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公共服务圈” 让优质生活“一刻”即达
15分钟,在浙江,不仅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生活幸福感的“标尺”。
在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湾头社区,郎恩友有一群“临时儿女”。“湾得福”志愿者化为老人打扫、做饭、陪他聊天,让独居老人感受到新春的喜庆和家的温暖。
湾头社区“临时儿女”志愿者通讯员供图
作为宁波市最大的安置社区之一,湾头社区有居民7700余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21%。“湾得福”志愿者是社区助力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的标志性品牌之一,为扶老助幼、扶危济困和强社惠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里,美好生活与社区居民实现了“双向奔赴”。
如今,在宁波江北区,从小区出发,步行不出15分钟,就能找到健身休闲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书房、托育机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大门,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可知、可感,托育服务、基础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养老服务,各类优质的生活服务正变得近在咫尺。
居民:精准服务触手可及
走进江北区前江街道星旅社区,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星旅社区“星青年运动公园”举办轮滑比赛通讯员供图
星旅社区由3个小区和1个商业综合体组成,社区常住人口约5118人,居民平均年龄约28.2岁,是一个极具青春活力的社区。自2022年11月入选浙江省第六批旧改类引领型未来社区创建名单以来,星旅社区以宁波市打造“青年友好城”为契机,让青年力量在社区服务中大放异彩。
“星火汇聚、共旅未来”,青年元素在这里随处可见。社区不仅有集青年创业咨询、社区自习室、社区会议室、青年社交、青年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星青年创造营”,还有符合青年人喜好的大型专业轮滑场、滑板场。闲暇时,居民散步、运动、溜宠遛娃有去处;双休日,有专业机构开展滑板、轮滑教学等公益、惠民性课程;节假日,还有大型轮滑等赛事,为社区增添了独特的热闹氛围。
“我们发掘出了十位社区达人,孵化出存知阁书法社、星橙妈妈团、星火志愿队等10支社会团体。另外还承办了青年夜校、公益乐学课堂等项目,最大限度盘活这个创造营主阵地。”星旅社区党支部书记辛岗表示。
社区星橙妈妈团成员吴美健感触颇深,编织围巾、制作小蛋糕、制作香薰蜡烛、育儿培训课……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新青年创造营举办,让她很快和社区同龄的年轻妈妈打成一片。
星旅未来社区数字化基层治理场景也颇有“未来感”,不仅有智能门禁、AI识别电动车进电梯等智能化场景,还增设了“元宇宙”板块,让AR技术,与现在当下流行的city walk深度结合,鼓励居民前往这些潮流新地标打卡,沉浸式体验未来场景。
位于慈城镇的云鹭湾社区,这里公共服务的特色又大不相同,通过点亮慈孝文化,社区的“老漂族”真正实现了漂有所属。
总面积25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是云鹭湾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核心,这里融合了邻里、治理、“一老一小”等多重功能。休闲娱乐“第三空间”的邻里会客厅、复合功能的共享书房、“老漂族”的居家养老活动室、同时容纳22位老人就餐并线上预约订餐的幸福餐厅、社会组织孵化空间……每个功能空间,慈孝元素都贯穿其中。
作为江北区慈城云鹭湾社区“老漂族”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杜琳和服务队的180来名“老漂”们从几年前的融入宁波,逐渐走向了反哺社区。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他们做糕点、修补衣被、打扫房间、照看幼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在社区服务中发光发热。
云鹭社区组织新老居民欢度传统节日通讯员供图
云鹭湾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柳娜表示,云鹭湾是一个万人社区,老漂族占比高达40%,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些是从海外归来。在社区的服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漂族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以老带新”,反哺社区。老漂们从认识宁波到扎根宁波,从“过得好”到“过得有价值”,从“外来户”成为“主心骨”。
打造好“15分钟公共服务圈”,需要结合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围绕居民实际需求做文章,这个“圈”才能更具地域特色。“始终紧扣人的需求这一核心,以邻里综合体空间集聚引领功能集成、政策集合、服务集中,推动“人口-设施”精准配置策略落到实处。”江北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社区:公共服务历久弥新
从宁波江北区慈城古县城一路向西,就到了青山环抱的云湖,南联、公有、金沙、五联这四座小村环绕云湖,被当地人称为“云湖四村”。
十多年前的云湖片区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只有脏乱差。公交车站、水库边上都满是垃圾,本地村民住得不舒心,游客和商户也不愿意来。
2010年以来,垃圾治理、道路硬化、截污纳管改造等工程,像排了“课程表”一样顺次完成;2016年,北山游步道完工,远道而来的徒步爱好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近五年来,南联、公有、金沙、五联共商告别农业“内卷”,亮出了自己的特色名片……“云湖四村”由曾经经济落后的代名词,转变成了如今“绿生活”的新代表。
村民生活富起来,公共服务也要相应提升起来。
由于地处乡村,整个云湖片区的村民老龄化比较严重,80岁以上的老人有将近200人,就餐成了老大难问题。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位于公有村的云湖爱心食堂在今年4月份正式试运营,每日配送午餐、晚餐,并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制定营养菜谱,每餐一荤两素一汤一饭,全年无休。爱心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有、五联、金沙、南联等云湖四村有长期用餐需求的老人,根据年纪不同,餐费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都遵循公益微利的原则。
近年来,在慈城镇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云湖片区的山区养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郊一体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四个村利用村集体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等场所改建配置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筑面积近1700平方米。在妙山村建成慈城社会福利中心,有养老床位87个,可面向全镇特困老人及部分社会面老人。
“我们希望通过共富行动的推进,切实解决老百姓,特别是‘一老一小’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镇将发动更多的云湖四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充分营造社会各界参与养老、关注养老的浓厚氛围。
公共服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均衡性和可及性。近年来,从江北的城市到乡村,一场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接力赛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但乡村旧貌换新颜,医、养、学、育等服务也不再被城市所“独占”,广大村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变化。
部门:“乐在其中”幸福探索
去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浙江省亦创新部署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全力推进“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
社区老年食堂通讯员供图
为全力推动上级战略部署落地见效,加快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江北区把带给居民可触摸可感知的“幸福感”作为工作导向,对全区“15分钟公共服务圈”规划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江北区打造公共服务优享高地实施方案(2023-2027)》,提出高水平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并积极培树具有江北特质的公共服务标志性成果的目标。
如何破题长期以来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布局不够均衡、物理空间点多分散、服务功能零打碎敲、运营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短板?
在江北,“15分钟公共服务圈”既有标准化的服务,又有定制化的个性服务。以“城乡全域覆盖、群众便捷可及”原则,分类施策划定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带动型、城市建设带动型、未来社区带动型、未来乡村带动型、老镇区和中心村辐射带动型“五色图”。
此外,按照社区划分、按需组团配建的社区级“一站式”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有望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路径。以城区步行、近郊骑行、远郊车行各15分钟为设置标准,综合体集成配置党群服务、养老托育、医疗卫生、社区助餐、老年教育、儿童游憩、文化体育、法律服务、便民商业、市政设施等功能,通过片区组团、集成供给,实现服务设施的复合设置、共建共用。当前,作为年度重点民生项目、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金兰社区“一站式”邻里服务综合体正加快建设,致力对标成为区域性服务样板载体。
正是源于这些年来的先行探路,2023年江北区的民生答卷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区域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普惠面扩大、可及度增强、均等性提高,带动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等8项核心指标排名全市居前,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率先通过省级验收。根据《2023年浙江省“15分钟公共服务圈”均衡可及优质情况评估分析报告》,江北区综合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预计到2025年,全区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有望超过80平方米,形成具有江北辨识度、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标志性成果。”江北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