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姑娘:我在杭州做垃圾分类志愿者

发布时间:2022-02-25 09:33:36 来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晚上19:00,华灯初上,萧山盈丰街道立涛园社区,迎来一波饭后扔垃圾的高峰后,乌克兰姑娘维多利亚在投放点又仔细检查一遍投放情况后,准备下班。

  去年以来,不少人注意到,立涛园社区活跃着一群外国志愿者的身影,维多利亚就是其中一位。在小区1300多户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附近外资企业、高校院所等工作的外国人,最高峰时住有5%外国居民,目前共有30名,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加拿大,美国,法国,越南、乌克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9国。这也是杭州的第五批国际化示范社区。

  立涛园社区副书记高杰坦言,在国际社区,由于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志愿者在沟通信息、反映问题等基层自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年杭州变化很大”

  2012年,18岁的维多利亚从乌克兰来到杭州留学,在奶茶店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刘先生,便随丈夫留在了中国。她还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刘馨怡。

  维多利亚自嘲是个“吃货”,学生时代她最爱的就是逛浙大紫金港校区旁的“堕落街”和龙翔桥,各式各样的中国小吃让她挑花了眼。但是密集的小吃店让厨余垃圾的处理成了一大难题,路边的垃圾桶总是不够用,地上污水横流,很煞风景。

  10年过去了,原本搭公交变成了坐地铁出行,再去“堕落街”和龙翔桥逛逛变得更加方便,当年“脏乱差”的小吃街已经成了“高大上”的美食街,这是“吃货”维多利亚对杭州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记忆点。

  “以前小吃街上的垃圾桶像个大杂烩,汤汤水水都往里扔,周围还会散落没扔进去的竹签、包装袋,现在垃圾桶不见了,街上也干净多了,我觉得这和垃圾分类的推广还有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维多利亚说。

  分类模范生

  在杭州定居10年的维多利亚,是很多外国居民眼中的“老杭州”,常给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国居民提供一些生活帮助,也帮着调解过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邻里矛盾,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文化建设。

  2020年,立涛园社区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运行。

  “乌克兰还没有开始推广垃圾分类,但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义。”每个月社区举办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维多利亚都学得特别认真,“刚开始分类的时候,易腐垃圾和有害垃圾很好分辨,但是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类别时常记不住,像脏了的塑料袋算不算可回收物?为什么大骨头和榴莲壳不是易腐垃圾而是其他垃圾?”

  于是,维多利亚特地制作了一张分类表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当记不住的时候,就看一眼。

  现在,维多利亚家里有三个垃圾桶,分别是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桶,维多利亚和丈夫分工合作,她来分类打包,刘先生下去投放垃圾,“垃圾分类我比老公厉害点,我出脑他出力,合理分配。”维多利亚笑着说。

  “国际志愿者”

  在社区工作人员眼里,维多利亚家是小区垃圾分类的“模范生”,“每次他们家的垃圾分类做得特别好,牛奶瓶会洗干净放在专门的袋子里,可回收的泡沫塑料也是整整齐齐一捆捆叠好。”

  自2021年10月起,维多利亚多了一个身份——垃圾分类志愿者。

  维多利亚是典型的行动派,在垃圾桶前,她拒绝“光说不练”。看到老人,她会主动上前,从老人手中“抢”过垃圾袋,投放到垃圾桶中。居民手拿的垃圾多时,也会帮助居民把垃圾塞进桶里。

  尽管社区的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考虑到有居民不能按时投放,还特别设立了一个误时集中收集点,但还是有居民把垃圾往角落随手一扔了事。

  “要说服他们改变一直以来的习惯,确实需要时间,我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多劝几次,如果他们说没时间丢,我就先帮着分好类,再去丢。”维多利亚说,时间一长,对方也会不好意思,就再也不会乱扔。“毕竟大家生活在一个小区,保持小区环境的整洁干净,对大家都有好处。”

  平日里,维多利亚只要有时间,还会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当好垃圾分类宣传员,为大家讲解垃圾分类有关的知识。在她的带动下,小区里的几个外国友人也纷纷加入进来,一起参与社区的志愿者活动。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