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看不到一个垃圾桶 安吉这个村的垃圾去哪了?

发布时间:2019-07-08 10:15:19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乐平 叶诗蕾 县委报道组 李佳

  “蛹工坊”里的“艺术品”。拍友 夏鹏飞 摄

  进了孝丰镇横溪坞村的地界,便再看不见垃圾——整个村庄没有一个公共垃圾桶!这里的垃圾去哪儿了?记者到达时已是早上8时多,一见面,我们便请村党支部书记裘松伟做向导,开始“找”垃圾。

  在村里漫步,穿村而过的公路旁,一座青砖黛瓦的文化墙上嵌满了旧手机、录音机等电子垃圾,草坪上和花坛边随处可见废弃旧物制作的各种工艺景观,制作简单,却充满巧思。

  “这些工艺品是村民自己做的吗?”裘松伟没有接话,而是把记者领到村口一处叫作“蛹工坊”的建筑外。走进去,只见里面陈列着一件件“艺术品”:废弃电饭煲制成的花盆,塑料瓶底粘贴起来的吊灯……原来,这是村里专门设立的垃圾处理区,空闲时,村民会拿着家里废旧的垃圾,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作。

  这一番参观已经让记者大开眼,但疑问仍然待解。

  从“蛹工坊”出来走到大路上,一辆载着几个大垃圾桶的小车停下来。“老朱,今天怎么样?”裘松伟上前打招呼。“蛮好,蛮好。”老朱叫朱柏荣,是村里的垃圾收集员,每天早上六七时就开车上路,村民听到音乐声,就拎上自家的垃圾桶,等候在门前。

  记者走上前,打开一个绿色大垃圾桶的盖子,只见里面是菜叶、果皮一类的厨余垃圾。

  而另一个红色大垃圾桶里几乎是空的。“我们整个村,每天要外运的垃圾现在是100公斤,之前要900公斤。”裘松伟说。

  垃圾减量是怎么发生的?原来,去年7月,安吉推行“垃圾不出村”,横溪坞村成为首个试点。对村里的垃圾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大量秸秆、树叶等被混入“不可回收”垃圾,重量占了外运垃圾一半以上。为此,村里组织了环保志愿者团队上门宣传,指导村民进一步做好分类和处理:秸秆、树叶等可作为肥料回归竹林田园;厨余垃圾投放到位,集中收集进行沼气发酵;可回收垃圾按材质盛放,清洗加工后可制作成工艺品。

  这么“麻烦”的分法,村民做得到吗?记者提出去村民家看看。村民唐雪莲的家挨着整洁宽敞的村道,院子里种满各种花草,凑近一看,花盆由破陶罐、旧轮胎和塑料瓶等垃圾回收制作而成。

  “村里给每户发了两个垃圾桶和一个小木筐。绿色垃圾桶放厨余垃圾,黑色的放不可回收垃圾,木筐则用来收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唐雪莲指着门前的垃圾桶和木筐告诉记者。在厨房,我们发现,厨余垃圾桶旁还挂着一个垃圾袋。“塑料袋等食品包装外壳不能混进厨余垃圾里,我就另外找了个垃圾袋专门区分开。”唐雪莲说。

  从唐雪莲家出来,记者又随机走进几户人家,所见大致不差。“从前丢垃圾那么方便,现在要这么精细去分类,你们习惯吗?”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村民的答案差不多:一开始是别扭,也做不好,但有人帮着纠正,反反复复,没过多长时间,垃圾分类就成了农户的新习惯。

  “垃圾分类这件事,不是一下子做成的。”裘松伟介绍,自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以来,横溪坞村就在“垃圾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03年,该村对全村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2014年,垃圾分类工作让厨余垃圾有了新去处; 2017年,“垃圾不落地”工作全面铺开,村民们养成了定点定时倒垃圾的好习惯。2018年7月,“垃圾不出村”开始试点……

  对这段历史,安吉县农办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公室主任喻凯有一个生动的总结:安吉农村,以前是没有垃圾桶——垃圾随地乱丢,后来有了一个垃圾桶——垃圾集中收集,再后来有了四个垃圾桶——垃圾分类开始,现在又回到了没有垃圾桶。

  很多大城市都难以实行的垃圾分类,在安吉的广大农村却非常普遍,这是怎么做到的?裘松伟的一席话让记者分外感慨,他说:“村庄是村里人的村庄,他们才是主体。政府再强大,也不能替他们过日子。村庄面貌的改变,依靠的是群众。能走多远,要相信群众。”

  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在裘松伟看来,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新方式。这几年,借助绿色生态的品牌优势,横溪坞村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先后成立白茶加工企业、创办毛竹合作社,并引进多家精品民宿和养老机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100万元。垃圾分类带来的绿色变革,正助推横溪坞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浙江新闻+】

  垃圾分类:城市学上海,农村看浙江

  刘乐平

  本端今起推出《垃圾分类:城市学上海,农村看浙江》专栏。

  连日来,随着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这场事关千家万户、深入人心的生活变革正在神州大地加速铺展,上海的不少做法都值得浙江学习。

  城市学上海,农村看浙江。垃圾分类工作是当前我国各地城乡治理面临的共同命题,浙江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这项被联合国点赞的世纪工程的推动下,浙江的农村垃圾治理也“一马当先”。

  目前,浙江农村垃圾集中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也是全国唯一在农村展开垃圾分类的省份。从2003年启动“千万工程”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一任接着一任抓”,不断向纵深推进。2014年起,浙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2018年以来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61%以上。在浙江农村,已经初步形成了农户分类、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处理、回收利用的工作流程,以及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发展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垃圾分类,分出的是文明。在浙江,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靓底色。一处处美丽乡村,亦是一道道靓丽的文明风景,行走其间,人们不仅会感慨浙江农村的美丽整洁,更会深深感受到乡土文明正在发生的深刻变迁。

标签:垃圾桶 分类 农村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