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与艺术为伴 德清探索“艺术乡建”新打法

发布时间:2022-12-22 11:17:43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新立 沈晶晶 王艺潼 通讯员 俞思衍 朱建红

  “浙江农村有多美?”社交媒体上,有关浙江乡村的话题从来不缺热度,总能“收割”全国网友艳羡。多年来,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千乡万村已然气象万千。

  新时代乡村往何处走?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当下,乡村内涵和价值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激活?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文联共同印发《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明确以“艺术”之名,助力全省乡村高质量发展。

  一边是阳春白雪,一边是朴素农村,艺术与乡村如何实现有机互动?眼下,浙江各地以艺术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已颇丰富,但也有找不好切入点、脱离乡村实际需求、转化不了本地资源等苦恼。省文联相关专家、学者经过多次调研认为,湖州德清的“艺术乡建”从空间最适宜的民宿开局,使其成为艺术介入乡村的平台,再进一步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赋予不同村庄不同调性,培育多种文艺业态,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文明素养提升、乡土人才培育等共生共赢,积极探索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的新方式,努力打开城乡双向交流的新通道。这条“艺术乡建”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参考借鉴。

游客在莫干山居图民宿享受悦读时光。受访者供图

  民宿迎来艺术,艺术反哺产业

  冬日的阳光透过天窗撒落大厅,十米多高的落地书墙和巨幅书法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是位于德清莫干山镇庙前村的一家民宿——莫干山居图。凭借浓厚书卷气息、浓郁书香味道,虽有疫情影响,这家以图书馆为主题的民宿,仍保持着不错的入住率。

  “民宿不同于酒店,游客的入住体验不仅来自美食、美景和服务,还有精神层面的享受,可以是当地的人文风物,也可以是民宿主的兴趣爱好甚至经历感悟。”莫干山居图的主人朱锦东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原先从事出版行业,十年前租下庙前村的老旧礼堂准备开民宿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将之打造成图书馆民宿,在山野间开辟出一方追求诗和远方的天地。

  莫干山民宿产业,一直以来是德清的名片,也是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民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逐步显现,并且受到了疫情反复和消费疲软的冲击。民宿产业究竟该如何突围、如何升级?和朱锦东一样,越来越多的莫干山民宿主意识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根据基层需求,德清以县文联为主,在莫干山镇五四村、庙前村、仙潭村分别布局打造综合艺术村、作家村、编剧村,实施“驻村绿卡”计划,吸引艺术家驻村创作,并提供全方位服务。

莫干山综合艺术村 德清县文联供图

  “艺术家本身有基层采访采风、体验生活的需求,德清有精品民宿、绝美风景、改革故事,再加上我们积极对接、全程服务,来的大咖越来越多。”德清县文联主席梁建红说,截至目前已有蒋胜男、杨劲松、马继红等63位国内顶尖艺术家入驻各村。

  “莫干山的宜静宜动,让创作变得更接地气、更具生活质感,将周遭的景色和人物描绘下来,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更能长久地保留下来。”知名作家蒋胜男这样形容她的莫干山沉浸式创作体验。艺术家、作家们将身边的故事融入作品,对朱锦东们来说,又成为最好的引流之道。

  除了吸引大咖驻村,一年来,德清县文联还引导民宿常年开展各种书画、摄影、邮票、阅读等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艺术家举办艺术讲堂、展示艺术佳作、开展艺术创作。其中,15家特色精品民宿挂牌成为“莫干山艺术村落”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艺术家每年定期前来采风创作,与德清合作的原创作品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还将奖励100万元。

  民宿成为艺术进村“入口”,艺术入村又充分反哺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莫干山镇五四、庙前、仙潭三个艺术村的211家各具特色的主题民宿今年以来吸引游客36万人次,营收近1.2亿元。

  非遗技艺民宿、黑胶唱片民宿、书画民宿……莫干山下,越来越多自带文艺气息的民宿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12月16日,2022年莫干山民宿大会暨浙江省“百县千宿”乡村共富论坛在德清举行,会上评选出全国最受欢迎、最具个性主题、最具品质等6个类别的十强民宿,德清共有21家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遍布乡村的民宿因为“艺术乡建”,纷纷变身艺术空间,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场所和载体。比如莫干山居图,书屋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人们总能见到山里娃阅读、写作业的身影。德清民宿里举办的音乐会和书画展,眼下也有了更多村民驻足、观看、欣赏,艺术浸润和熏陶,正潜移默化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游客在莫干山居图举行团建活动 受访者供图

