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的历史渊源与家国情怀

4月3日,来自金华各地的青年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及各界群众代表纷纷前往金华烈士纪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和花篮,共同缅怀革命先烈。潮新闻记者周旭辉潘秋亚拍友时补法摄
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枝头吐绿,草长莺飞,又到清明时节。清明节正式形成于唐代,是由寒食节、清明节气、上巳节融合发展而成的重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还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这种习俗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饶有兴味的形成过程。
祭扫习俗的出现:从寒食节向清明节的转化
清明节最为直接的源头是寒食节,其祭祀先人之俗发源于寒食禁火与换新火的惯制。
寒食节是个更为古老的节日,周代已有,其习俗是仲春禁火、吃冷食。《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古人出于星象信仰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在五行中居于木位的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先秦时期禁火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汉代出现了禁火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说法,这是一个附会性传说。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寒食节本无扫墓之俗,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寒食节向清明节的转化是在唐宋时期逐渐完成的。据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记载,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在寒食节上坟,认为此非古制,且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就地餐饮并欢快地郊游,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属于伤风败俗之举。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后改为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宋代也放假七天。由此可见,寒食节(兼清明节)在唐宋已经成为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宋清明祭祀的参与者遍及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唐代的寒食节其实已是原来的寒食节与后来的清明节的混合。当时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是寒食节的一部分,清明与寒食时间上紧挨着,清明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习俗的一部分,清明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寒食节的重要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必然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唐宋时期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称呼有“寒食”“寒食清明”“清明寒食”“清明”几种,这种混称情形在诗文里常见。总体上这一时期称“寒食”的居多,如北宋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写郊外游春的盛况;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并称“清明寒食”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到了晚唐、宋代,随着禁火食冷之俗越来越衰弱,“寒食”之名用得越来越少,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凸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元代禁火之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随之越来越少被人提及,“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标志着寒食节转化为清明节。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踏青春游之俗源自清明节气与上巳节
我们的传统节日特别注重人间活动与自然节拍的和谐,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人们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立春之日,举行迎春仪式,打春牛、吃春饼等,庆贺新春的到来,为春耕做准备。而清明节正是刚刚完成冬春转换的早春时节,自然物候的变化非常明显,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理当有一个大的节日让人们适应这种天气转变。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后来的节日。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且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的另一源头是上巳节。上巳节形成于先秦,其节期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与清明节气时间邻近。此时寒冬过去,草木萌芽,人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在水边或祭祀洗浴,或招魂续魄,既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古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郑重的仪式之后是春嬉踏青,青年男女在水边草地嬉戏交游,并自由择偶。从先秦到汉代一直保持此俗。魏晋以后,上巳节的古朴之风转衰,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改为临水宴饮,曲水流觞,以及踏青交游。到唐代,上巳节逐渐消失,其习俗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清明节到野外春游的习俗就与上巳节踏青春嬉活动一脉相承,而清明祭祀先人的习俗也与上巳节在初春招魂续魄的观念与做法有密切关系。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讲少年在寒食期间连日到郊野遨游,并非一定要在清明日和上巳日才踏青,可视为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文字佐证。
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绝不亚于祭祀。古人有许多诗句描述清明出游的活动,如杜甫的“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明代王磐的“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的节期也比较长,人们在这段时间往往多次春游踏青。扫墓祭奠当然也做,但并非只在清明这一天。比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所以,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从容祭扫和纵情春游的节日。
除了踏青,古时清明节的娱乐活动还有插柳、拔河、荡秋千、放风筝、踢球、斗鸡等。
清明节习俗承载的家国情怀
从民族精神延续的层面而言,清明节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连。“国家”一词原本由“国”与“家”组成,二者密不可分。没有强大的国,家的幸福安康将无所依附;没有家家户户的富足和睦,国的富强安定也是空言。清明节的祭扫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重和感恩之情。通过扫墓、献花、上香等仪式,人们追思先辈的功绩和品德,延续着家族的血脉认同和文化记忆,有助于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使家族美德与精神代代相传。人们不仅缅怀自己的亲人,也纪念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牺牲的先烈。这种对先人的双重缅怀,体现了中国人将个人命运与家庭、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追求。在祭扫先人时,人们铭记家族的延续和责任,传承家族的美德和精神;在祭奠先烈时,人们感受到国家的历史和荣誉,在内心生发起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这种家国情怀,是千百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人们为了家庭的幸福、家族的昌盛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进取,成为推动个人成长、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清明节习俗是连接家族与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
春游踏青也是亲朋团聚、增进亲情友情的重要时机。清明时节共同出游,大家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每一处山水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情感和历史记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逐渐升华为对国家山河的自豪和热爱,这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进不息。
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冲击和挑战。挖掘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家国情怀,对于传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脉络,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更好地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分别为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