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绍兴 >

文化特派员蓝珊华:从“田野”中收获温度

发布时间:2024-06-28 14:22:41 来源: 潮新闻 潮新闻 文化特派员 蓝珊华

  梅雨季节,天气变幻不定,与之交织的则是我们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在两地奔波的身影。打开朋友圈,有人将驻村故事写成诗、画成画、录成视频,有人贴近田野,读着“无字之书”,随手一翻,耐人寻味。

  从第一次进村,到现在,已经一月有余。细数这一个月,与其说是我履职送服务的一个多月,不如说是一个年轻人从办公室走向田野的“变形计”,时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迷茫,又时常于实践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调研走访。胡鑫凯摄

  走向田野

  “有温度的田野”是一位学者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也是我这一个多月感触最深的一个词。在我看来,乡村工作的广度和难度丝毫不低于学术研究,文脉厚村、文创富村、文化惠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人才兴村……每一项都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大课题。

  记得第一天到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龙尾山村报到时,村书记王云良带我在村里溜了一圈。“这个老房子可以改造成村咖”“湖对面的空地种上花应该很好看”……这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说话豪爽的村书记在我面前畅想着乡村的未来面貌,让我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作为村里一把手,村书记想把基础设施建得更好、想把人居环境整得更美、想把集体收入提得更高。但是,一旦回归现实,似乎就不那么圆满了。

  “自己上,精力不够;请人建,经费不够。”王书记直言:时间和成本“捆”住了他们的手脚。相对而言,开展文化活动更“从容”些。据了解,龙尾山村活跃着舞龙队、龙舟队、舞蹈队等8支文体队,把村里的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福全街道相关同志介绍,“这一支队伍拉出去,基本上可以表演一整台晚会”。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状态里更新着自己的生活,这群平均年龄五六十岁的文艺骨干,正是了解这个地方文化建设的一把金钥匙。

调研走访。陆伟/摄

  一场“沉浸式”参与带来的思考

  走向田野,只是第一步,与其他省级文化特派员一样,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调研”是主线任务。而贯穿在调研中的一场活动,则为我创造了“沉浸式”参与的契机。

  6月9日,“龙潮福动”端午民俗风情节在柯桥区福全街道龙尾山村举行。水上舞龙、赛龙点睛、游园会……活动现场,尽管小雨淅沥,但村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村书记说,“今年来凑热闹的人比去年翻了一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热闹背后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

龙尾山村水上舞龙。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办事处供图

湖边凑热闹的群众。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办事处供图

  时间拉回到5月23日,龙尾山村村干部围绕端午节活动召开了筹备会议,福全街道分管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这个活动的立意是什么?”看完村里给出的活动方案之后,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令全场沉默。

  说白了,就是这个活动是为什么而举办,目的是什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龙尾山村‘龙’文化品牌?……”说实话,经这么一问,我的心里也有些发怵。端午节活动是村里每年都会有的“大场面”,届时全省各地端午活动如火如荼,如何让村民们过一个有龙尾山村腔调的端午节?

  随着参与的深入,我渐渐意识到,缺少文化内涵牵引的活动,欠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核心要素,这种“自娱自乐式”的简单叠加,并不能通过量的积累而引起质变。怎么办?

  农村的问题村民最有发言权。为进一步了解村民的需求,我到村民家里走访,并邀请了村里的文艺骨干一起“唠唠嗑”。闲谈中,村民们对村里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诉求,这也让我慢慢找准了破题的方向——从文化挖掘方面发力。

与村干部、村文艺骨干交流。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办事处供图

与村民唠嗑。徐冠华/摄

  修炼文化共情力

  “什么是文化IP?我不懂的,我们平时就跳跳舞、唱唱戏。”

  “没什么需求,现在挺好的。”

  “文化特派员是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

  ……

  刚开始跟村民接触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走村入户时,我们的交流感觉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作为村里的“外来人”,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做老百姓的工作,首先要跟村民做朋友,感知村民的忧愁和期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粉刷一下村文化礼堂的外立面,或是增加一些基础设施,甚至是他们有困惑的时候帮他们出出主意,才能得到乡亲们的信任。”作为过来人,柯桥区相关同志分享了与村民打交道的“实招”。

  的确,当我们的调研对象是种地的农民、厂里的工人或是环卫工,因为彼此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文化教育等方面大不相同,我们不可能有他们的生活经历,即使偶有体验,也很难从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层面与之“共情”。

  走进群众的家门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只有不断在田野中积累,提升“文化共情”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民众的生活和文化。从而将文化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在之后的调研走访中,我改变了“单刀直入式”“开门见山式”交流方式,而转变为“闲聊谈心式”“代入情境式”等方式,也逐渐引导村民打开了话匣子。

  “这是我孙女跳的科目三。”文艺骨干诸国芬乐呵呵地边刷抖音,边跟我分享起了自己抖音账号里的作品。她坦言,虽然现在上网学一学很方便,但是单靠自学,腔调不准、动作不对,也想有专业老师来指导一下。

村民分享自己的抖音作品。徐冠华/摄

  “我爷爷那辈就有舞龙,当时庙会结束,中午大家会一起喝酒吃饭呢。”村里的舞龙队队长邵文龙也从爷爷辈聊到了孙子辈,进而将舞龙技艺从中断到恢复的历程娓娓道出,越说越起劲。

  “现在造型比较老套了,可以试试增加新的造型。”邵文龙眼里闪出一丝期待。

  乡村文化,就得带着乡土味儿,带着乡村野趣,从群众中生长出来。而文化特派员的“田野温度”,则是与群众生活“同此凉热”,与老百姓聊到一块儿、想到一块儿,在共情中逐渐升温。

  (作者简介:蓝珊华,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浙江宣传周报》编辑部编辑,目前结对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龙尾山村。)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