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杭州 > 建德

建德古稀夫妇用一辈子谱写助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9-05-31 17:33:23 来源: 浙江文明网 建德市文明办

  郑子生、李银珠夫妇是建德市家谱文化研究会的会员。这对夫妻会员虽然年逾古稀,但自入会以来夫唱妻随,活跃在家谱研究领域,为传承家风文化、挖掘民间美德、弘扬正能量而不懈努力,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郑子生1943年11月出生在建德市大同镇久山湖村,寿昌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医科大学,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石马头煤矿当矿医。在矿山的10年间,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经常深入农村治病救人。曾经在深夜打着手电,翻山越岭几十里,通宵达旦抢救高危产妇,使产妇母子平安;曾经在寒冬腊月,自己掏钱送病危农民去杭州抢救,由于抢救及时,使其转危为安。特别是在发生矿难时,他抛下远方来探亲的妻儿,守在医院几天几夜不回家……郑子生医生的人品医德有口皆碑,广受点赞。

  1977年,为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郑子生被选调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大医学院)进修两年,结业后被分配到县卫生局,先是到洋溪卫生院锻炼一年,后到县防疫站从事结核病的防治研究。在这期间,他开创了结核病化疗不住院的跟踪治疗方法,建立病人档案库,形成了完整的治疗网络。他根据实践经验撰写的论文《建立工矿防痨网,开展不住院化疗》在杭州市获奖,并被邀请到北京作大会交流发言,受到医疗界的好评。

  1985年,郑子生奉命调回卫生局,负责筹建县红十字会,后被任命为首任秘书长。他在秘书长任上干了三件大事:一是组织大规模的卫生救护资质培训,先后培训了2000余人;二是负责各种救灾物资向受灾地区合理配送,并积极为建德灾区争取到港澳台同胞捐赠的物资和善款;三是开创了无偿献血的先河,率先组织在县委门口进行义务献血,并动员县领导带头参加,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领导的肯定,使无偿献血蔚然成风。他本人在1992年被评为杭州市无偿献血优秀工作者。

  郑子生的医德就是一辈子视病人为亲人。他十分关爱癌症病人的康复,努力探索科学抗癌的新方法。2005年,已经退休的郑子生会同其他4人,四处筹集资金,共同发起成立了建德市癌症康复协会,他成为笫一任会长。协会下面建立了三个工作站,使癌病患者有了集体活动的场所,极大提升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协会还组织慰问活动,组织患者外出旅游参观学习,大大增强了癌症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2010年,建德市癌症康复协会被评为浙江省先进集体,郑子生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和全国义工之星。

  李银珠1945年12月出生在寿昌南浦小放岭(孝顺岭)下的一人小山村,10个月大时,父亲不幸病故,是个苦命的女孩。她到寿昌中学读初中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眼看就要辍学,这时她遇到了好心人,这个好心人就是她的班主任叶廷荣老师。叶老师尽管自己收入微薄,但看到这个女孩成绩这么好,弃学了太可惜,因此他动员孩子的母亲和继父,再难也不能弃学。在李银珠考上严州中学时,叶老师还为她买了全套高中复习资料。1960年至1963年,李银珠在严中读高中时,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她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艰苦学习,最终考入杭州大学(现属浙大)化工系,开始了大学求学生涯。也是叶老师为她买了帆布箱、脸盆和生活用品。每学期开学前,叶老师都要拿15元钱送到她继父手上,以解决她入学的路费和书本费。直到大学二年级,学校给了最高助学金,才使她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

  1968年,李银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崇明岛上海警备区解放军农场,担任农八连卫生员。在艰苦时环境中,她刻苦学习医疗针灸技术,负责全连150多名大学生时医疗保健工作。每个星期天,还跟着营部医生下农村,免费为农民治病。由于她根红苗正,表现良好,一年后被选拔到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工程指挥部工作。2348工程是解放军总后勤部为军队换装备而创建的综合性大型化工工程,是保密单位。工程地处中国南部荒凉的大山沟里,李银珠她们作为选拔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先遣队,住民房、搭草棚、饿肚子、钻山沟就是前期经历。后来,建筑队伍来了,项目初步建成后,由于当时设备落后,跑冒滴漏现象突出,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必须佩带防毒面具,否则会被毒气薰倒。李银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了五年,直到工厂正式投产。