  传统结合时尚,重塑乡村魅力

  这两天,德清洛舍镇东衡村党委委员杨建伟格外忙碌,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客商,其中大部分是来洽谈尚书文创街合作运营的。这个新项目,是东衡村未来发展的重头戏,也是“艺术乡建”的主抓手。

  作为书法家、画家赵孟頫和夫人管道昇的隐居归葬地,东衡村还走出过4位尚书,入选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村里以前开石矿,后来矿山关停,我们平整矿地建起小微园,老百姓口袋一直鼓鼓的,但相比之下精神生活就显得不够丰富了。”杨建伟快人快语,他说,有一位大书法家“做邻居”,村庄的艺术品位、村民的文化修养怎么也得提升一下,说不定还能蹚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搞文化,村里不在行。德清县文联及时介入,将东衡村列入“艺术乡建”重点打造的书法村,在村庄历史文化挖掘、文创街规划建设、艺术馆布展等方方面面给予专业指导。

  如今,记者走在总投资1.2亿元的尚书文创街上,两旁是古朴雅致的徽派建筑,墙面有按照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再创作的巨幅喷绘,俯身是雕有赵体书法的石板路,街区尽头是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里面正在举办第三届“赵孟頫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绕过艺术馆往前,是赵孟頫和管道昇的合葬墓,重新修建的甬道两旁,历经千年风霜的石像生静静伫立,见证这对夫妇的艺术成就和坚贞爱情。

  “这些都是在县文联帮助下多方收集来的,不仅村民可以随时来看,更成了村里提升形象面貌、发展文旅产业的底气。”在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内,杨建伟指着一幅幅作品说道。眼下,依托赵孟頫影响力和洛舍钢琴产业,东衡村还在布局民宿、研学、钢琴教学等新业态,尚书文创街正式运营后,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为当地百姓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当地村民通过“小候鸟夏令营”“春泥计划”等活动,为孩子进行书法启蒙教育。德清县文联供图

  由此见得,在德清,“艺术乡建”不仅改变着乡村产业发展形态,还在激活乡村价值、唤醒乡村活力、塑造乡村形象方面有不小助益。“作为一种有生命、有质感、有内容、有特色的力量,艺术不仅可以赋能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丰富群众休闲生活,还能复活乡村文明、促进文化自信、完善乡村治理,从而使群众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专家、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王丽云认为。

  打造乡村品牌,彰显地域特色,是浙江“艺术乡建”工作推进的一大特色。对此,德清不仅在艺术资源导入上不遗余力,引导瓷文化、茶文化、珍珠文化、防风文化等本地文化挖掘,还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村集体或者强村公司在塑造文化品牌、打造公共艺术空间、承办各类展会等方面提供实际支付金额50%的补助。

  但德清135个行政村,并非人人都像东衡一样有底蕴、有历史,资质平平的村怎么办?“新村有新村的风貌。”莫干山镇五四村景区负责人倪小兵信心满满。今年6月底,这个靠休闲农旅产业起家的明星村,请来浙江省美协和重庆市美协,联合举办“花开五四”首届莫干山全国青年空间艺术创意大展暨2022“言之有物”——浙江、重庆综合材料绘画交流展(德清站)。

  “花开五四”首届莫干山全国青年空间艺术创意大展暨2022“言之有物”——浙江、重庆综合材料绘画交流展(德清站)吸引不少游客和村民前来拍照打卡。莫干山五四村景区供图

  废弃瓶盖变成精美画作,平凡纸条化身手工艺品……由于反响好,原定一个月的展期延长至三个月,共吸引3万多人参观打卡。“我们在景区村庄打造中定位为综合艺术村,有展览有项目,自然就有人气。”倪小兵说,目前村里打造了艺术创作工作室,每月邀请3位艺术家驻村,每人每年围绕莫干山主题创作不少于3件作品,这些作品归集展出后,也将成为一道风景。

  艺术元素注入,乡村魅力倍增。据悉,今年以来五四村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66%,前不久还获评了省级“艺术乡建”示范村。

  吸引群众参与,激发乡土自信

  “艺术乡建”为农民而建,但在推进过程中,如何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任重道远。

  “德清‘艺术乡建’虽在产业赋能、乡村经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真正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梁建红说,“关键要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激发乡土文化自豪感。”

