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衢州

家住解放路·衢州丨山区最古老一条街 传承创新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0-08 14:28:45 来源: 潮新闻 潮新闻 记者 孙婧宜 通讯员 刘占丹 郑倩云

  傍晚时分,阵阵秋风袭来,伴随着川流不息的车来人往,衢州江山市政府门前的街道又热闹起来。

  这是江山市最古老的一条街,也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纪念江山解放,它被命名为“解放路”,成为全国万千“解放路”中的一条。75年时间里,它见证了江山的城市变迁,也成就了几代江山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想要了解江山的故事,我们就得从这条联通过去与现在的路说起。

20世纪70年代的江山解放路受访者供图

  老学校见证教育飞跃

  9月初,解放路旁的一所小学——江山解放路小学迎来了又一批新生。当铃声响起,孩子们齐聚在操场旁一棵柚子树下,准备迎接自己的开学第一课——校史课。

  解放路小学是当地非常有名的老校。77岁的王彩仙曾是解放路小学的学生,也是解放路小学的老师,从出生起一直居住在解放路附近,是当地发展的最佳见证者之一。

  1955年,王彩仙成为解放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她的记忆中,那时的学校规模很小,设施简陋,低矮的平房配上一些课桌椅是全部“家当”。校门是两块狭窄、黝黑的木板,操场是由泥土和石头铺的,柚子树立在操场一边。课间,每当王彩仙与同学们相约在柚子树下踢毽子、跳皮筋时,总能激起阵阵黄沙。

解放路小学的原校门与现校门

  1969年,学成归来的王彩仙回母校任教,校园已与她印象中的大不一样。自她任教开始,变化更是翻天覆地——教学楼越建越高,门口的道路越发宽敞,曾经沙尘漫天的操场也成了红蓝相间的塑胶跑道,教室里各类多媒体教学设施应有尽有……白墙灰瓦间,唯有记忆中的柚子树,几十年不变,成为一批批学子的青春回忆。

伫立在解放路小学操场旁几十年的柚子树记者孙婧宜摄

  除了硬件设施,当地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也在75年中有了很大改善。

  解放路小学前任校长王建新曾在解放路小学百年校庆之际复盘了学校和当地教育的发展历程,他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地受过教育的人凤毛麟角,10个人里大约有8人是文盲。

  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选择走进校园,解放路小学的办学规模也一变再变。“新中国成立后,来解放路小学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发展到8个班、12个班、18个班。若不是受场地限制,办学规模必定会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教育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建新告诉记者,义务教育实施初期,每次开学对老师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每次都能发现有孩子没来学校,我们开学第一项工作就是上门做家长工作。”那个年代,这被称为“扩留生工作”。

  为了让孩子重返校园,王建新吃过不少“闭门羹”。“家长不愿意开门,只能一直跑,早上不开晚上再去,最多一次跑了10趟,主动给孩子垫学费,才把工作做通。”当时,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如今,情况大不相同。曾经一个授课老师需兼任多门课程,现在的老师更加“专”和“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孩子们也不再需要外出求学,解放路小学的招生名额往往供不应求。

  这些改变从何而来?王建新认为,得益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民众快速提升的生活水平。“曾经大家追求的是物质保障,现在每个家庭都丰衣足食,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受多的教育,变化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老照片记录城市变迁

  讲起江山的发展史,有一张于解放路尽头拍摄的照片一定会被提到。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江山撤县设市,1988年1月5日,江山撤县设市大会召开。当天,时任工人文化宫主任沈天法在解放路尽头的市政府门口,拍下一张工作人员正在挂牌的照片。

江山撤县设市沈天法摄

现江山市政府及解放路江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提起当时的场景,沈天法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撤县设市对于所有江山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那天,无论是参会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格外兴奋。参会人员早早筹备,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作为主干道,解放路尤其热闹,好多民众挤在道路两旁共同庆祝。

