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文明聚焦

捐献造血干细胞,情感深植血脉中

发布时间:2019-10-24 10:21:39 来源: 钱江晚报 评论员 高路

  10月22日上午9点,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26岁小伙毕昌林静静地躺在床上,身旁的血细胞分离器“滴答滴答”运行着。3个多小时后,他成功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一位20多岁的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管理中心数据显示,自我国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这是浙江省第10例、中华骨髓库第106例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捐献的造血干细胞。

  我们为小伙的爱心点赞。捐献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总是对捐献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读、不理解和排斥,所以,每一个捐献者都是勇于打破偏见的人。

  小毕是安徽人,目前在杭州工作定居。2014年5月,还在安徽读大学的他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这个时候他仅仅在读大一,由献血进而参与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这对他仿佛是一件非常自然、不需要犹豫的事,而这正是公民责任意识的自然流露。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国内外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较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手段,是病人的希望所在。可是,这个希望却并不那么容易达成。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介绍,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可见,茫茫人海中,两个陌生人要配对成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这需要骨髓库有庞大的贮备,有尽可能多的样本,用数量来弥补极低的概率。

  “留一个希望在那里吧”,也许就是一次登记决定了未来某一天救下一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捐献造血干细胞无疑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

  我们更要为小伙的专业精神点赞。2018年11月19日,毕昌林接到杭州市滨江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他留下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与一位香港患者初次配型成功。由于保密的需要,他只得到几个大概信息:血液病患者和自己年纪相仿,来自香港。

  2019年8月22日毕昌林去广州出差,从广州南站出发,最快一班到香港西九龙站的高铁只需要46分钟。毕昌林第一次如此强烈地希望去香港看一看,去看看那位病人。可他忍住了念头,不见是为了不给对方制造精神负担。

  不必知道对方是谁,知道自己曾经救过一个人,就足够了。不图回报,甚至不需要让对方知道救他的人是谁。这份豁达让人动容。

  这次捐献让两个陌生人联系在一起。当得知患者来自香港,“意外”是毕昌林的第一反应。“或许这就是缘分,一家人。”他说。

  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感情深植于血脉,这是割舍不断的。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