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关键人 说熨帖话 解真难题
彩礼,为我国婚俗“六礼”之首,本是婚姻中的美好祝福与诚意表达,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高额彩礼使象征性礼仪演变为明码标价的物质博弈,让许多普通的农村家庭不堪重负,更扭曲了人们的婚恋观、家庭观、劳动观。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这是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第6次点名“高额彩礼”;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移风易俗、治理高额彩礼”也是代表委员绕不开的话题,足见治理这种现象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解疑难事,要找准关键人。一是党员干部。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村“两委”成员应带头签订“零彩礼(低彩礼)承诺书”,率先垂范,以“正风”带“新风”。贵州省安顺市的一些村让村党组织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遇到高额彩礼情况由村书记上阵游说“主家”,这不失为好办法。二是乡村媒人。媒人在农村婚姻联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组织村妇女主任、优秀青年建立“公益红娘”队伍,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家庭观。三是“零彩礼”新人。没有什么比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纷纷为“零彩礼”新人举办红红火火的集体婚礼,一些地方还为“零彩礼”新人提供旅游奖励、就业岗位、信誉积分,请当地党政领导为“零彩礼”新人证婚,就是希望发挥“零彩礼”新人的典型示范作用,让模范家庭成为婚俗新风的身边榜样。
讲熨帖话,用情动人以理服人。移风易俗的本质是思想观念的革新,需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熨帖话”破冰。一方面,避免硬干蛮干。化风成俗需要时间,如果采取过于激烈的言辞,或过分拔高,恐怕事与愿违。因此,在跟村民说理时,不能简单论对错,而要结合实际,帮群众算清彩礼经济账、幸福账、未来账。另一方面,用好村规民约。鼓励村民自主协商制定彩礼上限、宴席标准,避免“一刀切”。同时,引导村民自治,约束违规行为,并表彰奖励文明婚嫁家庭,促进形成良好村风民风。讲透熨帖话还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比如在《诗经》的发源地之一河北省河间市,市民政局就将诗经爱情故事融入幸福讲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倡树了风清气正的爱情文化、婚俗文化、家庭文化。
解真难题,还需标本兼治。首先,要通过法律法规划清边界。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明确了彩礼返还规则和裁判标准,实现法律刚性与伦理柔性的平衡。其次,要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层面综合施策。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扶持返乡创业,发展县域经济,拓宽增收渠道,提升农村青年就业质量,减少对彩礼的经济依赖。加快农村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彩礼不再承担“风险对冲”作用。最后,创新婚俗形式,重构仪式价值。民政部门要做好做优颁证环节,大力倡导集体婚礼、婚事简办,广泛宣传以公交作婚车、在村礼堂办婚宴、“零彩礼”幸福婚姻等故事,助力打破“面子”枷锁。
当关键人成为新风倡导者,当熨帖话化为共识催化剂,当真难题找到系统解决方案,彩礼方能褪去功利色彩,重拾“礼仪传情”的本真。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一次发展与文明的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