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打造“希望的田野”大品牌

小学启蒙道德情感,初中打牢思想基础,高中提升政治素养,大学增强使命担当……在金东,为了让思政课入脑入心,一堂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走”起来、“活”起来。
近年来,金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依托金东诗坛泰斗艾青、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等红色资源,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推进组织机制、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资源建设等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构建了以“希望的田野”为主题的思政课教育一体化品牌。
多措并举加强思政教师队伍
“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日前,金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训活动在金东区实验小学举行。活动中,金东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王甫新以《聚焦系统的大思政课打造连贯的育人链条》为题,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价值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金东区实验小学柳翠华老师则在展示《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用一条生动的时间轴,让学生感悟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深化对“红船精神”的理解。金东各思政老师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聚合发力、同向同行。

思政教师队伍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如何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金东各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各校德育特色推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培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此外,金东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同时,金东各中小学依托《“三线四式”:初中社会法治青年教师研训的行动研究》《基于课程整合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课程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等课程,成立了道德与法治青年教师培训班,通过名师带徒形式,从磨课、上课、试题命制等多方面开展活动,促进了金东区道德与法治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金东区实验小学柳翠华,孝顺初中常金梁、于淑丹等省教坛新秀,金东区实验小学陈雅倩、陈盈盈等市级教坛新秀……金东思政教师不断成长,影响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金东强化专职教师配备,成功实现中学思政课教师足额配备,并在小学阶段实现任课教师的相对集中配置。在招聘与任用思政教师的过程中,金东严格把握政治立场、师德表现及业务能力三大关卡,依据“政治坚定、情怀深厚、思维创新、视野宽广、自律严格、人格端正”的高标准要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专职化水平。“我们结合金东实际,联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金华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金东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定期会商制度,不断推进金东区‘希望的田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金东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乡土为基解锁思政教学内容
“傅村初中致力于打造‘双尖’德育品牌,‘双尖’指的是‘道德品质拔尖,学习能力拔尖’的‘双尖’少年,以及‘师德师风拔尖,教学能力拔尖’的‘双尖’之师。”近日,在金东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傅村初中校长李绍彩分享了该校思政一体化的经验和实践。

傅村镇坐落于双尖山脚下,这里不仅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沈约的后裔聚居地,也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诞生地、现代诗人艾青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傅村初中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将传承傅村地域特色的三大家训——蒋氏家训、傅氏家训、沈氏家训,融入学校“双尖”德育品牌构建当中,全力培育“双尖”学子和“双尖”之师。
傅村初中校园内,分布着艾青文化广场、宋濂清廉文化主题公园、沈约家风文化主题公园、潜溪清廉家风文化馆等特色德育阵地,先贤名人的元素融入了整个校园建设当中,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有名人文化长廊,分别展出艾青、宋濂、沈约的轶事与佳作,而在学校宣传柱上,张贴着全校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照片,营造重视美德、欣赏美德的校园氛围,有效推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质培养。
2015年起,傅村初中全力开发并落地实施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潜溪》。这一课程匠心独运,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巧妙地将沈约、宋濂、艾青三位文化巨匠的精神内涵与七、八、九年级的教学深度融合。每一位人物的学习内容均精心划分为四个章节,层层递进,从沈约诗文中养“笃志好学”之气,从艾青诗歌中采“爱国爱乡”之心,从宋濂苦学中取“勤奋刻苦”之力,引领学生沉浸式探寻先辈的精神富矿。

值得一提的是,金东立足地方人文特色、秀丽自然风光,还编写了《红色记忆》《美丽家园》《人文渊薮》《希望新城》等多本德育教材,全区各校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德育教学氛围。含香小学的“馠文化”,孝顺小学的“孝顺教育”,曙光小学的“活力教育”,实验小学的“爱的教育”……金东凭借对乡土资源、地方人文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责任感。
融合创新丰富思政教学模式
“金东区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少先队活动》等重要课程,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思政教育。”金东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王甫新认为,思政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

近年来,金东强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深挖用好红色根脉富矿,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通过挖掘金东红色文化历史、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故事等资源,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教学案例,在各学段构建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切实推动思政课讲活理论、做活实践、激活主题,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

“像仙桥、曹宅、岭下、源东这些学校,红色资源较为丰富,我们更要引导教师上好‘鲜活的思政课’。”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而课堂又是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阵地。在王甫新眼中,全区思政工作者,要把思政课堂作为我们育人的主阵地,立足主阵地,并将思政课堂从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从学校延伸到校外。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金东采取综合策略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与环境,通过聘请时代楷模、场馆专业讲解员、行业专家及志愿者等多元化授课团队,以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金东区充分利用金东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增强学习直观性和参与感,使校园环境成为潜在的思政教育阵地,让校园的墙面、走廊、树木“会说话”,让书本“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