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渔家孩童的“成人节”!温岭用另一种方式打开不一样的七夕

发布时间:2024-08-12 17:35:36 来源: 潮新闻 潮新闻 共享联盟·温岭石塘镇 莫超任

  8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如约而至。但七夕也不单是鹊桥会,在东海之滨的温岭市石塘镇,渔家孩子们在这一天过起了属于自己的“小人节”。

  “小人节”作为温岭市民间习俗的典型代表,是石塘箬山一带居民在七夕当天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儿童祈愿的节日,早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

  一大早,石塘镇东海天后宫前的广场上便人声鼎沸。广场上,38张桌子依次排开,从舞台延伸至台下的红地毯鲜艳夺目,一串串红灯笼、一幅幅道旗无不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活动现场,家长们忙着检查供桌上的彩亭、彩轿、水果、米面、糖龟等特色用品是否摆放整齐。彩亭和彩轿色彩鲜艳,均是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等原料扎制而成,彩亭的每层上装饰着一些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小泥偶(纸人或绢人),题材多取材于《封神榜》《西游记》《七仙女》《八仙过海》等。

  8时,“曙光圣地·祈福纳祥”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祈福礼活动正式开始。在鼓乐齐鸣中,2名刚满16岁的孩子(一男一女)在妈妈的陪伴下,手拿彩亭和烛台缓缓走上舞台。台下,是由36名孩童和他们的母亲组成的祈福队伍。

  “长天浩浩,月华郎朗。七夕盛时,人天共庆。愿七娘妈,圣寿无疆!愿众儿童,健康成长!普愿天下,平安吉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人节”传承人陈其富在用闽南语宣读颂词,孩童们也紧随其后的朗朗诵读,共同祈愿平安吉祥、健康快乐。此外,石塘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也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小人节之歌》,现场还有大奏鼓等非遗展演,让游客感受到石塘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魅力。

  “今年我家的孙子刚好是16岁,特意把他叫回来,给他过‘小人节’。”何俊磊的奶奶介绍,孩童满16岁时要用的满金亭、满金轿。与一般彩亭不同的是,它在底层正中位置还特别多了一个小泥偶,酷似古代进京赴考的书生,而楼台最顶层屋脊两端,贴着一对恰似状元帽子上的宫花,暗示金榜题名,寓意孩童已经成人并成才,此后他们便不再过“小人节”。如此一来,“小人节”便又有了“成人节”的内涵,被赋予了神秘而神圣的色彩。

  “每年农历七月七这天的美好祝福,会伴随着孩子们的一生。”石塘镇东海村书记陈海清说。现在,“小人节”不仅仅是一个仪式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延续,它混合着孝道和乡愁,倔强地记载着渔村数百载的文化与历史,充满着对美满家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