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原创

防御台风“烟花”,浙江志愿者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1-07-28 17:10:33 来源: 浙江文明网

  浙江文明网讯 自7月22日防台风“烟花”应急响应启动以来,我省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防台抗台工作。据浙里办“志愿浙江”平台统计,截至28日10时,已入驻平台的278支救援队和其他志愿组织累计300307人次,开展抗台防灾志愿服务活动25199场,共产生1337348小时的服务时长。平台“动态资讯”专栏滚动发布各地志愿服务倡议书、招募令和实时新闻324条,抗台防灾志愿服务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城市道路上、积水深处、安置点内……四处可见的,是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的影响,连日来,我省多地降暴雨,防台防汛抢险救灾形势严峻。风雨虽无情,但一抹抹“志愿红”始终温暖人心。

  冒雨行舟、趟水拉船

  应急救援队冲锋在前

  宁波镇海区实验幼儿园钟友桂老师是红十字海天救援队的一员。据宁波晚报·甬上报道,7月25日夜里,钟老师接收到前往海曙洞桥一线救援的任务。

  钟老师执行的任务是转移洞桥的一些困难群众至安全区域。在安置点有老人、孕妇、小孩需要紧急送往医院,但因台风影响,120救护车无法驶入,只能等在高速路口。钟老师所在的救援队就冒雨开着冲锋舟把群众一个一个安全运送出来。

  休息的间隙,志愿者们累到就地躺下,甬上教育记者终于采访到钟老师,“刚转移一家人,孩子滑倒受伤,120等在路口,指挥中心要求我们将伤员运送出来,我们一行人开着冲锋舟找到受困群众,遇到水浅的地方,就下船拉。”

  山塘排水、屋顶修缮

  青年志愿者筑牢战线

  据“文明新昌”公众号整理,新昌县各界青年志愿者,在来势汹汹的“烟花”面前,不畏风雨,奋战一线。用自己的一份力量,确保辖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全面筑牢防台防汛的青春战线。

  各个乡镇街道青年干部、志愿者们各司其职,架设应急照明设备,化解水库的堵塞隐患问题;山塘排水,群众疏散;村庄突发情况,有松树被吹倒在农户屋顶,村委干部和青年志愿者第一时间赶赴清理,并及时对屋顶进行了修缮……

  他们是抗台前线的新昌青年志愿者,也是台风天里的最美逆行者!

  隐患排查、洼地填埋

  退役军人们严阵以待

  为应对强台风“烟花”可能造成的影响,退役军人志愿者们全力准备、严阵以待。

  据“文明嘉善”公众号,在嘉善,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分头行动,有的携带应急发电机,为老人提供呼吸机持续供电支援,并为基层救援队伍提供相关培训;有的对防汛堤、排涝站等地开展巡逻;“轮值站长”带领志愿者们转移安置困难老人,并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还有老兵疏通清理路上的积水点,对低洼地段进行沙包填埋,防止雨水倒灌。

  杭州转塘街道67岁老党员葛维恩,在这次抗台行动中也没有闲着。据“美丽西湖”App报道,葛维恩看到村党员群在招募志愿者抗台,二话不说就报了名。“虽然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我还做得动。越是危急的时候,我们党员越应该站出来”,葛维恩说。

  尽管年纪大了,但他干起志愿者的工作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这几天,他和村里的其他党员志愿者一起,帮忙转移受灾群众、巡查老旧房屋、排除安全隐患、值班值守,尽职尽责,奋战一线。

  越野车队、免费救援

  民间志愿者自发组织

  “无论你在余慈地区哪个位置,只要你拨打电话,我们将会派越野车最快速度赶到,救援队将二十四小时待命救援。”从7月25日开始,余姚、慈溪两地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开始疯狂转发以上信息。

白衣男子为车队带头大哥“空调哥”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发起救援的是一支民间救援力量,他们都来自一个叫“宁波余慈越野部落”的车友群。这个车友群里的车,基本都是福特猛禽、丰田陆地巡洋舰、克莱斯勒牧马人等四驱越野豪车,有的车价甚至超百万。

  车友群群主是一位叫朱高清的中年男子,在慈溪街头开店卖空调。带头大哥“空调哥”已经不是第一次组织救援了,早在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朱高清就组织过车友,开着私家车奔赴余姚街头进行民间救援。

涉水拖车

  如今“烟花”来袭,隔壁余姚遭受暴雨连击,看到朋友圈、抖音上一则则求救信息,朱高清又坐不住了,他立刻在群里号召车友们一起行动,哪里有需要就开车去哪里救援。在他的带动下,车队已经有近80辆越野车参与到救援中。

救孩子

  “我们的救援消息一般都来自网上,然后5辆车组一个小分队出发,到有需要抢险和救援的地方去。”除了救援,车队会尽量筹集物资,比如冲锋艇、小船、抽水泵等,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心理疏导、活动丰富

  避灾安置点井然有序

  ·“蓝马甲”温馨守护“台风天”心理防线

  “嘉善县卫生健康局”公众号称,为了帮助民众正确应对台风引起的情绪低落、焦虑等不同程度心理应激问题,嘉善县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紧急启动,通过入驻避灾点、制作应灾心理小贴士、强化心理热线等多种工作模式,守好心理防线。

