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家文化礼堂筑起海宁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港湾






“文化礼堂每天下午都有戏看,邻居们坐在一起聊聊天,还能顺便做点手工卖钱。对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有了这个地方,每天过得更开心了。”
“我们村文化礼堂,有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还有健身房。除了本地村民,其他地方的朋友也会专门跑过来打球。”
“文化礼堂的书屋藏书非常多,环境也很好,很安静。每个周末,我都会带孩子来这里看书。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培训,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我觉得生活在农村,一点也不比在城里差。”
……
曾经,农村是人们眼中的“文化荒漠”,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业余也只能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串串门,精神文化生活几乎一片空白。而今,在海宁,每当说起自己村的文化礼堂时,村民们总是满满的自豪感。
自2013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启动后,海宁仅仅用了7年时间,便建起了163家文化礼堂。截至2020年底,海宁市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一个个设施齐全的文化场所,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惠民演出,一项项喜闻乐见的创新活动,一群群积极活跃的文艺骨干……潮城乡野吹起了踏歌逐梦的文化春风。
近年来,海宁市又掀起了农村文化礼堂迭代升级的高潮。从新建或翻建文化礼堂、增加功能室来完善“硬件”,到下派文化特派员充实“软件”,如今,海宁市已完成五星级文化礼堂创建24家、四星级文化礼堂创建24家,为海宁全市农村居民筑起了温馨的精神文化生活港湾。
2024年7月23日晚,海宁市启动了“村潮·爱拼才会赢”2024年海宁市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性文体活动,一场场村BA、村棋、村乒、村羽等赛事接连上演,成为广大村民们的一次次文化狂欢。
今年1月下旬,2025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文化礼堂热闹举行,文化礼堂内一流的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给全省观看“我们的村晚”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有省外的网友在观看“村晚”后留言:“浙江海宁的农村文化礼堂实在太美了!”
阡陌良田变成文化沃土,文化礼堂何以拥有如此魅力?
三次跃迁,从“一片空白”到文化礼堂建筑群
这是由诸多建筑构成的村文化礼堂,文化礼堂主楼内包含了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健身房、乒乓球室、农村书屋等单元,中国·海宁宴球文化创意园内有宽敞的大礼堂,名师工作室、讲堂则位于仰山书院内……如今,在海宁市长安镇兴福村,村民只要步行10分钟,就可以享受各项文化娱乐设施。
“其实在2000年之前,村民们几乎没有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兴福村党委书记庄校娟对记者说,当时的兴福村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村集体经济收入低,没有多余资金投入文化娱乐设施建设。
但为了尽量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兴福村依然在老村委会腾出了3个隔间,打造了1.0版文化礼堂,设置了棋牌室,供村里的老年村民打打牌、下下棋、喝喝茶、聊聊天,消磨时间。
只有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2000年以来,兴福村通过参加抱团项目,村集体经济渐渐有了起色。尤其是2009年,村里借助长安镇花卉产业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多家花卉企业,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飞速增长。
“村集体有了钱,我们就有了底气。”庄校娟说。响应省里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号召,2015年,兴福村依托一事一议项目,开建2层楼的2.0版文化礼堂,礼堂内设置了乒乓球室、台球室、电子阅览室、健身室等十来个功能室,并在礼堂内打造了海宁市青少年宫分馆,为村里各年龄层次的村民提供娱乐、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2023年,长安镇着手打造“花漾长安”和美乡村示范片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以此为契机,兴福村又对村文化礼堂建设进行了细致规划,积极打造3.0版文化礼堂,一方面将原文化礼堂改造成仰山书院—兴福阁,同时在新村委会南面打造了中国·海宁宴球文化创意园,并在内部设置了大礼堂。
此外,兴福村还对村里腾退出来的3栋厂房进行了改造,其中一栋改造为健身娱乐场所,规划了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另一栋4层的建筑,1楼建设了藏书2万余册的农家书屋,2楼则改造成了老年活动室。
新建成的文化礼堂成了兴福村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首选。据统计,自2024年2月投入运行以来,文化礼堂平均每月举办活动十余场,包括手工、便民服务、健康讲座、花艺培训等。2024年暑期,文化礼堂的室内运动场馆更是夜夜爆满。吃完晚饭,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组队前来文化礼堂打球、健身,玩得不亦乐乎。
