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巳如意 首个“非遗年”越味儿十足

小朋友在下大路制作灯笼。张梦霞摄

小游客在绍兴博物馆体验非遗拓生肖。张梦霞摄

越剧演员在迎恩门风情水街的卷轴古风游船上演唱。董林清摄
编者按:农历乙巳蛇年春节是“‘人类非遗版’春节——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为了分享这一特殊的喜悦,《今日越城》精心选取了春节期间的一些非遗体验、民俗场景等文化活动片段,来展现越城春节民俗文化的非凡魅力,烘托浓浓的节日氛围。越城2500多年来文脉赓续,传承与创新交织,古韵与新风融合。我们的首个“非遗版”中国年,“文气”+“越味”,精彩纷呈……
宋韵婚礼闹小镇、古风游船送戏曲、五福临门唱祝福、财神巡游开好运……首个“非遗版”春节,让市民游客欢欣期待。越城各大景点、街区、展馆铆足了劲,以充满年味的新春活动、年俗节目,为八方来客呈上一道道文化大餐。古文化,新传承。旧民俗,新演绎。在看展、听曲、逛集、互动中,每个人都能各得其乐,过上一个文化味儿十足的越地新年。
越音雅韵使人醉
“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正月初一下午,随着悠扬的戏曲声响起,迎恩门风情水街顿时热闹了起来。
一艘蓝白相间的卷轴古风游船上,两名身着戏服的越剧演员演唱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我家有个小九妹》《何文秀·桑园访妻》等多个经典曲目。一个小时内,市民游客随着游船在水街内行走,并不时轻声哼唱。“非常经典的选段,对于我们戏迷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而且演员们唱得也非常好。”市民于女士说。
越剧,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是以嵊州方言(吴语太湖片)为基础的地方戏曲,初称绍兴戏、绍兴文戏,后取绍兴为古越国之意,改为“越剧”。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细腻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春节期间,迎恩门风情水街推出了“越音雅韵·嗨翻新年”系列活动,越剧、莲花落、绍剧等戏曲表演轮番上阵,同时变脸、喷火、民乐古筝、民谣、戏法、皮影戏、古典舞蹈等其他形式的文艺表演也在水街精彩上演,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场丰富多样的文化盛宴。
祭祖纳福场面大
“禹陵族祭怀先祖,南镇福地情更浓。”正月初一,大禹陵景区人头攒动、香烟袅袅,五湖四海的华夏子孙纷纷前来祭拜始祖大禹,祈求家人幸福安康、祖国繁荣昌盛。
在大禹陵景区祭禹广场旁有一个“守陵村”,村民大都是大禹后代——姒姓后裔。几千年来,他们守望陵庙,恭祭先祖,代代相传。随着子孙繁衍,其族规和祭礼渐成独特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族祭也是整个家族的重大活动。
上午9时18分,百余名大禹后裔从守陵村出发,扛着朱红托架,上置三牲(牛头、羊头、猪头)福礼、三茶六酒、春粮、水果、花篮,手举姒族祭禹旗帜,一路敲锣打鼓前往享殿祭祀先祖。9时50分,祭祀活动正式开始。全体肃立,鸣礼炮,敬献祭品、花篮等。绍兴市姒族研究会会长、大禹第143代孙姒茂利诵读祭文,后裔族人代表先后向大禹像鞠躬、敬香,代表全体大禹后裔行礼,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除族祭大禹外,春节期间,市民游客能在大禹陵景区内参与“民祭大禹”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仪式,切身感受极具传统意蕴的民俗文化。此外,大禹陵景区还推出“蛇来运转·南镇纳福集”春节系列活动,逛集市、赏非遗、撞福钟、祈福愿,共赏南镇百景,祈愿新年福泽绵长、万事顺安。
黄酒小镇年味浓
“今朝喜逢圣上恩准,准许全皇后归乡省亲……”正月初三下午,随着“执礼官”的传令声响起,在悠扬的古乐声中,“全皇后”身着华服、头戴凤冠,乘船缓缓驶来。
“全皇后全玖是宋度宗的皇后,也是越城区东浦人,其家庙就位于黄酒小镇的昌王庙。在绍兴,古时女子出嫁后有正月回娘家探亲的传统,我们以此为背景编排了这出沉浸式大型表演。”据工作人员介绍,水路交通是宋代绍兴人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全皇后回乡省亲”这场大戏也选择乘船,沿着浙东运河回娘家,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盛宴。“整个场面非常壮观,有更强的代入感,能沉浸式体验,全程观赏下来感觉很不错。”来自上海的游客刘俊说。
正月初四,在黄酒小镇景区内,“鸾凤醉新妆”宋韵水上婚礼也给市民游客带来别样体验。现场,通过出阁礼、接亲、两船相会并呈送十礼、牵斤、拜堂、合卺、同牢之礼等程序,再现宋代婚礼的雅致。“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水上婚礼,很有绍兴水乡的特色。”来自宁波的游客胡丽萍早早就等在现场,看后称赞不已。