  ·金家漕小学避灾安置点播放红色电影《八佰》

  据鄞响客户端报道,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家漕小学避灾安置点,百余名群众坐在椅子上,观看红色电影《八佰》,精彩的剧情吸引观众看得十分投入。随着电影里的场景,大家时不时发出惊呼声。

图为金家漕小学避灾安置点观影现场

  ·小种子阅读社到鄞州区避灾安置点为小朋友开展阅读活动

图为小种子阅读社到李惠利中学安置点开展儿童阅读与心理疏导工作

  “我们去的任务是为通过阅读为孩子们做心理建设,但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乐观坚强。当我们聊到大水把家淹了怎么办,他们都表示,洪水总会退去的,有爸爸妈妈在不怕,有的孩子脑洞大开想了好多灾后重建的办法……”志愿者这样告诉鄞响客户端记者。

  ·避灾点里自发当起志愿者

  据鄞响客户端报道,25日一早,家住鄞州区白鹤街道黄鹂社区的新宁波人何飞翔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自行转移到李惠利中学安置点,并主动成为一名志愿者。“我来帮忙搬水,分饭菜,人多好办事”,他这样说。当天,随着前来安置点的群众越来越多,补充物资也陆续到来。何飞翔帮忙搬运矿泉水、方便面、席子等物资。不少年轻人看到何飞翔帮工作人员干起了活,也相继加入其中。

图为芦浦村安置点村民吃上热饭菜

  在芦浦村安置点,看到工作人员忙不过来,10几位村民自发做起了志愿者,帮助分发物资、维持秩序、照顾老人和孩子……许多好心人或捐物资或到安置点帮忙,还有不知名的热心人送来矿泉水,村原妇女主任送来点心……台风下的安置点,俨然成了群众温暖的“避风港”。

  ·5000余份“包子礼”送给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你

  张敬伟是建德人,他把家乡特色小吃建德豆腐包带进了杭城。据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7月25日起,张敬伟开的11家豆腐包连锁店都贴出了同一张海报:台风期间,所有抗台人员和外卖快递小哥免费吃饭,如有组织需要批量配送也可直接联系。两天以来,他们团队已接到近80个电话,为杭城值守在一线的抗台人员、环卫工人以及临时安置人员,送出了5000余份“包子礼”。

  这两天,张敬伟和他的团队,总会盯着一部24小时不关机的手机。他们定下规矩:若有电话,10秒内必接。海报上留下的,就是这通不关机的手机号码。他们不知道会是谁打来电话,但他们知道这么做是为了谁——“台风天里,政府部门、环卫、交通人,都在为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放弃了休息,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我送几个包子算什么呢。”张敬伟告诉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自己是个有15年党龄的老党员,理应在抗击台风的爱心接力中,续上自己的一棒。

  扛起沙袋、堵住洪水

  巾帼志愿者贡献力量

  在这场风雨中,同样涌现出了一批巾帼志愿者,全力配合防汛防台工作。据“文明诸暨”公众号整理,诸暨市妇联积极组织各级干部、志愿者,定时巡逻,挨家挨户,走访提醒;对危险地区明告知,堵塞区域及时疏通;沙袋一起扛,洪水一起堵……

图源:“文明嵊州”公众号

  “文明嵊州”公众号同样报道了这样一批“村嫂”,村妇女干部为转移群众提供生活物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她们踏看河道水位,清理道路障碍;她们宣传防汛防台安全知识,协助灾后整理……她们的力量,是暴风雨中的一道独特色彩。志愿者们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城市很快恢复了原本面貌。

  发出倡议、做好服务

  各地文明办助力抗台

  在浙江,志愿服务组织(团队)、救援队、志愿者有许多。为全力做好台风“烟花”防御工作,响应防台要求,发挥统筹指挥功能,我省多个市、县文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团队)、志愿者发出倡议,组建应急志愿服务队,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助力全市防台防汛工作。

图源:“文明宁波”公众号

  多地文明办倡议志愿者们:科学听令,积极有序开展防台避灾知识宣传、隐患排查、人员转移、秩序维护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专业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志愿服务;帮困解难,以弱势群体为服务重点;注意安全,在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防护;积极投身卫生清洁消杀工作,台风应急响应解除后,在确保无次生灾害发生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清障清淤、消毒消杀等服务,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秩序。据了解,为保障志愿者人身安全,参与防台防汛的志愿者,全员可以前往浙里办“志愿浙江”平台领取保险。

  “烟花”无情人有情

  每位志愿者都是一颗星

  台风北上,威力减弱,今天的杭城开出了久违的太阳。这些天,奋战在抗台一线的志愿者们,为身后的百姓筑起一道道“防洪堤”;又有志愿者走进避灾安置点,让一个个安置点充满了欢声笑语,让灾情中的人们感受到爱心涌动;还有志愿者致力于灾后恢复,走上台风过境后的街头,还城市一个原貌。

  一名志愿者就是一颗闪耀的星星,他们在抗击台风一线散发出点点光和热。据中国蓝新闻报道,有市民以活跃在抗台一线的志愿者为原型,创作了绘画作品,记录这些温暖的身影。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