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有新风 志愿服务的答案可能在慈溪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在浙举办
浙江文明网7月18日讯(浙江文明网记者陶韬)2019年7月16日至18日,中央文明办在浙江慈溪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以试点地区文明实践中心负责同志和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来自全国12个承担试点任务省的文明办相关处室负责同志,50个试点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同志、村党支部书记代表近220人参加培训。
志愿,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最有温度、最有价值体验、最有道德情感的热词。如何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成为培训的关注重点。
满足显性需求与挖掘隐性需求并重
不知道自己喜欢,也未必是不喜欢
“2001年我正式退休,想找点事情做。做什么呢?做大家最需要的事!”记者跟随培训班成员,在慈溪市虞波街道见到了“电器修理达人”楼名立,19年来,楼师傅认准修理电器这件重要的小事,把它做成了一张社区名片,数不清为多少家庭驱散了酷暑与寒风。
浙江刚刚走出梅雨季,高温君立刻席卷而来。35度的体感温度辅以毫不留情的炽热阳光,楼师傅却说自己完全感觉不到热,“可能是因为和电风扇为伴吧”,在他的工作室,一间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密密麻麻堆着数十台电风扇,都是邻里送来的“残次品”,等待修理。
楼师傅的业务随季节变化。夏天,他是熟练的电风扇修理工;冬天,一台台暖炉、暖风机接连不断地送来。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做完晨练,楼师傅便开始等待需要的邻里上门,19个春秋冬夏,从未停歇。
志愿服务,不仅要怀揣满腔热情,还要做到有心。
像楼师傅一样,从生活中那些不可或缺的小事入手,是迎合居民需求的暖心,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引领居民需求、用知识、技能、艺术技艺来武装村民的头脑,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是乡村志愿服务更为长远的目标。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张祖平认为,群众需求除了容易满足的吃、穿、住、行、文化娱乐等显性需求,还包括不易发现、不易满足、影响面广的隐性需求,包括营养、健康、人文素养、道德情操、人际信任等内容。
令记者惊讶的是,虽对“隐性需求”理论或许不甚了解,但不少志愿服务早已实践先行。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厅,记者了解到,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旨在缓解教育部“书法进课堂”主题活动中师资短缺的问题,迄今已有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00余位一线在职书法教师参加培训;浙大邵逸夫医院“白衣行动”健康知识普惠项目聚焦“健康扶贫”,开展以义诊、讲座、示教相结合的健康宣教,年参与志愿者总数达1500余人次,年平均受益人数达3万人次。
如何实现“人人做志愿者”?
“乡”土有力量身边人是最好的“宣讲员”
在固有思维中,老人、孩童,都被定位“受助者”,在慈溪市横河镇彭桥村、崇寿镇傅家路村等地的实地考察中,却发现了不少“银龄”面孔。
记者随机询问了7个60岁以上志愿者,为什么选择穿上红马甲。其中5个是通过家人的提议了解到身边的志愿服务组织,决定发挥余热;1个把志愿活动当成一项社交活动,为了交朋友而来;1个是为了陪伴最近参与垃圾分类创意作品制作活动的小孙子,报名了该项目的志愿者。
身边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陈涛的理论不谋而合。陈涛在培训中表示,农村志愿服务有三点特别之处。一是以乡村为范围,通常以本乡本乡村社区为界。二是主要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三是组织形式与传统关系密切,常依托地缘、亲缘等非正式关系结构,结合正式组织之关系,如村两委及其组织体系,团组织、妇联组织等。

可回收垃圾制作的创意作品。
落实到实践层面,千言万语的道理,不如一句餐桌上的提议。用好“身边人”,应当成为乡村志愿服务实现人人参与的破题之处。
张祖平同时建议,应当在具体工作中,分门别类,不同激励。对于积极分子,示范引领;一般分子,激发内生动力;落后分子,“红黑榜”晾晒。
慈溪崇寿镇傅家路村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交流中表示,傅家路村把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和时长作为文明家庭、和美家庭等评选的重要标准,通过文明家庭亮相,倡导‘我是文明家庭户,志愿服务我先行’。”
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群众所需所盼。而与城市相对成熟的志愿者服务相比,乡村志愿服务存在组织散乱、活动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也正是本次培训的目的,进一步推动基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交流互鉴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凝聚志愿共识,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