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要闻

《文明密码》出版:作者说写这本书让我成了“浙粉”

发布时间:2022-05-30 11:49:33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听雨

  日前,由省文明办主持编写、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文明密码》,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全面展示浙江20余年来的文明创建成果,展现浙江一步步实现精神富有,创造“文明花开香满园”的美好生活历程,并深度挖掘文明创建背后的文化、精神密码。

  该书作者江永红,是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听听他在采写完后的真情实感——

  作为一名老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我对写作对象一向比较“挑剔”,不真正找到感觉,是不会“硬写”的。而感觉必须在采访中找。这里所说的找感觉,是报告文学作家圈的一个无严格定义的术语,我认为有两层递进的意思,一是求真,二是动情。求真就是要确认素材的真实性。虽然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非常严格,但还是得亲眼看一看心里才踏实;同时,只有身历其境与写作对象交流才能动情,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此所谓“为情而造文”,“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采访的情况大都写在书中了,这里不再啰嗦,只说采访越深入,对题材的情感就越强烈,写作的冲动便越大。从被动的“要我写”,变成了主动的“我要写”。

  我几乎一直是处在兴奋状态中写作这本书的,因为浙江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改革创新精神激励着我,笔下人物的事迹感动着我。采写这本书,让我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一个“浙粉”,成了浙江文明实践成功经验的“宣传员”。

  与朋友在一起闲聊时,每聊到实际问题,我总爱把浙江的做法给大家介绍一番。比如,说起某市礼让斑马线强调了多少年也没有完全落实,我就给他们讲礼让斑马线是如何成为杭州的城市名片的;说起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设备更新了若干次,钱花了不少,投放还是老样子,我就介绍金华垃圾分类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讲到金华有一家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时,听者无不感到惊讶;有人说到医院看一次病要排4次队交3次费,我就讲杭州看病在网上预约挂号后就一路畅通最后拿药走人,回家后在手机上交费,听者无不先惊讶而后欣羡……

  有人说:“你说得这么好,等疫情过后,我要去体验体验。”也有人开玩笑说:“你给浙江当托儿,人家给你多少钱?”

  《文明密码》并不局限于写浙江文明城市创建,面很宽,而文明又是一个几乎囊括一切的概念,弄得不好很容易流于抽象,而报告文学必须要写人的喜怒哀乐,如何兼顾是个难题。

  在采访中,我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于是找到了兼顾的办法。诚如本书前言中所写:“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明不是写在书本上的形而上的概念和逻辑演绎,而是现实生活中充满烟火气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写文明城市的创建,应该落脚在人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上。事实上,浙江的许多改革,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浙江首创找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机制,接着又创建了“城市大脑”,把“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现在又升级到全省“整体智治”的数字化改革。如果你是浙江人,是不是感到很爽呀?!

  做同样一件事,浙江人的思路、做法和效果往往与别人不一样。即使再“虚”的事,他们都能“虚功实做”,把它做得实实在在、有声有色,可复制、可延续。

  随便举一个例子: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少地方屡屡为经费发愁,而浙江却通过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浙江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就注册得很早。我问他们是怎么想起搞这个“发明”的,临海市文明办的人说:“谈不上‘发明’,做任何事,必须要有场地、经费和人员保证,这是常识。”

  那么,浙江人这种不一样的求是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所作的总序中指出:“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以“浙学”为主干的浙江文化传统包括爱国爱家、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从东汉时期绍兴人王充提出的“实事疾妄”开始,实事求是的精神特别是浙学事功学派的传统通过千百年的潜移默化,已经融入浙江人的血液之中。

  嘉兴南湖的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第一步,是浙江的“红色根脉”;浙江又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萌发地,留下了《之江新语》等丰富的论述和诸多先行实践。浙学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加上党的先进理论,构成了浙江的“文明密码”。

  我想,与文明实践的具体经验相比,这“文明密码”更值得向读者推介。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