163家文化礼堂,激活乡村美好生活“一池春水”
文化娱乐设施齐全,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居民文化生活精彩纷呈……长安镇兴福村文化礼堂带动村民幸福生活的场景,是海宁市文化礼堂激活乡村美好生活“一池春水”的生动写照。
走进许村镇科同村,矗立在科同老街上的古朴民宅引人瞩目,这里就是科同村的文化礼堂。2023年5月,“科同之夜·第三届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在这里开幕。一众明星大腕卖力“吆喝”,村民观众激情澎湃,璀璨“星光”让整个村子沸腾。
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能举办全国“出圈”的电影节,离不开文化礼堂的建设。2016年,科同村因地制宜将废旧的百年老宅焕新升级成了文化礼堂。随后,以文化礼堂为阵地,科同村又继续在挖掘本土历史遗存和人文资源上发力,并由此打造了“光影故事村”的文化金名片,这让文化礼堂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镌刻上了独特的乡村印记。
“现在村里办活动,村民们不仅参与热情特别高,还会邀请亲朋好友来村里走走看看,向他们宣传这里的电影、故事等。”科同村工作人员说,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让大家的乡愁有了归属,也让本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在黄湾镇五丰村,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因为文化礼堂在悄悄改变。
每天清晨,习惯早起的老年村民吃完早饭后,总会到村里的“万安茶馆”喝喝早茶、聊聊家常;下午,村文化礼堂的大屏幕上,一出出好戏上演,村民们坐在台下看戏、聊天,甚是惬意;晚上,大家在村文化礼堂内打乒乓球、健身、舞龙……在这里,村民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
“文化娱乐活动全天候覆盖,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五丰村党委书记凌丹华对记者说,20多年前,受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五丰村找不出一座公园,也找不到一个篮球场,更没有各类娱乐设施,村民们的文化生活相当匮乏。
从2004年起,五丰村对村文化礼堂进行了多轮升级,尤其是2018年,五丰村借着村里企业腾退的机会,将村里的太阳能厂房整体改造提升,变成了如今的五丰村文化礼堂。一楼宽敞的舞台大厅,为村民们排练腰鼓、舞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成了村民们看戏、纳凉的好去处。2024年春节,这里还成了“我们的村晚”2024年嘉兴市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在嘉兴全市打响了知名度。
事实上,海宁163家农村文化礼堂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带着“泥土味”的乡村文化故事。十多年来,海宁全市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经过文化礼堂的精彩演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时代红利。
AI有话说
从“文化荒漠”到“精神绿洲”,海宁的163座文化礼堂,筑起的不仅是砖瓦楼阁,更是乡村文化的根脉。它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老人看戏喝茶、青年挥汗球场、孩童浸润书香,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乡愁与活力共生共长。
文化礼堂的“魔力”在于,它让曾经单调的乡村生活画卷,逐渐晕染出多元的色彩——既有非遗腰鼓的铿锵韵律,也有现代健身房的动感节奏;既有百年老宅焕新的光影故事,也有数字阅览室里的科技触角。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不仅打破了城乡文化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更让乡村在时代浪潮中找到了独特的文化坐标。
文化礼堂的升级之路,折射出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思维跃迁。早期的棋牌室和露天电影,仅仅是文化资源的“单向输入”;而如今的3.0版文化礼堂,通过“宴球文化创意园”“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等本土IP的打造,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质变。当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策划者、文化传播者,当“村BA”“村晚”成为村民自发组织的狂欢,文化礼堂便跳出了“政府搭台、群众看戏”的窠臼,真正成为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这种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的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具可持续性的解法。
当然,文化礼堂的繁荣不应止步于“热闹”。如何在流量时代避免同质化竞争?怎样让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技艺共生而非替代?能否培育出更多“科同电影人”这样的乡土文化IP?这些问题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
未来的海宁,若能在“硬件普惠”的基础上深耕“内容创新”,让每个礼堂都长出自己的文化年轮,这片土地必将涌现更多“带着泥土芬芳的中国故事”。毕竟,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篇章,永远写在老百姓充满获得感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