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头条

浙报深度关注丨诸暨:“先行试验区”涵养文明新风

发布时间:2020-07-28 17:50:16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攀 周楷华 干婧 浙报融媒共享联盟诸暨站 吴文君 刁卓璐

  一位讲述战“疫”英雄的短视频如何成为点击量超百万的“爆款”,继而在广大青年中引发“四个自信”大讨论?

  一个以爱为名的“蓄水池”如何在短短两年内,“接通”476个行政村(居),汇聚成5420余万元的关爱基金?

  一座人口刚突破“百万级”的小城,为何每5人中就有一名注册志愿者,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外界想要探寻的答案和诸暨人感受到的变化,都“藏”在一个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地方。

  今年5月,诸暨市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先行试验区”,试验区全国仅有10个,浙江独此一家。

  诸暨探索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路径始于2018年。在“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这颗两年前播撒下的文明种子如今结出了怎样的果实?

  短视频小板凳原来思政课还能这么上

  “叮”,7月2日晚,诸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青年医生马黄勇手机上收到一条“暨阳微时论”推送的短视频,镜头里的主角是和他同科室的诊疗组组长周毅。

  今年1月26日,周毅作为浙江省援鄂医疗队队员,火速驰援武汉,“我们连续奋战的52天里,有危险,党员先上;有困难,党委政府做后盾。”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亲身经历了战斗,周毅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信心和能力源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位“逆行者”身穿隔离服,“火线”写下入党申请书。看到这,马黄勇眼眶湿润,他将视频转发到朋友圈,收到满屏的“赞”。

  从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一张网,短短一天,以青年群体为主的百万网民把“暨阳微时论”送上了“热搜”。“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我们国家一样,不是每个政党都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也不是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像中国人民这样。”“疫情更让我们读懂了‘四个自信’。”一条条情真意切的留言和评论,都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认同。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核心主题。谁来讲、如何讲,则是打通思想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我们将目光对准了‘枫桥经验’这个传家宝,从群众视角出发,依托‘实践中心—实践所—文化礼堂’三级体系,把党员干部、志愿者、红色网络‘大V’、道德模范纳入理论宣讲队伍,让‘身边的榜样’作为文明实践的‘代言人’。”诸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孔羽说,针对不同的传播群体,诸暨创新运用不同的理论宣讲方式,打造了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特色品牌。

  在线上,诸暨通过推进媒体融合建设,推出“暨阳微时论”“1963法润”直播等宣讲平台,用青春力量讲青春故事吸引“后浪”们的关注,“原来思政课还能这么上。”两年来,全网观看总人次达到1404万,评论超过50万条。

  而在线下,一堂堂“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思政课也推门入户,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田间地头,迈入千家万户。

  一方石桌,十几张板凳,就是一个“板凳课堂”。7月8日,诸暨综合农业开发综合体米果果小镇的创办人陈照米,受邀以讲师的身份回到家乡山下湖镇枫江村,给村民们上一堂思政课。

  课堂的主题是结合省委全会,谈一谈如何努力建设“重要窗口”。“这个题很‘大’也很深奥,能说明白吗?”枫江村党总支书记陈惠飞有点担心。

  板凳一摆,拉近了距离;方言一出,倍感亲切。陈照米显然备足了课,从村民最关心的土地切入。“深化农村综合集成改革是我们建设‘重要窗口’的一项内容。为什么要改,看看我们村就知道了。大家的土地分散耕种,小打小闹,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如果能集中整合,那就大不一样了。像我们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三产融合,把土地亩均产值从一两千元提高到近万元,你们说这项改革是不是要支持?干好了,我们村今后也是一扇让人羡慕的‘窗口’!”

  理论政策越讲越深,板凳越挨越近。随着生涩的理论不断被“解冻”,村民们的耳朵被唤醒,半个多小时的课时不够“解渴”,他们围着“讲师”继续追问。

  讲的有内容,听的有味道。在诸暨,“90后年轻干部回乡上一课”“乡贤课堂”“板凳课堂”等,用拉家常的方式聊政策、话文明,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红色的声音在城乡激荡回响。

  “加”温情“减”人情民生“小账”汇成文明“大账”

  “老张在家吗?”夜幕下,诸暨五泄镇十四都村的村干部和志愿者轻轻敲开了村民张水平的家,“最近天气热,我们买了一些营养品和消暑的药品送给你们,以后如果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告诉我们。”

  老张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困难户,妻子因患病成了植物人,白天由老人照料。他出门打工补贴家用,晚上再回家护理妻子,生活的重担一肩挑。“年初村里就送来了4000元的帮扶金,平时也经常来看望我们,真的很感谢村里对我们的照顾……”张水平一手握着村干部的手,一手不停擦拭着眼角。

  十四都村党总支书记蒋雪成告诉记者,这些爱心款物都来自村里筹建的关爱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帮扶、关怀、公益、奖励等,两年来累计募集到90.8万元,目前已使用27.5万元,惠及449位村民。