  1971年,李银珠在恩师叶老师的撮合下,与寿中校友郑子生结为伉债俪。结婚后生下一女一子,夫妻俩过着牛郎织女般的两地分居生活。1975年,她在组识的关心下调回建德,在新安江无线电厂担任生产科副科长、化工工程师。由于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很快成为工厂的顶梁柱,还当选为县党代会、人代会代表,被评为高级化工工程师和杭州市先进个人。同时还受聘为县总工会干部培训学校化学教师,业余时间为培训干部作出贡献。

  李银珠热心助人,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自从调回建德后,他们的家就成了老乡们进城办事的落脚点。恢复高考后,每年都有考生来家里吃饭住宿。那是凭票供应的年代,生活压力非常大,两年中就把节约下的900多斤全国粮票全部用完。尽管家中经济拮据,他们还千方百计接济亲友,筹钱为他们解决困难。李银珠说,想想自己求学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今我们应该帮助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李银珠通过整理家谱,撰写成文章,先后发表在《谱人之家》等刊物上,如《我的家风:行善积德代代传》《维护法律尊严的郑氏三代人》《沈煜茹老师的人格光辉照耀着学生前行》《家谱协会为外藉华人寻根访祖架桥铺路》《孝顺岭下的儿媳们》《青春的回忆》等等。其中《孝顺岭下的儿媳们》获得中共建德市纪委、共青团建德市委《我的家风家教》主题征文二等奖。

  热心、善良、敬业是郑子生、李银珠夫妇的品格。他们救死扶伤、默默奉献、热心助人的经历,闪烁着人格的光辉。他们做了很多好事,谱写了许多感人故事,其中寻找失踪少女的故事,令人至今难以忘怀。那是1989年,邻村的一对夫妇来求助,说是他们17岁的女儿小花(化名),因为考试失误受批评后离家出走,失踪三年多,到处寻找,杳无音讯,这天突然收到“爸爸快来救我”的电报,无署名也无地址,要求给予帮助。郑子生通过分析,一方面上报公安、妇联等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自己设法施救。他们通过邮局查到发电报的地点在南昌附近的一个农村,巧的是,李银珠的哥哥就在南昌工作,可以请他帮忙。于是,小花父母写了一封亲笔信并附上照片,加上李银珠给哥哥的求助信,一起寄到南昌。李银珠的哥哥接到信后,乔装成收国库券的人,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寻访,真的找到了小花。他悄俏地告诉小花,叫她做好回家的准备。回来后,和妹妹通报取得联系,李银珠哥哥第二次找到小花,给她50元钱和家庭地址、火车站路线图,在他的接应下,骨瘦如柴的小花抱着三岁的儿子,在父母亲的陪护下,几经辗转回到了建德。原来,小花离家出走后,乘火车到金华下车时,钱包被窃,在走投无路时,一个50岁左右的瘸子以为她介绍工作为名,把她骗到江西家中,霸占为妻,并生下一个男孩。三年中,小花过着软禁般的生活,这次因为瘸子的母亲生病,小花陪她去医院看病,找借口溜到邮局发出那封求救电报。小花带着儿子逃跑后,江西瘸子也追到建德,要把儿子带走。郑子生在妇联、法院等部门的帮助下,解除了小花和瘸子的非法婚姻,并劝导小花放弃孩子,让瘸子带回。郑子生夫妇不仅想方设法救小花脱离魔掌,而且帮助她找到工作,考取导游资质,使她终于走出生活的阴影,从迷茫中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如今她通过学习,已经在大城市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