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物见生活 婺城非遗尽显独特魅力
日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浙江省保护发展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婺城举办,省内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代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浙江省保护发展联盟理事会成员单位代表来到婺城,以茶为媒,共谋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在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嘉宾们走进婺州举岩非遗展厅,通过详细的介绍深入了解婺州举岩的历史,并浅尝慢品一盏盏新泡好的绿茶,醇香入口之际,是口齿留芳,回味无穷。
“‘采云间’的名字很有仙气,而产出的婺州举岩更是醇香温润。”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项莉芳笑说,非遗传承不仅属于传承人个体,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守护。在这里,从日常生活中入口的一杯举岩茶,就不知不觉把我们的非遗传承下去,这就是非遗保护中常说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现场,还有不少嘉宾纷纷品尝探讨,纷纷为婺城深厚的茶文化点赞。
据了解,婺城茶产业基础深厚,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千年贡茶的婺州举岩,至2022年,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成了当地一大金字招牌。而可贵的是,在婺城,这样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可赏、可用、可食的婺城非遗,处处与人们“不期而遇”,它们展示的不仅是技艺,也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
在前不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上,琳琅满目的非遗手造和文创周边,以及精彩纷呈的非遗技艺展示,令人大饱眼福,赞叹不已。观音豆腐、金华冷淘等蕴含了非遗技艺的美食是婺城人餐桌上的日常美味;婺城糖画、传统编织技艺等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非遗展演展示,现场还让市民游客们进一步感受金华山歌、道情等非遗的独特魅力,促进了非遗的传播和弘扬。
“在中考高考之前,我特意设计了绣有‘金榜题名’字样的考试香囊,并在其中加入了艾叶、柠檬草等七味中草药。”眼前,在婺州扎染非遗传承人温国香的展位上,只见满目扎染手作令人惊艳,而在她一双巧手下,一根银针灵巧穿梭,手中应试香囊散漫着淡淡艾香,渐渐成型。“这段时间染坊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考试香囊也受到不少市民朋友的青睐,大家将香囊置于床头,或挂在书包上,祈求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这也让我们的非遗更加融入生活。”温国香笑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婺城区拥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百余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婺城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婺城建设文化强区的宝贵资源。而在非遗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婺城非遗传承人正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切实让我们的非遗“潮”起来。
在去年公布的长三角人文乡村创意设计大赛获奖名单中,婺城竹木雕刻非遗传承人廖江泺作品“磁悬浮十二生肖”、编织非遗传承人王珺作品“藤球以及藤球挂件”脱颖而出,分获大赛金奖和银奖。笔者所见,前者是将木雕艺术的传统“静态”特点与现代科技的“动态”特性融合在一起,使得一个个玲珑可爱的生肖兽首利用磁力的相互作用悬浮起来,赋予了传统木雕工艺赋予了新活力;而藤球挂件仅有手掌大小,以十字花、经纬穿插等编织技法与赭红、茶褐、竹青绿等色彩搭配,有的藤球还系上了铃铛,不仅可观可赏,也让众人感受到婺城非遗的创新与魅力。
近年来,婺城区坚持守正创新,深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促进婺城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丰富了旅游产品,切实让婺城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以非遗为窗口,未来,婺城还将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进一步回望历史,感知婺城魅力,厚植文化自信,让非遗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