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汤包的“身世”
发布时间:2024-06-11 16:09:00
来源:
浙江文明网
端午节是各地粽子飘香的时候,但浙江新昌却例外,新昌的端午习俗不吃粽子,而是吃汤包。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新昌连年大灾,饥民遍野,何鉴尚书因母丧事在新昌见此情景,奏请圣上开仓赈济。皇上派出钦差在五月五日端午节到新昌察访。何尚书看出了钦差会以端午有粽可吃为由而不开仓赈灾,速和县衙县令一同商量下发通知乡里:“灾慌年过端午,不吃干来只喝汤,不包粽子吃汤包。”
端午那天,果然没有一家包粽子,家家裹起汤包来。买得起肉的裹鲜肉汤包;买不起肉的,买点蒲瓜、豆腐干、葱头等,切成细末,用油一炒,芡上山粉,别出心裁地做出菜干汤包、笋干汤包,美其名为素汤包。
钦差在端午到新昌便微服察访,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喝汤,连尚书府何大人一家老小也在喝汤,见不到一只粽子,便立即返京启奏:五月端午,天下都吃粽,唯独新昌县,不见粽子影,连何尚书府一家都喝汤食。皇上听后下旨开仓放粮,赈灾新昌,还额外免了三年税粮。此后,新昌百姓不忘何尚书为民请赈济办实事的恩德,端午节吃汤包的习俗便一直沿袭下来。
如今的汤包是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薄透明,肉馅鲜美,手工擀制的皮子薄而均匀,呈透明状,且比较有韧性。肉馅是由新鲜猪肉剃去肥肉和肉筋,手工剁成肉泥,配以葱、盐等制成。汤包因为皮薄,能透过皮子清晰地看到肉的鲜红。汤包可蒸、可煎、可汤食,看似简单朴素的搭配,饱含着新昌人民特殊的端午味道。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