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声音如何抵达人心

发布时间:2022-10-08 10:06:00 来源: 浙江宣传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密集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各地党政“一把手”悉数亮相新闻发布台,用丰富的故事、数据、例子介绍十年精彩蝶变,展示了开放自信的党委政府形象。

  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近年来,各级“一把手”主动走到台前作发布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在聚光灯下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作交流,推动权威声音直抵人心,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一项必备技能,也是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道必答题。

  一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权威声音不仅要追求“泛起阵阵微波涟漪”的细腻感,也要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穿透力。

  “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一把手”们的不少点睛之句声入人心,与群众产生了思想共振、情感共鸣,成为刷屏的“金句”。

  浙江省委书记说:“老百姓收入更高了,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绿水青山更美了,群众就医、办事、入学更便捷了,十年精彩蝶变,浙江人民的美好生活更加殷实、幸福、可感。”四川省委书记表示:“‘蜀道难’成为历史,‘蜀道通’全面实现,正向着‘蜀道畅’加快迈进。”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说:“全国人民每吃5斤羊肉就有1斤产自内蒙古、每吃10斤牛肉就有1斤来自内蒙古大草原。”这些以小见大、具体生动的表述,使区域形象“扑面而来”,颇具记忆点、传播力。

  “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丽水市委书记用国旗证书、芯片、丽水山泉、云和梯田实景模型、机场效果图、医保结算单、吉祥物“鱼多多”、一杯咖啡等8个物件,引出8方面内容,满满的烟火气、故事感。温州市市长说:“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为温州老百姓的‘幸福不动产’。”美好画面油然而生。

  党政部门的官方语言注重逻辑严谨、表述规范,这是必须的。但同群众打交道,和群众说话,就要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甚至把“普通话”变成“地方话”,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柔性传播,真正和群众产生“化学反应”。

  二

  不可否认,在日常实践中,代表党委政府的官方声音与群众仍有一定距离,有时连吸引眼球都做不到,更遑论打动人心。

  比如,发布解读一项政策信息,有的发布人习惯性地下指令、提要求,把新闻发布会开成了工作部署会;有的领导干部,面对镜头照本宣科、口若悬河、长篇大论,实际上记者能抓的新闻点很少,让人记得住的句子几乎没有,效果只能“石沉大海”;在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时,个别发言人满口官话套话,避重就轻、言之无物,让人听后生厌、生气。

图源:视觉中国

  听其言、观其行。话风无小事,反映的是党风政风。怎样和群众说话,首先要把三件事搞清楚。

  “对谁说。”强化“对象意识”,甚至有清晰的“用户画像”,明确沟通的对象是谁、在哪里。“我的对面是你”“记者的背后是群众”,面对一个个有喜怒哀乐、有困惑不解、有信息需求的普通人,多说能共情、接地气、有温度的心里话、贴心话、家常话,让更多温暖流淌进群众心窝里。

  在疫情防控形势紧张阶段,时任浙江省防控办负责人作新闻发布时,不但把各项防疫政策解释得明明白白,还用“我的女儿现在也天天在家里‘互联网+’培训”等唠家常式的语言,抚平公众情绪温差,用真情换共情,被记者亲切地称为“好大哥”。

  “说什么。”实事求是、态度坦诚,不避热点难点痛点,不说“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谨慎”的套话,多讲直面问题、回应关切、务实管用的话,才会有人听、有流量。

  结合“躺平”“内卷”等流行词,驻美大使用风趣的语言向美国公众介绍中国最新发展情况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团中央负责人则用实实在在的调研感受,向国内外媒体说明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

  “怎么说。”党委政府的事,往往意义重大。重要的事,要认真地说;有意义的事,要尽量说得有意思;遇有坏事也要好好地说。争取事、理、情融合,让表达出彩、让沟通增效。

  浙江的绿色资源开发推行“以生态为导向”的模式,这一表述很精准,但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却过于“精致”。2021年9月,在《有请发言人》节目中,时任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用“把绿油油的叶子,转变为红彤彤的票子”来形容投资和回报的关系,让人一下就听明白了,立马有了“金句”的品相。

  三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由此,权威声音的传播也从“我说你听”向“请听我说”,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从“一次传播”向“时时在线”转变,是一项全链条的系统工程。因此,做好“后半篇”文章尤为重要。

  比如,领导干部除了“说得好”,还要和记者形成良性互动。如果媒体记者坐等“喂料”,不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只做“搬运工”“粉刷匠”,不主动深挖策划,新闻报道就缺少“看点”,无法从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曾经有一位新闻发言人“吐槽”,自己用心发布,同时希望和在场记者进行眼神沟通,但放眼望去,台下记者或埋头码字写稿、或目光茫然空洞,无法碰撞出思想火花。

  比如,近年来,各级党政部门主动“上场”,运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热点、提供服务,打造“指尖政府”。但政务新媒体在评论区的“失语”现象仍然严重,没有互动的新媒体就没有灵魂,如何用网言网语和群众来一场“灵魂对话”,是互联网执政的一项重要课题。

图源:视觉中国

  再比如,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不是“一锤子买卖”,发声后往往还会“余音绕梁”,需要动态追踪、滚动发布、跟进回应,真正形成传播闭环,绝不能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总之,党委政府的权威声音是刚需、很硬核,如何让它像诗歌、散文、电影,甚至乡村小调一样,穿越广阔的舆论场,触动人的心弦,我们一直在路上。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