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飞
在仙居,提起猎鹰救援队,很多人都不陌生。山地救援、水域搜救、森林防火、台风救援……在有危难的现场,总能看到他们穿着迷彩服的身影。
今年58岁的张李飞是这支公益救援队的队长,也是发起人之一。与想象中霸气粗犷的户外救援队队长的形象不同,张李飞个子中等,说话温和,脸上也总是挂着笑容。
从1998年开始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到2016牵头成立仙居县猎鹰救援队,张李飞把公益救援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特别是“猎鹰”成立后,他更是把家里的生意托付给妻子,全身心投入到救援中。
在张李飞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摞厚厚的档案,上面记录着每一次救援的详细信息。悬崖峭壁、高山丛林、激流深潭,正如队训所言——“哪里有险情,猎鹰就会在哪里出现”。
建队6年多,张李飞带领队员上山入水,先后参与救援380多次,救助遇险群众1000多名,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山林间的守护者”。
猎鹰救援队在台风中转移群众。
因为一次感动,投身公益救援
仙居群山植被茂盛,地形复杂,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9座,张李飞就出生在其中一座大山脚下。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从小喜欢摸鱼捉鸟,屋后的山林成为他的乐园。“打小就在山里长大,我对仙居大大小小的山头了如指掌,哪里是悬崖,哪里有道可以走,都一清二楚。”张李飞说,正因如此,他对大山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与许多农村娃的人生经历类似,张李飞也曾为了生计疲于奔波,他当过泥浆工,开过锯板厂,最后却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拿起猎枪,重新走回了山里。
“因为从小就喜欢打猎,我就想着组建一支狩猎队,用自己的所长保护庄稼和森林。”1996年,张李飞牵头报批了下各镇狩猎队,这是“猎鹰”的雏形。
正是这次选择,让张李飞打开了意料之外的人生剧本。那几年因为狩猎队的工作性质,张李飞了解到仙居不少景区因为地形复杂,屡屡发生游客遇险的事件。“每当得知有人爬山失踪或迷路了,我都很着急,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当这个念头开始在张李飞脑子里徘徊时,他立即付诸行动,以“编外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山地救援中。
关于第一次救援,张李飞已经回忆不起细节,但他仍然记得那天难以平复的心情。“当找到受伤的游客时,我的眼眶都湿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我们挽救了一条生命。”张李飞说,正是这份感动,让他毫不犹豫投身到公益救援事业中。
2016年底,张李飞成立了仙居县猎鹰救援队,原先狩猎队的15名队员全都加入了救援队。
扑救山火、水域搜救、找寻走失民众……在一次次救援行动中,“猎鹰”声名鹊起,队伍不断壮大。如今猎鹰救援队已经拥有一线队员5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厨师、个体户、退伍军人、公司职员,从各个平凡的领域聚集到一起,只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猎鹰救援队护送受伤人员下山。
不管多危险,冲在救援第一线
在下各镇厦阁村的村委大楼里,有两间属于“猎鹰”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鲜艳的锦旗,字里行间,满是敬意和谢意。
从成立救援队到现在,张李飞经历过太多危险事件,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的一场救援。
那是2017年9月的一天,一位驴友在淡竹乡石盟垟村一处名叫白刀岩的悬崖攀岩时,从30多米高的悬崖坠下,伤势严重。还在吃午饭的张李飞接到求助电话后,立马放下碗筷,迅速集结39名队员赶往出事地点。
白刀岩四周到处是悬崖峭壁,地形十分复杂险峻,因长年累月风吹雨打,有的岩壁已经风化,不时有小石块掉下来,一个不留神,就有坠崖的危险。为了把伤员运送下山,大家轮流抬担架,每踏出一步都小心翼翼,4公里的山路走了6个小时。
记者在视频中看到,不少路段的坡度甚至达到六七十度,只能顺着救援绳一寸寸挪动。“哪个地方可以落脚,哪个地方可能会垮塌,我都要一一勘测清楚,踏错一步,搞不好就是‘以命换命’,我从来不相信运气。”张李飞说。
确保把队友和伤员安全带下山,是张李飞作为队长最大的责任,因此每一次行动他都会赶去现场,即使生病也不例外。
有一次,病中的张李飞得知有人在括苍山走失,二话不说召集队员赶往现场。受身体条件所限,张李飞并未上山,他坐在山脚的救援车上,一边拿着对讲机,一边回忆着附近山林的地貌特征。
根据手机信号消失前最后的定位,张李飞判断失踪人员极有可能前往滴水岩方向,他便让队员们细心留意道路两旁的植被。“括苍山太大了,碰到这种情况不能盲目寻找,需要专业的搜寻技巧,幸运的是那一带人迹罕见,只要走过就会留下线索。”张李飞说。
应汉金是参与搜救的一员,他一边搜寻,一边通过对讲机把信息传递给张李飞。“搜寻到凌晨才在山道上发现有人走过的痕迹,看着不是很明显,张队长让我们仔细观察周围草倒伏的方向,一直沿着痕迹走,最后终于在鹰空岩里面的山坑里找到了走失的一家三口。”
在应汉金眼里,队长张李飞既专业又冷静,是队伍中主心骨一般的存在,“如果不是队长远程指挥,我们不会这么快找到失踪人员。”
费时费力费钱,但没想过放弃
看着张李飞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救援队的经历,很难想象他其实患有心肌梗塞,曾几次在鬼门关前徘徊,胸腔里跳动着的那颗心脏,随时有可能“罢工”。
2008年,张李飞第一次病发,从医院抢救回来后便装上了心脏支架。“后面又做了两次手术,现在身上已经有5个支架。”张李飞摸了摸胸口,笑着说,“不过还好我身体素质好,平时爬山也脸不红气不喘,没有拖大伙后腿。”
面对张李飞的选择,妻子应美芬一边抱怨,一边又不得不支持他的决定,把家里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忙点累点不算事,最让人担心的还是他的身体,有次生着病还出门救人,回到家整个人跟从冰窟里捞出来一样,还在一直流冷汗,吓得我赶紧带他去医院。”应美芬说,那次患病,张李飞折腾了20多天才完全康复。
张李飞则打心眼里感谢妻子的包容,因为他知道没有家人在背后的支持,这支救援队很难走到现在。“真正干起事来,才知道有多难。我们无偿服务、自掏腰包,如果不是家人支持,根本拿不出资金买装备、参加技能培训。”张李飞说。
靠着队员们你掏一点,我出一点,救援队挺过了最初的创业期,后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向他们靠拢,他们有了专属训练场地,添置了救援车、冲锋艇、攀岩绳索、潜水服等专业设备。如今张李飞正在想办法采购水底声纳相关的设备,可以通过声纳直接探清水下地形。这套设备价格不菲,但它能降低水上救援的危险系数,张李飞希望有一天也能给队员们配上。
公益救援一路走来,最让张李飞感动的还是他的战友们,作为一支纯公益性质的民间救援队,“猎鹰”没有任何资金收入,全靠队员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但他也深知救援队想要长远发展,还需要更多力量参与进来,把“猎鹰”打造成为全能型的精锐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