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社区重构生活

——以杭州市德胜新村老旧小区改造为例

发布时间:2024-02-21 16:17:40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陈潇奕

  随着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弥合新旧边界。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的德胜新村小区同样迎来了改变,焕然一新。该小区建成于1988年,共105栋建筑总户数3551户,占地面积16.3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46万平方米。改造项目于2020年5月开工,同年12月完工,仅7个月时间就实现了片区焕新,达到了政府、设计团体、企业品牌及所在地居民的多赢局面。

改造后的德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据悉,该项目还被评为“2020年度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最佳案例”“2021年度全国既有建筑改造及城市更新样板案例”“省级无障碍社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践典范案例”,成为全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样板。

  接过该小区改造“总工程师”重担的,正是泛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王贵美。作为拱墅区人大代表、国家住建部科技委社区建设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他立足专业所长,从群众期盼中找准人大代表的履职方向,为助力城市更新、行业稳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智识。

  唤醒社区归属感

  以人的精神“重构附近”

  社区是城市的血肉,是居民和城市发展的地理纽带,更是“人的容器”。当我们关注社区,其实关注的是人和人的生活。

  “德胜新村居住着怎样的一群人?”怀揣着这一疑问,在改造之前王贵美院长带领团队,以地毯式调研方式,深入了解群众画像和居民实际需求,让居民踊跃参与到社区改造治理过程中,打破了规划设计与公众需求之间的隔阂。

  “每个社区都有它独有的精气神,发现它,也就找到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的关键。”王贵美说:“德胜新村是一个有底蕴的社区,三十多年的积淀,形成了‘德文化’,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我们提炼了‘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理念,这是‘小区里人的精神’,基于这一立足点,终于完成了‘一园、五区、八景’的最终设计。”

  通过挖掘小区的发展历史、地域特点、特色建筑、文化共识等元素,王贵美团队为公共空间确定文化艺术主题,形成了贯穿小区的设计语言,并将其融入小区改造设计,于德胜文化家园、非遗传承人纪念景墙,甚至是休憩的走廊、一砖一瓦上传播德胜文化,全景打造德胜文化教育圈,进一步增进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正如德胜社区党委书记、拱墅区人大代表邢晓春所说,“一园、五区、八景”唤醒了“社区的自豪感”,召唤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凝聚了多方力量,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实现了共建共享。

  “德胜新村旧改的成功离不开居民、社区、政府的多方合力、合作共赢。”王贵美分析:“当居民的发展需求和社区现有生活产生冲突,多方之间将形成新的共识,项目因而在自我更新之中生长出更多可能。”

  比如,杭州水务集团将德胜公园的300平方米水泵房提供给社区建设“百姓学堂”,为德胜新村中青年居民提供学习的场所;德胜幼儿园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幼托场所,实现居民、社区、幼儿园共赢;杭州公交集团鼎力支持,将1004路开进了小区,打通了接驳专线微公交车线路……城市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在德胜新村精彩上演,厚描出惠民暖色调,重构了一个有人情味的“附近”。

  谈及幕后推波助澜的这位老熟人,邢晓春感慨道:“他是真真切切‘从骂声中进来,从掌声中出去’,整个旧改过程,王院长亲力亲为、扎根德胜,听群众心声、解群众难题,规划设计哪能尽如人意,但是他从不抱怨,努力找寻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做出改造的最优解。”也正因此,王贵美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在拱墅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中高票通过。

  接地气的想象力走进“具体的生活里”

  新老共生、烟火传续,这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应有之义。德胜新村老旧小区改造,同样也承接了小区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诸多想象。

  王贵美始终坚持,“城市更新是建筑,是美学,是文化,更是围绕‘人’的一系列布局。设计一个理想中的社区不难,但重建一种生活则需要‘接地气’的想象力。”

  因此,他更注重于构建一个接地气的“完整居住社区”。

  走过中式的“翘屋角”门头,德胜新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从乐龄养老生态圈到便民商业服务圈、再到文化教育学习圈和无障碍生活圈以及社区公共休闲圈,一个个“圈子”的叠加让德胜新村“有容乃大”,于方寸之地重建诸多生活场景,满足了居民在社区里的多元化需求。

