村民唱主角,乡村增活力
“村”潮涌动生华彩

新兴业态创客组成“超模”队伍,亮相“村秀”。谢丹摄

村歌剧《大陈见面》剧照。资料图片
听“村歌”、看“村秀”、游“村景”、逛“村集”、品“村宴”……一段时间以来,“村”字头文体活动在衢州持续火热。
把文化传承在村里、将优质资源引入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村”潮涌动生华彩,作为乡村对外推介的重要渠道,各种“村”字头文体活动绘就一幅展现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生态景观的风俗画卷,成为展现乡村魅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窗口。
唱起来,文化传承在村里
3月3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2025年“四季村歌”活动启动。“村歌”是指在全国乡村地区广泛开展的群众歌咏活动,包括了合唱、对唱、独唱等多种形式。2025年“四季村歌”活动目录显示,衢州江山市将在6月份,通过“一村一歌一故事”的形式,以歌会友。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江山市大陈村,曾经因为2007年诞生的第一首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而出名。至2024年,江山全市200多个行政村都有了自己的原创村歌,大陈村更被誉为“全国村歌发祥地”。
“第一首村歌的灵感来源结合了大陈村本地的特色面厂产业,还有一则大陈村始迁祖汪普贤‘见面认子’的动人典故。”来自江山市文化馆的朱锡群,从事文艺工作已经40多年了,曾担任《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编排导演。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宗祠大殿内,“孝德永彰”的牌匾格外醒目。据相关记载,明朝年间,少年汪普贤因生母早逝难以融入新家庭,遂离家行医,最终择址大陈村定居。数十年后,已娶妻生子的汪普贤踏上归途,却惊闻父亲已然离世。然而这时,年迈的后母亲手做了一碗蕴含深意的荷包鸡蛋面,端到他的面前——这是汪普贤儿时最爱的味道。面条里卧着鸡蛋,就是“见面认子”,寓意子女就是父母的脸面,儿女一生不做有辱父母的事情。
古老家训化作动人旋律,自创自编的村歌,成了村民们的精神食粮。每一次唱响,都是对乡土历史与文脉的重温。歌声中,村规民约入耳入心、文明乡风落地生根、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大陈村村歌的成功实践,带动江山市实现了‘村村有村歌’的文化盛景。”在朱锡群手上,有一份文化成绩单——目前,江山市累计创作328首村歌,这些扎根泥土的旋律不仅承载着以歌乐民、以歌兴村、以歌化人的功能,还唱进了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和北京人民大会堂,其中10首村歌更被选为G20峰会国礼,赠予与会的外国元首们,唱响国际舞台。
一方文化润一方情,“村”字头活动像一扇窗口,让更多乡村风土人情被看见、被发掘。常山路里坑村矿坑营地的“村晚”活动上,村民朗诵诗歌《窑火之光》,深情回顾过去一年路里坑村的发展;作为全国首个公开出版村志的“村志第一村”,白沙村还是江山“村运会”的始创地,大年初一赶赴“村运会”,再从村里长者手中接过一本村志,已成为当地新年俗;龙游浦山村的一场场“村秀”,将畲族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让畲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文化特派员引进优质资源,为浦山村展演节目做提升。谢丹摄
美起来,优质资源引入村
浦山凤起,春回蝶变。3月31日,2025龙游浦山“村秀”在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未来乡村凤凰部落热闹上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打卡”,沉浸式共享民俗盛宴。
浦山村是个畲族村,能歌善舞的村民组建了山歌队、舞蹈队等文艺队伍。每逢周末或者重大节假日,村里会组织开展畲族婚嫁、畲族山歌等民俗文化表演。
伴随着喜气洋洋的迎宾舞,由浦山村民带来的“乡土蝶变大秀”精彩开场。村民们身着精美华丽的畲族服饰,或端庄优雅,或俏丽活泼,自信走上T台,一举一动尽显民族服饰魅力,配合AI技术设计的背景画面,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我是第一次来到畲乡,民族服饰太美啦,这个‘村秀’也特别有意思,其中还有AI元素的应用,很新奇。”江苏游客孙永鑫高兴地表示,活动畲韵十足,让她目不转睛。
在这场乡村美学实验中,浦山村人用最本真的文化基因对话最前沿的科技浪潮,印证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文化主体性的重建。当民族服饰成为连接情感记忆与时代审美的载体,当村秀变成培育文化自信的土壤,绿水青山间的乡村振兴之美,便拥有了最具穿透力的表达方式。
活动邀请了浙江音乐学院师生和上海穆驰团队带来诸多精彩原创的民族表演,点亮畲村文化空间。由村咖、村厨、村摄、村播等新兴业态创客组成的“超模”队伍,更生动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成果。
“秀场”之外,经过提升的畲族婚嫁,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参与其中。
“多亏了文化特派员引进资源,邀请市文化馆的老师,来给我们的畲族婚嫁展演增加了迎亲拦路对歌、宝塔茶翻车大赛、模拟拜堂仪式等互动环节。”浦山村文化员徐文妹在忙碌之余,算了一笔“账”——一场高互动性的表演最多需要60多个村民参加,每人都能领到演出费,“以后,我们民俗文化展演都要这样做。”
“我们希望通过一次次村秀,推动浦山村‘生态’引‘业态’、‘流量’变‘留量’,做好‘千万工程’现场会后半篇文章,大力推进民族乡村振兴与和美民族村建设,持续擦亮浦山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金字招牌。”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民表示,接下来,浦山村还将常态化开展“时装秀”“文化秀”“畲绣秀”,利用村庄内闲置的公共空间,结合文化特派员、艺术院校、新创客等资源,做好村民开发展示畲族文创产品,导入新一轮研学游、亲子游、文化体验游等项目,不断丰富村庄业态,激活村庄发展的动力。
旺起来,要留消费在村里
鲜红的大公鸡栩栩如生,金黄的稻穗映出农民丰收的笑靥,绿水青山间流淌着江南诗意……走进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一幕幕“村景”吸引游人驻足“打卡”。
柯城区沟溪乡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余东村有一句顺口溜:“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笔头,卧室当画室,门板当画板。”800多人口的村庄里,有300多人是农民画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让余东“村画”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村里以农民画为核心,形成了‘农民画+文创+旅游+研学’的新型文化产业链,实现了从卖画到卖文创、卖版权、卖风景、卖旅游的‘四个转变’。”春光中,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在村里布置踏青研学路线,忙得不亦乐乎。去年,余东村全年接待研学学生3万多人次,实现村集体收益170余万元,带动10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源源不断的研学人流不仅让余东村“腰包”越来越鼓,也让周边的洞头村、沟溪村、碗窑村等8个村跟着受益。在余晓勤的引导下,余东村与周边几个村达成了研学合作,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由余东村提供研学服务,周边的村庄提供研学场地,合力开发捡板栗、挖莲藕、烤红薯等特色研学活动,以定制版研学游课程提升各村吸引力。
当辨识度高、自带流量的“村”字头出现时,有人开始去旅游,有人从中发现商机。吃、住、游、购、娱全方位的乡村业态兴起,村民和参与者共同受益。
浦山“村秀”,配套缤纷多彩的“村集”文化展区,展台上摆满了来自农户家里的土特产,“村宴”的桌上端放着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柯城“村OK”决赛现场,240公斤的活牛、130公斤的活猪、20公斤的本地山羊,富含土味的奖品让村民选手斗志满满;在村歌基础上,大陈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村歌剧”《大陈见面》,身着短打的村民们唱起不甚标准的“咏叹调”,让人们看到了“村”字头文艺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