  这是江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刻。撤县设市之后,江山宛如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各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作为摄影爱好者,沈天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坚持记录城市影像,从他的照片和经历中我们能发现不少江山撤县设市前后的发展变化。

  在沈天法的回忆中,70年代的江山城区远没有如今这么大,解放路周围也没有高楼大厦,多是平房。他也居住在附近的平房里,那时房子的地面是用泥土铺成的,下雨天一摸一把沙。当时,大家外出基本靠双腿走,若想到远一点的乡村就得骑自行车。村里路窄,路上都是砂石,沈天法去村里拍照得牢牢护着相机,一边骑一边“哆嗦”。

  撤县设市之后,江山城市建设步伐越迈越快,商业配套也越来越完善。作为江山发展的典型缩影,解放路两旁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各类商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江山市第一家化妆品品牌专卖店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江山市第一家化妆品品牌专卖店——保真妆沈天法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山人,沈天法很有感触。那些年,他从平房搬进了楼房,购置了自家的第一台摩托车,现如今,又拥有了一辆汽车和二十多台相机。江山的道路从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一路“哆嗦”的旅途成为沈天法遥远的回忆。

  如今,沈天法仍坚持每天外出记录江山城市面貌,现在的他出门不仅可以骑车、开车,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可以将他送到江山任意一个角落。“城市越来越便捷,生活也越来越好啦。”看着自己拍摄的照片,沈天法无限感慨。

  老街区焕发年轻活力

  夜色渐沉,解放路夜市的餐车纷纷亮起了招牌,下班的职工和放学的孩子三两成群,顺手买上一份馄饨或麻辣烫,辅以饮品、冰沙,再买上几串烤串,大快朵颐间晚餐就解决了。

  “要一碗粉丝,多放辣!”骑着电动车的曾女士在麻辣烫窗口停下,招呼摊主祝兴仙给女儿做上一碗热乎的麻辣烫。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专门赶来夜市的,“女儿就爱吃她家的粉,解放路又很方便,我们每个礼拜都会过来。”听到顾客如此捧场,祝兴仙哈哈大笑。

  祝兴仙扎根在解放路附近20多年,一直以摆流动摊为生,靠着做麻辣烫的好手艺养活老小。去年,听说解放路上要开夜市,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有了固定摊位,安稳踏实多了。”

顾客正在祝兴仙的摊位上买麻辣烫记者孙婧宜摄

  解放路夜市里,有祝兴仙这样的“老江湖”,也有不少刚刚进行尝试的年轻创业者,“90后”陈文思、“00后”陈文懿姐妹俩是其中代表。

  2022年下半年,妹妹陈文懿辞去工作,与姐姐陈文思开始摆摊创业。

  在夜市没正式运营前,姐妹俩曾在小区楼下、街边等各种地方摆过摊,售卖甜品、饮料,不稳定的经营模式让生意始终难以突破。“做生意要做口碑,摆流动摊地点不固定,客人很难回购,更不要说攒口碑了。”

  2023年4月27日,江山市解放路夜市正式开街,事情有了转机。姐妹俩在解放路夜市入口处竞标了一个摊位,固定的摊位让回头客有处可寻,食品集中式的销售模式也给姐妹俩带来了不少新客源。

  “我们固定在这里之后收到了不少客人的反馈,说既好找又卫生,比以前强。现在,我们平均每天销售额都在千元以上,碰到节假日可以到四五千元,每天客流量超过500人。”陈文思说。

  收入稳定了,摊位上基本的水电也都能保障,姐妹俩又动起了别的心思。

陈文思与陈文懿姐妹俩摊位前热闹非凡受访者供图

  现在,姐妹俩一边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给顾客提供更多选择,一边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宣传自己的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还有顾客从周边的市县特意赶来解放路,只为吃她们的甜品。姐妹俩的动力更足了。

  霓虹闪烁中、吃喝打闹间,它一直“卧”在城市中央,见证着人们的欢笑与成长,见证着城市的蜕变与腾飞,解放路的故事未完待续。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