“春节期间,我们以黄酒为媒,依托运河资源优势,为市民游客带来‘逛、游、赏、品’一站式创新游玩体验,感受颇具水乡特色的绍兴年味。”绍兴黄酒小镇相关负责人说。
绍博非遗人气旺
春节期间的绍兴博物馆,不仅文化味儿足,人气也倍儿旺。刚走入大厅,眼前就是人声鼎沸的喧腾场景。不少人围着一张长桌,制作着独属的蛇年新春贺卡。
最热门的项目为生肖版画拓印。若干个图案精美的版画,接二连三地有市民游客围上来体验。用滚轮蘸取油墨、上墨、上纸,才能进行拓制。只见游客们手握拓包,盯紧纸面,一下下地敲击,充满干劲。现场“笃笃笃”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传递着新年最浓厚的烟火气。随着红色墨纸缓缓渗透,一张张栩栩如生的蛇年生肖画终于露出“真迹”,制作者的面庞上无不充满喜悦与自豪。
“将拓好的生肖画粘贴在贺卡的一侧,另一侧印上专属印章,并写上祝福,一张仪式感满满的蛇年贺卡就完成了!”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忙着向人群分发贺卡。贺卡结合了馆藏特色文物“透雕龙蛇纹玉佩”的元素,更有历史赋予的绚烂色彩。
记者了解到,绍兴博物馆在新春开展“灵蛇迎新春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非遗拓生肖”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非遗传统技艺,拓印是为了记录文物信息,在绍兴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中大量运用,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传统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将生肖文化与非遗拓印结合起来,不仅让非遗手工‘活’了起来,走近市民身边,还让博物馆年味儿更足,更有逛头!”带娃来逛的市民俞女士说。
馆内的非遗角,还开展“祥蛇彩灯舞”“糖画迎新年”等精彩活动,足以让市民和游客过上一个难忘的“非遗”新年。
鲁迅故里“祝福”响
作为古城“顶流”之地,春节期间鲁迅故里意料之中的人山人海。走在街头,“祝福”的氛围无处不在。在鲁迅纪念馆门前,一道红色的“祝福墙”上,一串数字正不断跳动着,成为路边的“显眼包”。
轻轻按下墙上的一颗红色按钮,墙上的数字立即“加1”,寓意着一次新的祝福生成。游客上前好奇尝试后,有的对着墙许下新年愿望,有的忙不迭与墙合影,记录下这个珍贵的时刻。“按这一下,是代我故乡的家人们送上祝福!”一位山东的游客热情发言。按照指示牌的规则,墙上的数字每逢百位整数,就有一位幸运儿可领取祝福年历。大家“送”祝福的劲头更足了。
绍兴的新年少不了祝福仪式,从鲁迅的文字中就能感受到那份热闹与庄重。春节期间,鲁迅故里推出“看福展、享福礼、尝福味、听福声、走福地”五福临门系列活动,干货满满的专题展、“祝福”大典的实景重现,让人真切感受了一把“越地”年味。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民俗也有了新玩法。在这里,大家还能体验到创意满满的新时代“祝福”。风情园出口处的“毛茸茸年货节”摊位前人头攒动,大家正在精选细挑心仪的“年货”。大鹅、元宝肉、活鲤鱼……这些在传统祝福仪式中耳熟能详的年货,此时统统“化身”成了可爱的毛绒玩偶,吸引了许多年轻游客打卡、品鉴。套酒坛的摊位前也排起了队,幸运者以精准的手法套中酒坛,喝上了新年第一口黄酒。“新年开酒坛,预示着好兆头!”摊主笑着说,景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游客们参与到“祝福”中,体验更深刻,也是对祝福文化的新传承。
“财神”赐福好运多
“送福喽!”正月初五下午,一记洪亮的喊声从下大路传来。记者循着声音望去,一位身穿红袍、头戴金帽、蓄满胡须的“财神爷”正抱着一个大金元宝沿河走来,身旁还跟着两位可爱的福娃。
“‘财神爷’到了!大家快去!”街旁的邻里、店铺老板,还有恰好路过的游客们如离弦之箭,一下冲到了“财神爷”跟前接福。糖果、小玩偶……这个金元宝犹如百宝箱,藏满了新年的惊喜。“财神爷”不紧不慢地将一个个福气满满的小礼品送到幸运儿手中,还送上新年祝福。整条下大路瞬间欢腾了起来。
“有了‘财神’赐福,这一年财源滚滚,好运连连了!”市民林青华笑着说,在传统文化中,大年初五是迎接“财神”的日子,老绍兴会用供奉“财神”的仪式,祈求新一年的好运。“这次‘财神’巡游赐福的方式老少皆宜,既充满趣味,也将传统文化更加直观地演绎出来了!”林青华说。
除了财神赐福,下大路还推出市集“新春七天乐”,集福卡、画腾蛇、剪福纸、包粽子、敲福鼓……丰富、有趣的民俗体验让人流连忘返。在福娃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个摊位前体验灯笼制作。几下翻折,就围起了一个灯笼罩。一根木杆,牵起了红红火火的一盏灯火。用劳动换取来的新年灯笼,承载着制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灯罩上的Q版腾蛇形象在灯光照映下闪烁着,也更加灵动,充满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