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市委书记徐建役来到文化广场献血屋,看望慰问献血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并带头献血,同时呼吁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社会各界踊跃加入无偿献血救人行列,共同保障我市临床用血安全、充足、有效。(6月10日《今日嵊州》)
无偿献血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体现,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它代表着社会公民之间的凝聚力日益增强,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心奉献的新型人际关系,是连接人类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自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确立无偿献血制度以来,至今已是第21个年头。
21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佩的“献血英雄”。他们中有深谙医学知识的医护人员,有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也有自由职业者。生活中,他们或许只是并不起眼的“路人甲”,但在无偿献血车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屈建军坚持无偿献血9年,累计献血53次20600毫升;安徽省淮北市环卫处环卫工人周凤珍35年来献血180多次,其中捐献血小板148次、献全血12次、为急救病人献血50多次;“献血狂人”刘嗣东将血液病救助志愿服务当成另一种事业,已经延续了220个鲜活的生命;扬州“献血达人”杨小强19年里累计献血4万多毫升,捐献了相当于自身血量10倍的血液。在他们眼中,献血已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快乐分享,是救人于危难的责任。如今,无偿献血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社会风尚。献血者们用博爱诠释生命的厚度,用无私向社会释放满满的正能量。他们不是战士,却有着革命勇士的激情;他们不是医生,却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献血法实施以来,成绩有目共睹。以2018年为例,无偿献血人次接近1500万,采血量达到2500万单位,无偿献血已有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群众基础。但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病人急需临床等待输血,部分城市“血荒”还时有发生。人们对于无偿献血普遍存在着两方面的疑问:一方面是健康人献血对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献血的安全问题,有人担心献血过程中会被传染上肝炎、艾滋病等疾病。要消除公众疑虑,让无偿献血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笔者以为重点是要把好一个关口,发动两类人群,出台一套保障机制。“一个关口”,即把好宣传舆论关,全方位、多媒体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献血光荣、益人利己的强烈共识。特别要讲清采血的流程要求,消除人们对献血安全的顾虑。“两类人群”,即政府公职人员和社会力量。通过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让广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开展献血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干部职工参与无偿献血成为一种自觉。同时,通过大力发动和激发广大群众的献血热情,让社会力量成为无偿献血的中坚力量。“一套保障机制”,即从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宣传引导、示范带动、激励机制、督导考核等方面形成一个指导性文件,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有效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开展。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强化献血者的权利保护和福利保障,进一步完善“好人机制”,让献血者更有获得感、自豪感,让无偿献血更有温度。
今年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世界献血日的口号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社会能给予无偿献血者更多的礼遇,不仅能够让他们坚定自己的向善之心,还可以向社会传递“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带动更多的人自觉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打造一个无偿献血的道德磁场,汇聚源源不断的社会文明力量。(应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