  邻里守望,扶危助困,关爱互助,崇德扬善,是千百年来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如何赓续这份宝贵的文明,继而有效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关爱群众,手中总要有“一把米”。王孔羽告诉记者,诸暨的关爱基金主要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乡贤企业爱心捐、村民互帮互助捐、结对单位定向捐等途径扩充资金池。另外,诸暨还探索从集体资产、项目开发中拓展筹资渠道,试行“慈善超市”“公益面馆”等实体经营模式,为关爱基金注入持续发展动力。“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群众,只有发动群众,激发内生力,去解决人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文明实践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枫桥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与此同时,诸暨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镇村的管理下,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爱心企业家等有威望、有能力、有情怀的乡贤组成乡风文明理事会,负责基金日常管理运行,实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确保关爱基金民管民用,在阳光下运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诸暨市476个行政村(居)已建立关爱基金,资金总规模达5420余万元,累计使用1200万余元,受惠群众3.87万余人。

  一手做关爱和温情的加法,一手做移风易俗的减法。酒用自酿酒,菜用土家菜,一桌宴席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7月8日,在诸暨璜山镇溪北村文化礼堂,记者巧遇了一场新式婚礼。

  搁在过去,这场婚礼或许略显寒酸,可满堂宾客没有人指指点点,当新郎徐国鑫和新娘李玉红把早已准备好的600元爱心款投入村“关爱基金”捐款箱时,大家更是自发地欢呼鼓掌。

  对于眼前这样的新风,溪北村党总支书记徐观龙已习以为常。两年前,诸暨市的移风易俗改革正是从溪北村开始“破冰”。

  作为全国有名的经济强县,诸暨人口袋越来越鼓,但婚丧嫁娶、攀比之风也随之而来,“有钱的讲排场,没钱的硬撑门面”“人情随礼千元起”“三场人情一月薪”,给群众带来不小的负担。

  两年前,溪北村村两委干部、村红白理事会、村老年协会负责人等11人经过商议,制定了一份倡议书和8条“村规民约”,发到每户村民手中:办喜事每桌不超过800元,办白事每桌不超过600元……

  谁也没想到,这份倡议书一经推出风靡全城。诸暨市有关部门顺势而为,根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实际,不搞行政命令,施行一村(社)一策,把移风易俗事务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去说服群众,由此还催生了“干部证婚”“平价菜单”“公益用车”等基层经验。

  如今,诸暨已实现全市504个村(居)移风易俗全覆盖,基本无“破例违规”,平均每场红白喜事节省支出5万余元。

  在这“一加一减”间,诸暨让一笔笔民生“小账”汇成文明“大账”。

  一团火满天星每5人中有1名志愿者

  走,一起做志愿服务去!在诸暨,这句话已经成为市民之间的流行语。

  “你好,这里是单行线,请绕行。”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前后,在诸暨市陶朱街道友谊社区,总会出现一支印有“小区车管家”蓝马甲的志愿者劝导逆行的汽车司机。这群志愿者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陶朱老同志”,他们是由陶朱街道5所社区老年大学33个班级的老年学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别看我们队员们平均年龄都61岁了,可大家的热情不比年轻人少。”志愿者何雪英说,从去年成立至今,“陶朱老同志”的队伍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每当有志愿活动,只要群里一“吹哨”,大家纷纷报到。

  诸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来,志愿服务这团“火”越烧越旺,各类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如繁星般点亮了城市的角角落落。据统计,目前,108万人口的诸暨已有23.8万名志愿者、4000多家社会组织中有1000多家公益组织,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比两年前多了三成。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过去有的地方推动志愿服务,时常面临“干部热火朝天干,群众站在岸上看”的被动局面,怎么才能把来自群众的力量更好地用到服务群众中去?诸暨的办法是一手抓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手以“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需求导向,大力开展“推进全城志愿,打造温暖之城”行动,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出台激励机制、打造品牌项目等举措从根源上涵养志愿精神。

  诸暨市推出的“先锋微家”志愿服务项目,让全市1万多名机关企事业在职党员在平台上报到,认领各自所在社区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并纳入“社区贡献档案”,作为在工作单位评奖评优的依据,如今“抢单”“秒杀”志愿项目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已经成为常态。

  今年6月,诸暨岭北镇的“文明实践银行”开业了,村民们可以将参加村庄保洁、文艺演出等文明实践活动转化为积分存入“银行”,积分可以兑换教育、医疗、金融等方面的实惠,比如直接享受20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信贷服务等。

  群众在收获温暖中提升了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和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越来越多的群众也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从接受温暖变为送出温暖。

  个中变化,诸暨市公安局店口派出所副所长徐伦感触尤深。店口镇辖区面积17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近7万人,治安形势较为复杂。

  起初,当地派出所吸纳一批具有较高威信的外来建设者,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新店口人先锋队,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如今这支队伍从最初的十几个人猛增到200多人,志愿服务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包含矛盾纠纷调解、相关权益维护、治安巡逻防控、法律宣传普及等。

  如何把分散的志愿力量集成起来,则是诸暨正在考虑的问题。目前,一套涵盖全诸暨的“志愿云”平台已建成试运行,通过资源的“激活、整合、下沉、共享”,该平台将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倍增效应。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两年来,诸暨在先行先试中,愈发意识到把“枫桥经验”自治和善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更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标签:编辑:陶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