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绍兴 >

“越东村” 村风承良善 红色励后人

发布时间:2024-09-05 10:53:50 来源: 潮新闻 潮新闻 共享联盟·上虞 冯洁娜 文 特约通讯员 刘育平 摄

  村庄名片

  越东村位于小越街道东南边,由原赵巷桥村与朱家滩村合并而成。村东与余姚市牟山镇相邻,南与驿亭镇五好村接壤,西北与罗家村相近,地域面积为4.9平方公里,总户数575户,总人口1720人。

  近年来,越东村先后获得了省卫生村、省文明村、省春泥计划先进村、绍兴市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革命精神代代传】

“光荣妈妈”沈美英

  “光荣妈妈”沈美英是越东村的骄傲,1899年12月出生在上虞县永丰乡梁湖堰村,后嫁到越东村。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了村里第一任妇女主任,积极投身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运动。

  在她的影响下,沈美英的家庭同样充满了革命的气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家滩村自然村所在的双堰乡是中国共产党在虞北地区的重要抗日根据地。沈美英的两个儿子罗德祥与罗德文均秉承母志,毅然决然地投身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罗德祥踏上了前往四明山的征途,加入了浙东游击纵队,从此在战场上挥洒热血,誓死捍卫民族尊严。1950年底,随着国家的一声召唤,他随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参与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5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罗德文则选择了另一条同样艰险的道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监视与残酷打压下,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为“三五”支队搜集、传递情报。即便在不幸被捕、身陷囹圄、遭受非人折磨的绝境之中,罗德文仍坚守信念,坚贞不屈,展现出革命者的高尚情操。重获自由后,他未有一丝退缩,继续在上海的隐蔽战线上奋斗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终因长期斗争积累的伤病,不幸离世,其精神却永载史册。

  1959年5月,“光荣妈妈”沈美英被推荐出席全国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烈军属模范等,直到1965年,她累计受到中央到地方各级表彰和奖励超过60次。

  虽然沈美英于1980年10月离世,但她那“光荣妈妈”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灯塔,永远照亮后人。她的故事被反复传颂,她的精神被代代相传,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遗迹传说链古今】

  古迹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他们背后的故事,往往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越东村的调马塘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名。相传,古代一位皇子为了游遍国土,骑马跋山涉水。一日,当他行至一座桥旁时,马匹因疲惫不堪而无法继续前行。此时,附近的一户村民得知皇子的困境,热情地邀请他留宿,并赠送一匹好马助皇子继续旅程。皇子归来时,发现曾经的坐骑已被村民饲养得膘肥体壮,感激之余欲赐银酬谢,但村民婉拒。为表谢意,皇子便赐名此地为“调马塘”,后又有“西调马塘”与“东调马塘”之说。

  张家楼及台门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迹,其背后同样有着动人的传说。据传,清乾隆年间,小越朱家滩的一位货郎因偶然机会获得一颗定风宝珠,并将其献给乾隆皇帝。皇帝大悦,欲封货郎为官,但货郎自知才疏学浅,请求还乡。乾隆皇帝遂封其为“献宝状元”,并赐予大量金银财宝。货郎回到家乡后,在朱家滩河北岸建造了九十九间走马楼,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走马楼,唯有临河的仪门因乾隆御笔门额而得以保存。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腾出空间用于村道建设,张家楼及台门被拆除。

水乡风光

  【文化活力助发展】

  文化一直是越东村所珍视与传承的宝贵财富。越东村将文化建设视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村内的文化礼堂作为文化的集中展示与传承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更成为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展览室内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越东村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文化成果,让村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此外,越东村还注重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的设立,为村民们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学习与交流空间。而室外的文化广场更是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好去处,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文体娱乐设施的配备,让村民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与团结。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越东村还积极引入现代文化元素,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村民们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同时,越东村还注重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方式,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越东村党群服务中心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