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嘉兴 > 南湖

从“赤脚医生”到“家门口门诊”的文明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9-10-08 23:30:00 来源: 浙江文明网 南湖文明办供稿

  【“走进”镜头】

  昨天下午,区中心医院内科门诊顾根仁医生接诊了一例肺部结节患者。由于对患者的病情诊断存在疑问,顾根仁便请来了市第二医院的下沉专家一同在诊室内查看X片。

  根据患者现阶段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两院医生一起分析患者病情发展,最后为患者制定出下一步的精准治疗方案。“在家门口就能让市里的专家给瞧病,真的太方便了。”患者余大伯乐呵呵地说道。

  自去年7月,区中心医院与嘉兴市第二医院成立紧密型医联体以来,市二院专家团队就常驻区中心医院,通过技术帮扶、学术传承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

  顾根仁今年70岁,是区中心医院东部院区的一名退休返聘医生。1973年,25岁的他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新丰地区医院工作。至今,已在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近50年,可以说是医疗卫生事业巨变的“见证者”。

  时间拨回到1979年夏,顾根仁与同院的一名外科医生被下派至大桥卫生院,组成“巡回医疗”小分队。每天8时多,两人就背起医药箱在大桥镇的田间地头来回行走。

  “那时候出诊全都是靠步行,哪里有村民需要我们,我们就往哪里赶。如遇刮风下雨,乡间小路就变得特别泥泞,深一脚浅一脚,有时走到病人家中要一个多小时,常常是鞋子、衣服全部湿透。”顾根仁回忆起那段下乡当“赤脚医生”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非常难忘。

  有一天晚上,正值顾根仁晚班,一名14岁的小男孩因为急性阑尾炎被家人紧急送来医院,检查后发现阑尾已经穿孔,需马上手术治疗。因为受医疗条件的限制,这类手术需送到市级医院开展。在当年还没有救护车的情况下,医院临时到外面借了一条小轮船,由顾根仁一路护送,经过90分钟的水陆运输,才将病人顺利送至市级医院。

  从几十年前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看病老三样,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进口电子胃肠镜”;从看病跑百里,到建立覆盖城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看病挂号排长队,到如今网络预约、诊间结算轻松搞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健康水平螺旋式上升,南湖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蓬勃发展。

  1983年至今,南湖区建立了区中心医院、各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药库和区临检中心为主体的公办医疗服务体系,以及民营医疗服务资源、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各类医药批发与零售企业等,基本能满足辖区广大群众的治病与吃药问题,基本形成了15分钟医疗急救圈,医疗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7年旧的农村合作医疗逐渐解体,“赤脚医生”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乡村医生。当时,村诊所、乡镇医院比较受欢迎,村民们生病首先去诊所,治不了才送去市医院。如今,南湖区各基层医疗机构纷纷与市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市级专家驻点基层医疗机构,将“名医”诊室搬到“家门口”。

  要让老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深化医保改革是必不可缺的部分。2002年,国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仅过了一年,南湖区(当时秀城区)就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民参保”,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城乡合作医疗制度的地方。如今,南湖区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5%,为减轻城镇居民医药费用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闻旁白】

  健康是人的第一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南湖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看病更快捷、住院更省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城乡大地。一幅具有南湖特色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版图正徐徐展开。

  (来源:嘉兴日报记者 张佳丽 通讯员 陈长辉 商颖钰 张薇)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