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解放路·舟山丨东西轴线上 聆听古今交融的城市动脉
在千岛之城舟山,金秋时节的解放路上,人群熙攘,车流滚滚。
这条路,是舟山市定海区的东西向主干道,东起东河路,西至竹山隧道,自东向西贯通定海,笔直地将城区分为南北两片。以人民路口为界,解放路被划分为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总长2976米。
从砂石路到水泥路,再到如今的沥青路,岁月流转,人来人往,解放路以其斑驳的印痕与不断延伸的轨迹,静静讲述着城市不断变迁的故事。
舟山市定海区解放路。记者李心怡摄
城市纽带的诞生
舟山解放路的故事,始于1959年。拥有近1400年历史的定海古城南城墙被拆后,以原墙址为基础,一条东西走向、约900米长的城市道路应运而生,形成解放路的雏形。
“那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建的一条马路。”今年75岁的舟山市博物馆原馆长胡连荣回忆,当时,舟山城市道路建设如火如荼,原本高高的城墙被推平。
胡连荣是周边的老街坊,发生在解放路上的“大场面”,他都曾亲历。1959年10月1日,解放路正式通路,“为了庆祝,群众临时用毛竹搭建起‘彩牌楼’,在柏树上扎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场面热闹喜庆。”当时的胡连荣只有10岁,喜悦之中,他与几个童年玩伴一起“涌”上街头,与游街的大头娃娃相互逗趣,同马灯队、高跷队共舞,欢声笑语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曾经,古城以南的人们依海而生,渔船维修、货物运输、经营码头,使得片区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城墙北边的古城区,由于城门的“四面包裹”,发展较缓。
解放路的建成通行,对当时来讲意义巨大。据说,原来的定海古城,绕城一周只需4500步,老一辈人形容它为“弹丸之地”。拆墙建路后,定海城区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古城内外间的“隔阂”被打破,道路贯通下,南北两块地方融为一体。
旧时定海古城。胡连荣供图
一条解放路,让这里的生活景象一天一个样。
“曾经遥远的距离被拉近,人们的生活圈得以扩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也不断增强。”聊着聊着,儿时的景象浮现在胡连荣眼前,“解放路边上有一条濠河(现解放河),那会儿经常横穿马路,与伙伴们去河里抓鱼,胖头鱼尤其多,我们划桨的时候,鱼儿都会扑腾到船上来呢!”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定海落地了舟山旅馆、舟山剧院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令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小学老师便带着他们,穿过解放路,来观赏古城外的舟山旅馆,“一层,两层,三层,四层,五层,五层的高楼,哪里见过!那时候,头抬起来帽子都会掉哩!”胡连荣说,面对当时定海的最高建筑,既惊讶又兴奋。
“有了解放路后,古城里的居民去定海民间码头坐船,再也没有兜过圈子;古城外的学生来城里读书学习,更是畅通无碍,交通与生活,方便了不止一点。舟山城市发展的步伐,也越发迅速。”胡连荣说。
1972年,承载着无数舟山人记忆与情感的解放路迎来第一次改造,这次改造将路宽拓宽到20米,成为当时定海城最宽的城市道路,城区的重要交通要道。路上还分设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人行道边种有俗称法国梧桐的悬铃木,砂石路也摇身一变,改建成水泥路面。道路两边,仍旧以民居为主。
春风下的市井繁华
不久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舟山,也吹醒了静谧的解放路。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放路迎来了快速发展。
华侨友谊商店、新华书店、市外经贸局、国际大厦……许多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路上。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定海经济的繁荣,也承载着定海人对外开放的渴望和追求。
位于解放路和人民路口南侧的华侨友谊商店和台胞商场是当时最有名的商店。两家商店相对而立,建筑虽然不高,但因其中的商品引领时尚,属于专销产品,需要侨汇劵等才能购买,引来许多火辣辣的羡慕眼光。
早期,一批批舟山人远涉重洋,赴海外创业谋生,造就了一批各行各业的商界精英,居民乐小科的大伯就是其中之一,“大伯每年从国外回来,都会给我们带一沓侨汇券。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手上有侨汇券是令人艳羡的,也是进入华侨友谊商店购物的通行证。”回味起当时的感觉,56岁的乐小科笑了。