  走进五四村游客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花坛里“破土而出”的竹笋,一共54根,均由牛仔布制成。这是驻村艺术家王雷召集当地村民、收集家中废弃布料,大家一起裁剪、造型完成的现代艺术作品。

莫干山五四村景区展出的由废弃牛仔布做成的现代艺术作品 莫干山五四景区供图

  创作过程中,有位与竹子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大爷说:“不对不对,长歪了的笋长不活的!”王雷笑着解释,这是为了艺术造型,根根直立就不好看了。大爷勉强认同,但看着最终成品仍有些不满意:“这笋长不成竹子咯,好看是好看。”对此,王雷和乡镇干部颇有感触:“这种冲突交流,本身就是提升乡村审美情趣的一种实践,引导农民从身边的环境中发现艺术的美。”

  近年来,一项以县图书馆为主导、名为“走读德清”的活动,正在全县火热开展。每次活动,邀请县内外文化名家、读者、当地群众一起,走一条乡土线路、挖掘当地历史人文,研讨整理后通过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活动载体,向当地群众宣传普及。

  下渚湖街道的杨坟村,是南宋“南渡十将”之一杨存中墓葬所在地,至今保存着宋代的古道、石桥,村里的计筹山更是历代文人雅士访古探幽的圣地,留下许多诗文。“在专家考证基础上,通过‘走读德清’活动,杨坟的故事逐渐被村民了解,很多人惊叹,原来家乡还有这样的历史!活化利用好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激活和提升文化自信,将推动更多人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建设。”德清县图书馆馆长杨敏红说。

  “乡村振兴也好,艺术乡建也好,最终落脚点都是人,因此要注重村民主体的参与,实现本地文化艺术复兴与乡村文明素养提升双赢。”王丽云强调,当前浙江不缺艺术家,也不缺具有乡村情怀的艺术家,缺的是既懂艺术资源特征、又懂乡村发展规律,且具备乡村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要特别关注这类人才的培育,“这些人是艺术乡建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也会是未来艺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令人欣喜的是,一批本土文化人才在“艺术乡建”中涌现。比如,今年,德清青年作家朱炜、赵俊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术家金晓敢、郑建辉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为当地文艺爱好者的榜样。“很多知名作家来到德清,与他们的交流,给了我很大进步。”朱炜说。

  雷甸镇双溪村里,一批文学和书画爱好者几乎每周都要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切磋,并免费指导村里孩子练字。村民周鑫龙就是其中一位,眼下他正计划将自己收藏的100位名家书写的“福”字,雕刻成一座“百福墙”放在村口展示,“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妆点家乡,增添一分文化气息。”

  耳濡目染间,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艺术乡建之路,在不断叩问“乡村如何发展、农民需要什么”之中,变得更宽更远。

德清县乾元镇的乾龙灯会为百姓带来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盛宴。共享联盟·德清蔡俊摄

  深一度:

  给乡村一种新可能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 何培峰

  艺术与乡村似乎历来就有天然而亲密的联系。法国巴比松,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因其安静,因其枫丹白露森林,吸引了卢梭、米勒等艺术家聚集到此生活创作,不仅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巴比松画派”,小村也变成了游览胜地。

  近年来在行走全国各地进行城乡规划设计时,我们发现伴随地区、城乡间交通距离、文化差异等缩小,原先多样化的乡村正变得单调和同质,甚至一些率先整治环境、发展产业的明星村也因为特色不够鲜明而逐渐失去吸引力、丧失竞争优势。而“艺术乡建”,为乡村发展带来全新可能,也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独特发力点。

  在德清莫干山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当地以民宿为载体,依托生态资源和历史底蕴,吸引艺术家入村创作,植入多元文化活动,让民宿更具标识度、更有吸引力,还拓展了乡村空间内涵,呈现从洁化到美化再到艺术化的新趋势。

  审美是一种全世界共通的情绪,跨越城乡、跨越群体,艺术和设计视觉语言也形象直观,容易被人们感知、理解、认可。希望已在各地落地的“艺术乡建”能真正扎根乡土,进一步在互动交流中培育村民审美趣味和能力,既提升对现当代艺术、建筑设计等的认同,也激发对戏曲、木作、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和乡土文化的自信,共享艺术魅力。同时,也进一步在双向协作中孵化乡村艺术产业,借助艺术节、音乐节、文创市集等业态植入,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农产品等的改良传播、价值转化,真正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是一个复合、长期项目,期待艺术能够点亮更多乡村未来。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