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杭州 >

从聚人气到展活力 临平文化礼堂何以成为农村“精神高地”?

发布时间:2024-08-01 11:33:15 来源: 潮新闻 临平区融媒体中心

  从越剧的柔美到京剧的磅礴,从地方戏曲的亲切到现代歌舞的活力……暑期到来,走进杭州市临平区各大文化礼堂里,村民们或沉醉于戏曲的韵味之中,或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文化图景。

  近年来,临平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6家,其中省级五星级文化礼堂8家、四星级文化礼堂3家。不得不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农村文化礼堂正如璀璨星辰一般,点缀在广袤的田野间,成为乡村新貌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而在文化礼堂“常驻”,也已成为临平各地老百姓的生活常态。

  建管并重,看文化礼堂展百变魅力

  盛夏之夜,崇贤街道沾桥村文化礼堂里,老少齐聚、欢声笑语,“古今运河时尚临平”临平区文润乡村行动暨浙音附中艺术展演的首场活动正在热闹上演。“有了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大家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看着村里的热闹景象,徐阿姨连声赞叹道。

  短短一个月时间,像是这样的“送音乐下乡”活动,已经开展了不下20个场次,你方唱罢我登场、欢声笑语满堂彩,成为临平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追星”活动。“既是对学生所学的展示,也是对文化惠民的实践,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表演,将音乐的种子播种至乡土大地。”浙音附中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在临平区,像这样的农村文化礼堂还有很多,不仅是村民们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更是农村传递精神文化的主阵地。塘栖镇河西埭村皮影戏底蕴深厚,有百年文化传承历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文化礼堂建设中,该村将非遗“卫家班皮影戏”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不仅建起了皮影戏展示馆和“非遗魅影”研学基地,还开发了省级农村文化礼堂村礼“非遗魅影礼盒”文创产品,成了“卫家班皮影戏”的活化传承地,吸引了各地的爱好者慕名前来。

  “活动多了,人气自然就来了。”大门常开、活动常有。为了让礼堂“闹”起来,临平各地都在花心思、想方设法“搞”活动:深度挖掘“一村一品”乡村文旅资源,结合农村文化礼堂等品牌打造,进一步孵化“一亩地公社”“卡拉你我OK”等乡村文化拳头品牌,持续打造“文艺共富村”“舞蹈村”“摄影基地”等艺术特色村。大运河古镇文化周、乡村研学主题活动、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等系列群众性、公益性文化活动,也进一步浓厚全区城乡文化共富氛围。

  “在农村文化礼堂的运营过程中,我们会侧重以理论宣讲、技能培训等方式将村史村情、文物旧址中蕴藏的精神内涵传导给村民,并结合各类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村民的价值认同。”临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区围绕农村文化礼堂,已串联起“大文化”阵地1500余个,推出文旅体“打卡”活动10000余场。

  此外,为了确保文化礼堂的高效运营和管理,临平区成立了乡村文化理事会,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费用安排、发展筹划等,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出台《关于临平区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文润乡村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临平六名”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推动乡村文化名人、名寺、名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双向奔赴,搭广阔舞台聚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作为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创建区县,临平区在这方面的建设有着一套特色的运营模式,依托“建、管、用、育、融”五大经验模式,不断延伸文化“触角”,巧借多元力量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内涵。

  最近一段时间,临平区文化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陆希,带着由该校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正式入驻崇贤街道沾桥村,开启为期2年的文化特派员工作。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深入调研,不仅对当地蹄髈、藕粉等传统美食的产品包装进行升级改良,更着手开展文旅街区的视觉系统设计。“希望与街道、村社共同引入一些时尚新业态,与现有资源互补,共同打造一个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于一体的文旅街区。”对于沾桥老集镇,陆希如是畅想道。

  “目前,临平已经实现省市区文化特派员镇街全覆盖,将进一步以礼堂为空间载体,进一步浓厚全区城乡文化共富氛围。”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强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央华戏剧、市属院团、文化名家、名企等方面合作,为乡村文化赋能。

  而省市区“文化特派员”入驻村社后,也因地制宜地为临平区各村社制定特色文化项目,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深挖当地发展的新增长点,助力临平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还是将目光拉回至河西埭村,在浙江省文化特派员陈屹泛的推动下,浙江省博物馆《红船从“浙”里起航》大型巡展来到这里,实现“红船精神”的代代相传,未来,他还将在营造皮影艺术村落、规划非遗文旅产研游线、创新皮影艺术展现形式、推动皮影出海展示交流等方面,与河西埭村加强合作,真正实现皮影艺术“走出浙江”,文旅流量“走进河西埭”。

  此外,临平区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以乡村文化理事会为核心的组织机构,组建和汇聚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艺社团,培育体现临平特色的文化品牌,比如,崇贤街道鸭兰村文化礼堂依托红色文化特色,组建了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文物守望志愿队;乔司街道和睦桥村依托深厚文化底蕴,打造了草根文艺队、广场舞队等多支文体队伍,并定期组织文体骨干培训班。

  “我们将结合文化特派员制度,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利用率和活跃度,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心,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工作。”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各村特色,积极支持和探索“管理员、文体团队、宣讲团、文化志愿者”培育工作,不断优化文化礼堂经验模式,打造更多精神共富的文化地标,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