他还有印象,“电冰箱、收录机、手表,进口的、时髦的、紧俏的……应有尽有。当时我跟着父母,在商店里购买了家中第一台电视机,是黑白的,花了500元‘重金’,高兴极了。”
路对面的台胞商场里,则安装了舟山首部自动手扶梯,原本只能在电视上看见电梯,一下子出现在了身边,大家争先恐后去试坐。
1999年的解放东路与解放西路口。王建富供图
那时的解放路上,拥挤着人和自行车,还有往来奔忙的公交车。与此同时,大量的个体经营户涌入解放路,眼镜摊、服装店、皮具店……各种生意买卖都有,店铺林立,霎时间铺展开一幅生动繁华的市井画卷。
皮带店老板杨东地在解放路上30多年了,“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批发走七八十根皮带,买家考虑实用性为主;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愿意精心挑选适合自己的款式,倾向于材质更好的皮料与扣头。皮带的价格也从10多元涨到了35至100元不等。”
当时,杨东地的店铺开在解放路新华书店旁。他说,自己的女儿很爱看书,经常溜到新华书店“蹭书”看,“那是舟山最早的新华书店,圆形的建筑里,人流量相当大,书架间的空间很狭窄,多数人都是站着或靠在栏架上。”
此外,位于解放西路的市外经贸局和国际大厦建筑也颇具特色。建成于1996年,楼高12层的国际大厦,是当时定海最高的建筑,也是舟山市第一座以金融、保险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商务楼,映射着定海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加快了舟山国际化的进程。
历史与潮流共鸣
新千年到来时,解放路迎来了一次次巨大的“改头换面”。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令人记忆深刻的华侨友谊商店、台胞商店、市外经贸局等知名建筑,成为“老定海”记忆里的一页。
旧去新来,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港湾式公交车站、竹山隧道,还有更多的商贸综合体、高楼大厦随之涌现,国有、集体、中外合资、个体户等工商企业蓬勃发展。
2004年,在寸土寸金的解放路闹市区地段,开辟出一块长宽各达数百米的开阔之地,一块花木葱茏、风景如画的休憩场所——定海文化广场。这里至今仍是岛城最聚人气的地方之一。文化广场的落成,也确立了解放路作为定海城区东西中轴线和交通主干线的地位。
解放路上的文化广场。记者李心怡摄
每当夜幕降临,广场大妈们在这里尽情挥洒舞姿,戏曲爱好者们跟随着音乐哼唱,少年儿童则在宽阔的场地中嬉戏奔跑,“生活越过越丰富,环境一天天在变好。”每晚都来文化广场转转的街坊王妙玲不禁感叹。
刚和解放路“认识不久”的河南小伙王帅武,被这里的氛围所吸引,在这里开了一家俄式奶香烤馒头店。因创新独特的口味,门庭顾客络绎不绝。“平均每天能卖2000个馒头,生意好的时候能卖出1万个,还有许多年轻人过来直播探店打卡,生意很是红火。”
令王帅武动容的,是今年9月台风天前,街道工作人员的一句温馨提醒,“注意安全,今天早点下班回家哦。”“这是一条有温度的老街,在这里追寻自己的梦想,我感到很幸福。”王帅武说。
全新的故事正在上演,不老的传说还将延续。解放路北侧的定海古城,是全国少有的海岛文化名城,弄堂古巷间,除了砖石与沥青的堆砌,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
2021年起,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需要,定海区委区政府委决定“修旧如旧”,实施有机更新和“古城微改造”,将古城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相统一,并有机融入新业态,让古城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古城新貌。图源:舟山发布
此后,民俗生活馆、蓝理纪念馆以及海洋赏石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陆续开放。古朴典雅的白墙黛瓦之中,具有定海特色的“木偶戏”“舟山锣鼓”等非遗文化项目一一展现,形成独特的海岛韵味。
10月1日,解放路旁,又一核心建筑“文房四宝园”正式开园,集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为一体,接通着千年前的信号,映照出舟山人民守护海洋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定海古城微更新指挥部文旅组副组长傅勇介绍,未来还会新进驻一批以文玩、医疗馆、文创空间、创意餐饮、小型艺术品展览为典型的多元业态企业,营造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街区。另外,还将通过汇聚一批‘老字号’品牌店铺,打造出属于定海的经典传统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