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宁波

宁波: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

发布时间:2020-09-21 11:11:04 来源: 宁波文明网 宁波市文明办

  文化礼堂作用的发挥受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为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更好地发挥礼堂作用,需要上下一致、凝聚共识,需要内外合力、共同推进。要在乡村共生空间,以文化礼堂为平台枢纽,以精神家园为目标,重塑乡村文化图景,重构乡村价值体系,形成具有共同意识、共同思想、共同情感的乡村共同体。以“堂”为形、以“礼”为魂,更要以“民”为本,重点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只有有了人气,文化礼堂才能活起来,才算有“精气神”。

  自2013年宁波正式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经过六年的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29家(按全市500人以上的2107个行政村计算,覆盖率为82.06%)。文化礼堂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已成为党和政府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关键在于常态运行,应该看到,文化礼堂目前在建管用育四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建成后的管理使用方面。

   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

  文化礼堂建设和作用发挥的好坏,除了受本村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村“两委”对文化礼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其重要性认识充分,能重视、肯投入,即使条件稍差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之,则未必能建好用好,发挥其应有功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礼堂硬件很好,场地设施“高大上”,但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其功能主要为承办红白喜事酒席,基层文化综合体的功能未能得到发挥。因此,首先要通过专题学习、考核等多种形式,提高村“两委”尤其是书记、村主任对文化礼堂建设目的和功能作用的认识。对建好的礼堂要加大用的力度,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不能变成形式主义。其次要充分调动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停滞不前,依赖上级政策;要对文化礼堂建设主动用心用力,立足本村实际,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寻找文化礼堂的发展思路。三是要积极推动落实四级网络服务平台和区县(市)、乡镇(街道)两级文化礼堂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增强各部门服务文化礼堂的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文化礼堂对村民的吸引力,增强村民在文化礼堂里的获得感。

   加强内容供给能力,突出特色和内涵吸引力

  文化礼堂的内容供给不仅要注重种类的丰富度,更要注重供给方式的有效性,以有效满足村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省、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四级文化礼堂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加优质内容和服务的供给。拓展党的理论政策学习教育宣讲、“我们的节日”、文明养成、“一人一艺”等“四进”礼堂活动;整合“三下乡”部门各类服务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变以往的单向输出为按需配送,突出主流价值引领,使“送”“种”“赛”“育”等多种供给方式相结合;深挖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围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开展礼仪文化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等“种文化”“赛文化”“育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文化热情。二是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增强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内生性的供给能力。挖掘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的乡村文化能人(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作用。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创作精品节目,突出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尝试和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移动新媒体结合,在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礼堂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打造本村的文化活动品牌。三是调动社会文化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入社会第三方文化公司推动文化礼堂的日常活动开展、文艺团队建设、文化骨干培养和品牌文化活动培育。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和潜力,政府部门尤其要对农村文化志愿者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采取更有力的扶持措施。

   提高管理运行能力,创新作用发挥的机制

  加强文化礼堂规范管理和运营能力。一是要推行、完善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推行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文化礼堂运行管理机制,吸纳村干部、新乡贤、文化骨干及各行业热心人士等参与文化礼堂运行管理,切实发挥好文化礼堂理事会作用。二是完善星级创建与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开展“一年一评”,对复评不合格的文化礼堂予以降星、摘星等处理,加强动态管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推动文化礼堂的常态运行和长效发展。三是推进搭建“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四级文化礼堂管理服务综合网络平台。推进智慧文化礼堂建设,运用新媒体、新信息技术加强对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的服务、指导与监管。四是加强资金保障。各地要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考虑,在确保对文化礼堂建设投入补助的同时,加大对建成后管理运行的资金投入,引导各级财政资金将对文化礼堂投入的重心逐步从“补助建”转到“推动用”上来。积极探索和建立文化礼堂管理运行绩效补助机制。在落实对文化礼堂管理员基本待遇保障的同时,建立基于开展活动和群众满意度相结合的绩效补助机制。积极探索文化礼堂共建共享共育的社会化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合理引入社会资金,探索“以堂养堂”新模式,增强文化礼堂的自我造血能力。五是加强文化礼堂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以乡村文化员队伍的建设普及为抓手,推动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文化文艺人才短缺的文化礼堂,可采用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和吸收借用外来人才和志愿服务队伍的方式。要加大农村文化礼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建设的力度,加快农村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加大对乡镇(街道)文化站的人才建设与人员配备力度,建立和完善市—区县(市)两级文化馆与乡镇(街道)文化站合力推动文化礼堂文艺活动开展、培育乡土文艺人才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六是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创新文化礼堂活动传播的形式和途径。以文化礼堂不同板块内容或不同群体来区分,分别建立不同内容板块负责人、不同群体联络员机制,通过增强不同板块内容、群体和文化礼堂的信息连接,增加文化礼堂和村民的情感连接、精神连接。

   辐射乡村空间不同主体,打造乡村文化共同体

  文化礼堂发挥其精神家园辐射作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需要对同一乡村公共空间下的不同人群一视同仁,关照到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及文化需求。以精神家园为引领,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共同体。一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在文化礼堂的管理、使用及文化培育上进一步细化内容。如对于青少年人群及外来务工者,由于白天他们在上班上学,针对他们的文化礼堂活动内容重点应多放在节假日或晚上,安排一些优质的、主流价值显著的、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如村晚、卡拉OK比赛、体育运动等,增强礼堂活动对这类群体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礼仪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开展仪式感强的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共鸣,增强对村落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文化礼堂作为村里的公共文化空间,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样不能忽视外来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村干部、文化礼堂文艺骨干要带头主动邀请本村外来人口参与文化礼堂活动,建立外来人口的联络员机制,将文化礼堂建设成村落空间内各类群体和合共生、和谐共荣的精神大家园。如北仑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学苑社区,在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等举办一些活动,不仅传承、弘扬了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还使少数民族村民感受到新家园的爱和温暖,大大增强了文化礼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加强规划评估,打好文化礼堂“建管用育”组合拳

  文化礼堂建设和作用发挥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各地文化礼堂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标准化+个性化”的建设思路是可行之策。对于其作用发挥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加强前期建设规划和后期发展评估、监督;及早启动全市及各区县(市)农村文化礼堂“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起草,将推动全市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运行和长效发展作为规划重点,同时将早期建成的文化礼堂的设施提升和功能完善列入规划内容,推动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打好当前的“建管用育”组合拳,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动文化礼堂的作用发挥。在礼堂建设上,要立足村民现实需求,将文化礼堂的展陈布展与实用功能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让建成后的文化礼堂能被村民实实在在用起来,凸显文化礼堂“建的宽度”;在礼堂管理上,要立足村民主体地位,将文化礼堂的管理权交到村民手中,切实发挥好文化礼堂理事会和乡贤能人的作用,增强村民“当家作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凸显文化礼堂“管的高度”;在礼堂使用上,要立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各类活动,提升村民的文明涵养、文化素养,推动文化礼堂的常态使用,凸显文化礼堂“用的深度”;在礼堂文化培育上,要立足村落文化的传承、振兴和繁荣,创设载体,培育品牌文化活动和项目、文艺团队、文化名人等,凸显礼堂文化“育的亮度”。

标签:进一步 提升 农村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