  王贵美介绍,规划设计要呈现的不能只停留在“美好生活概念”上,而是鲜活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那些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日常。为此,每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生态圈的建立,更需要精准地面向特定的人群,深入他们的生活,挖掘他们真正的需求,以他们的视线来构建其所需要的服务场景。

  比如,社区乐龄养老生态圈,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集“健养、乐养、膳养、休养、医养”于一体的需求。硬件设施上,将废弃的非机动车库改造成供社区居民居家养老的“阳光老人家”中心,设置了康养中心、阳光餐厅和慈善超市;软件服务上,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建成杭州市首家社区护理中心“乐龄家护理中心”,配备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科室,为社区老年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20张床位以接收具有拱墅户籍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不仅如此,王贵美还自掏腰包,在主要通道与公共配套设施增设无障碍电子导盲系统,提高了小区的智能化舒适性。

  王贵美解释说:“德胜新村小区大概有1万多人,老年人占了近三成,还有为数不少的残障人士,充分考虑这一现实情况,我们构建了社区乐龄养老生态圈,以更细致的笔法精细描画老人群体所需要的乐活全场景。正所谓服务无止境,我们的场景构建亦如是。”

  深入小区,我们发现这样针对特定人群的服务场景全过程打造还有很多,拼凑出“完整居住社区”的一个个局部。

  空间的透气性传递“重新生长的气息”

  以往的德胜新村就像是一个硬壳核桃,学校、公园、草坪、道路、车库等,一个个功能区域密匝匝地裹在一起,彼此覆盖,充满了过载之感。

  在王贵美看来,“德胜新村需要‘大口呼吸’,通过畅通道路和打开绿化等公共空间,以‘适当的留白’为居民的品质生活留有余地。”

  打响“第一枪”的就是拓宽道路。据悉,王贵美团队在德胜新村累计拓宽道路1235平方米,打通了消防通道,既保证了“生命的宽度”,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还增加了147个机动车停车位,大大缓解了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

  不仅如此,为了让小区里的交通更加顺畅,王贵美团队还针对关键堵点对症下药,利用点位“拆改”结合,打起了公共空间保卫战。

  据了解,杭州市德胜小学位于小区核心区块,学校门口道路狭窄,且对面还有一个“走不进去”的口袋公园。每当放学时分,家长倚着电瓶车、自行车拥堵在那里,给小区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为此,王贵美团队重新梳理了学校门口的道路交通,将道路拓宽,同时合理地规整了绿化和人员动线,将口袋公园打开,开辟可供家长休憩的等候区域。不远处,还设置了风雨连廊、机动车停车区,进一步分散人流。

  循着这样的思路,德胜公园也迎来了新生。昔日,这里灌木茂盛,杂草丛生,蚊虫众多,被部分居民戏称为“原始森林”,鲜少有人问津。“精改妙笔”下,德胜公园视野豁然开阔,凉亭矗立一角,一条人工小溪穿流而过,溪边芦苇摇曳,俨然一派江南小园林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公园还分为老人健身、儿童活动等四大区块,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疏解空间、留白增绿,诸如此类的小变化还有很多,王贵美笑言:“即便螺蛳壳里做道场,也要讲究空间感和透气性,疏朗开来,品质生活自然而来。”

  回溯德胜新村老旧小区改造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王贵美解法的一二:重新梳理社区文化内核,先造社区共鸣,再以“完整居住社区”构建为亮点,赋能、加温、重置功能板块,实现“以人为本”的空间重构与社区激活,向新而兴,以此更好地延续社区生命。

  而这个坚持以“社区居民”视线重构小区生活的人,坚定了人大代表履职方向,找到了终生事业。

  王贵美始终关注城市更新这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并颇有建树。目前,已承担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关政策研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九项机制”“城镇老旧小区安全隐患整治对策指南”等部省级课题研究15项,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城镇旧改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指南》、《西藏自治区城镇旧改技术导则》等多项部省市级行业标准规则和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

  一路行思,贯穿始终的是心系群众办实事的责任担当。王贵美认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唯有将情怀作为前提,创造出的作品才能有高度更有温度。就在不久前,他又提交了一则人大代表建议——《关于加强未来社区综合运营的建议》,为城市建设献智献策。

  关注人和城市的双向奔赴,王贵美努力将所思所想“刻”进城市发展的答卷,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为熨帖民生厚描出一份精彩。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