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进村落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诸暨路径”

发布时间:2019-02-25 17:05:00 来源: 浙江文明网 记者 陶韬

  浙江文明网2月24日讯(浙江文明网记者 陶韬)“我家父亲和母亲的两场白事中间只隔了几十天,同样的规模,后面一场足足省下了6万多元。”花费由20万到13万,协助的“小工”从30个到12个,在璜山镇溪北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徐剑英看来,这都要归功于徐徐吹来的文明新风。

  冗余“小工”不再“滥竽充数”,用土烧酒替换茅台、五粮液,利群、玉溪取代了中华烟,当地特色菜赢了海鲜,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减办或不办…诸暨乡村里的红白事,少了攀比,多了真诚。近年来,诸暨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奏响文明和谐新乐章,积极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诸暨路径”,提供“诸暨经验”。

  该怎么拯救你,村里的奢侈款红白事酒宴?

   Byebye,帝王蟹,龙虾鞭炮贵价烟

  既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传统。以前,在诸暨乡村,一场红白喜事的规格是怎么样的?如果说名烟加好酒是“标配”,30桌酒席和桌桌必备的进口海鲜则是“轻奢”配置,就连百箱鞭炮、持续十天、“人情”普遍上千、花费数十万的“奢侈版”红白事一度在这里都随处可见,实力诠释“有钱花,随便花。”

  这样“烧钱”的红白事,曾经可不止是发生在“高门大户”,为了在邻里间“不丢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有时,村民也在私下抱怨,一家省吃俭用好几年,一场红白事立刻“回到解放前”;更有甚者,借钱来办大肆操办,事情办完负债累累。可是谁也不肯丢了面子,被说家里的红白事办得“不像样”。

  红白事宴请越来越奢侈,人情也一路上涨,变成插翅难逃的“人情劫”,让无论主人还是来客,都叫苦不迭。

  记者在微信公众号“文明诸暨”里听到了“群众的声音”。“两个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婚宴上吃什么,放多少鞭炮,都不重要。”周坚和周佳卫是街亭镇周村首对响应移风易俗倡议,节俭办婚礼的新人。婚礼之前,周村红白理事会几名成员上门宣传移风易俗,和本就不赞成铺张浪费的小两口一拍即合,两人表示“与其在仪式上花大钱,不如把省下的钱用来经营接下来的生活。”

  如今,每当村里有红白事的需求,红白理事会都会派出成员,第一时间上门,解释相应的要求和章程。当大操大办的“老传统”遇见“鞭炮不超过10箱”、“酒席不超过800元每桌”等等文明“新要求”,村民也在一次次劝说中,一声声讲解中,一例例身边事例中渐渐转了观念,改了做法。

   该怎么分担,你的不能承受之重?

   目标千万条“减负”第一条“因村制宜”第二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于婚丧嫁娶,各村有各村堵点,各村村民也有着各异的痛点。与其“自上而下”,不如结合各村实际,从最让村民烦心的事情下手;与其“一刀切”,不如“因村制宜”。

  “帮工两三天,收到几包中华烟、500元红包是常有的事。‘高收入’刺激下,谁家有红白事,小工往往一拥而上,30个是起码,50个也常见。”徐剑英告诉记者,有的小工无事可做,只在饭点出现,主人家却不好拒绝,白白多出这样一笔支出。

  “小工”冗余,一直以来都是溪北村村民办红白事之时“不能承受之重”。按照旧俗,台门里的乡里乡亲往往要义务出力协助别人家办红白事,主人则在事后象征性给点小礼物感谢大家帮衬。本是相亲相爱之举,后来却渐渐成为摆阔的舞台,最后发展到,主人家需要既给小工香烟又给红包,每一个小工都要花费800元以上。

  既然是村民的负累,何不取消?于是,溪北村红白理事会在制定的章程里特意规定,帮忙小工人数由小工负责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邀请,小工回礼不发红包,实际回礼希望经济价值不超过200元。

  “因村制宜”的例子还有很多。据诸暨市文明办副主任金燕介绍,在草塔镇上下文村,以前老人去世,一般都要停灵三天,请道士带人做法事,家中花费至少在6000元至1万元,费时费力费钱。于是,上下文村在白事操办上取消道士使用环节,改用村民乐队代替,村民只需支付给民乐队队员每人每天不超过100元,一场白事仅这一项便为村民节省至少5000元。

  该怎么去形容,文明乡风远胜金钱?

  “失业”的道士先生去民乐队也很好

  宴请的餐桌上少了澳洲龙虾和帝王蟹,海鲜商贩的销售额很“受伤”;鞭炮数量直降至以往的零头,零售商“心很痛”;白事中取消了道士使用环节,道士先生“失了业”……在诸暨移风易俗的大潮流下,总有这样一些人“痛并快乐着”。痛的是钱包,乐的是文明乡风满村落。

  “移风易俗开展之后,有些商贩每个月要少赚一两千,但大家也都没什么意见。虽说赚钱少了,但自家办红白事也会省不少钱,少出很多人情呐。”诸暨市文明办副主任金燕介绍道。

  随着移风易俗的观念渐渐深入民心,也涌现出不少趣事,最让金燕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道士的转行。

  “以后再也没有道士杨浩贤了,但多了村民乐队指导老师杨浩贤。”金燕告诉记者,杨浩贤原本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道士先生,如今正转而去文艺界寻找自己的新定位,“他很喜欢自己的新身份,既能发挥他的专长,又做了对村民更有贡献的事。”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