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绍兴 >

全球大咖纷至沓来 越窑青瓷魅力何在?

发布时间:2024-07-10 11:10:47 来源: 潮新闻 潮新闻 记者 朱银燕 共享联盟·上虞 李丽

  千年越窑又起“新火”。

  从先秦到北宋,上虞独特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含铁量高的陶土,从而孕育了越窑青瓷。练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每一道工序都有学问,也蕴藏着千百年来上虞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大师来了一批又一批。至今,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2位国外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并捐赠作品,共计1800余件各具特色的现代陶艺作品。

  从复原越窑青瓷,到吸引国外陶艺大师们前来“打卡”,越窑青瓷在蜕变,也在走向世界。

  上虞这座浙东小城有何魅力,能够让全球的艺术“大咖”们争相拜访?

  越窑青瓷基因强大

  “上虞是青瓷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此次是美国佛罗伦萨大学的艺术家安娜邀请我过来创作,我打算创作两个作品。”在上虞青陶艺中心,来自美国的伊丽莎告诉记者。

  世界瓷器看中国,中国瓷器看越窑。越窑青瓷的历史文化,确实担得起“深厚”一词。

  越窑,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在上虞曹娥街道严村凤凰山麓的李家山,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龙窑遗址。

  原始瓷的产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因种种缘故,唯独上虞的人文和地理催开了成熟瓷器的绚烂花朵。以小仙坛窑场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最早烧制出了成熟瓷器,从而结束了由陶到瓷的漫长历程。

  “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唐宋时期,习惯以所在州县命名窑名,越窑即是越州窑的简称。上虞窑是越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烧造瓷器最早、生产规模最大、器物种类最全、花纹装饰最丰富而闻名于世。

  越窑青瓷曾有过鼎盛时期。汉六朝时期,以上虞曹娥江两岸的窑场为代表的早期越窑,一直引领着中国制瓷业的发展,不仅为唐宋越窑的蓬勃兴盛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通衢,而且将优秀的窑业技术辐射到了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宜兴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许多著名窑口。据传,在景德镇被尊为“制瓷师主”的晋代陶工赵慨,曾在浙江为官,并把越窑工艺传到当地,推动了景德镇的窑业由陶器阶段进入瓷器阶段。上虞亦有传说,景德镇陶工开窑之前必到上虞取瓷土行祭礼,取士之地久而成塘,被称为“江西塘”。

  青瓷青瓷温其如玉,又似冰,一直是文人们的最爱。“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自古有名声,宋代官窑近代精”……

  文人、诗句,都在补充说明着越窑青瓷曾经的辉煌。

  曹娥江畔“窑火”再燃

  考古调查发现,在上虞境内发现东汉中晚期瓷窑遗址61处,三国西晋时期瓷窑遗址140多处。东晋南朝时期,窑场数量陡然下降,共发现窑址18处,截止目前为止,已在上虞境内共发现东汉至宋代的青瓷窑址400多处。

  如何让熄灭的窑火再度燃起?在传承和保护上,上虞做了不少文章。

  绍兴市上虞区越窑青瓷研究所主任刘吉告诉记者,上虞区一方面以遗址保护为主,加强与高校机构的合作,获得科研成果,整合周边资源建立青瓷主题公园。另一方面坚持创新,与国内外现代陶艺融合,宣传推广上虞青瓷。

  在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总投资1.28亿元的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以凤凰山窑址、禁山窑址、尼姑婆山窑址等上虞早期越窑重要考古发掘遗存为依托,建设有瓷国之源陈列馆、仿古龙窑、五座仿真民窑等,是一处集文化研学、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其中,凤凰山窑址群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禁山窑址荣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园于2019年1月22日建成开放,并列入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青瓷体验专线项目。

  说到上虞青瓷,不得不提国外“大咖”的聚集地——2015年,上虞成立的一个国际交流机构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这个当时不被人关注、也很难让人想象会有什么可能的小空间,在短短的几年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近百位艺术家。

  其实,这些艺术家是在中国陶瓷文化的感召下追寻着青瓷的源头,试图用泥与火的元素,将他们各自的情感、创造、想象与感知,通过他们的双手创造出迥异于上虞传统青瓷的新作品。

  此外,上虞区与高校深化合作。2018年,上虞区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签订《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景德镇陶瓷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并召开战略合作交流座谈会,瓷源与瓷都双方在人才培训、学生就业招聘、就学优惠、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2019年4月24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上虞陶瓷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上虞科创中心举行,推动陶大教育、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和上虞区的经济、产业、文化优势相融合,实现“双赢”提供了新的路径。

  断烧千年之后,越窑青瓷传承一度沦为白地。在零基础上,上虞区通过老、中、青三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钻研,建立了完整有序的传承序列。随着与清华、陶大等高校的合作、区职教中心青瓷班的开设,后续人才必将源源不断的加入传承队伍,助推青瓷产业发展。

  夺得千峰翠色来

  早期越窑是上虞历史文化的丰碑,它曾经惠及天下,给斯人斯地带来无尽的荣光。

  北宋中晚期,随着吴越国的灭亡,其它窑场的兴起,加上当地农业极度繁荣所导致的燃料紧缺等原因,使上虞越窑迅速衰落,最后彻底走向消亡,历时800余年。

  沉寂了近千年后,在上世纪80年代,越窑的故乡上虞又开始重新生产越窑青瓷。

  1980年,上虞陶瓷厂的科技人员在上海博物馆、省轻工业厅、省考古所等单位的协助下,选定蛙形水盂、鸡首壶、羊形烛台等器物,经过几十次胎釉配方试验,终于成功烧制出仿古的越窑青瓷,把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产品曾获省科技成果奖、省轻工业厅优秀“四新”产品奖,还赴美参加“路易斯安娜世界博览会”、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北京“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

  接下来,上虞区将与德清县、台州市黄岩区、慈溪市、龙泉市以及杭州西湖博物馆,联合申报“青瓷窑遗址”申遗。以联合申遗为契机,推动上虞青瓷的发展,拓宽上虞青瓷的传播渠道。

  除了扩大传播渠道,也要赋予青瓷新的创作内容。

  “越窑青瓷的工艺已经很成熟了,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宋代,越窑青瓷的窑火会断掉?”上虞青的工作人员韩向东认为,因为青瓷受材料性质的限制,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他觉得,瓷器不只是局限于上虞、景德镇、德化、龙泉等地,不只局限于做一个杯子、一个碗,还可以有更现代、更超前的表达方式。

  有识之士也认为,越窑青瓷不仅要“夺得千峰翠色来”,更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越窑青瓷回归到生活,比如一杯茶、一盘菜,都是对青瓷的诠释。

  不难发现,上虞青瓷的文化内涵、上虞对青瓷孜孜不倦的保护和探索,那种坚韧不屈的态度,让这座小城处处充满着生机与独特的魅力。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