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列明:满怀激情创新药 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9-01-28 16:16:4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章卉

  浙江在线12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章卉)11月初,浙江省首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时代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博士领到了一块奖章。7个月前在同一地点,丁列明被颁发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

  在丁列明看来,接踵而至的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2011年8月,丁列明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个原创小分子靶向抗肺癌药凯美纳,一举打破肺癌靶向治疗长期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

  7年来,位于余杭的这家药企已造福18万中国肺癌患者,其中7万多患者在服药半年后获得终身免费用药。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后,有人称丁列明为中国的“药神”。丁列明却说:“我不是药神,我的心愿是让老百姓吃得上、吃得起抗癌药。”

   创新药承载创业梦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是改革开放让我实现了梦想和价值。

  1992年我被公派出国,去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访学,接触到世界医学的前沿科技,那时起就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10年学习,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当时我们这批海归博士回国时,心里想的是祖国需要我们;回国创业之后才意识到,其实我们更需要祖国。每每回想起研发凯美纳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我都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如果我们还留在美国,百分百达不到今天的成就,最好的结果就是做到一定阶段有下家接手,卖个好价钱。实践证明,回国创业这条路走对了。

  由于前期投入大、周期长,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做创新药等于找死”,几乎没有团队与公司敢于涉足。但是我想,核心还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破进口药的垄断,才能大幅度地降低价格,再加上国家更好的医保报销和市场准入政策,才能切实地帮到病人,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

  我们几位海归博士回国后在协和医科大学的新药研发中心租了一间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在凯美纳的研发过程中,团队经历过多次失败。我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第一次尝试新药的产业化。反应釜中的原料一下子从几升放大到1000升。即便经过了缜密的计算与参数调试,装置中的反应依然不可预测。最终生成的是一堆与正常的白色药物大相径庭的黑色残渣。大伙一看,心都凉了。一次投料的成本就接近200万元,而当时公司已经欠了上亿元的贷款。后来,我们请来专家一起把关,才终于攻克了难题。

  外行人会认为,一粒药的生产成本很低,而终端销售价却很高,认为药厂从中牟取了暴利。但事实上,创新药的成本不仅体现在生产成本上,而更是体现在研发投入上。一种药在临床之前就验证失败,平均亏损5000万元,上临床之后亏损甚至会达到上亿元。这些都需要创业公司去承担。我切切实实地感到,对于创新药研制来说,失败是一种常态,失败率甚至高达90%,但你绝不能因此而退却,当然也不能轻视它。

   攻新药实现双重价值

  为帮助中国的晚期肺癌患者,凯美纳2011年刚上市时,我们就将价格定为同类进口药的60%。在参加首次国家卫计委等部门主导的药品价格和医保谈判时,我们主动承诺将售价下调54%,今年我们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又降价3.86%。

  现在,凯美纳已进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医保病人的经济负担已大大降低。早在2013年,浙江省先行先试,把15个创新药通过谈判和招标机制列入省大病救治医保目录。通过这个政策,浙江省大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用上了这款靶向抗癌药。实践也证明,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双重价值是可以兼顾双赢的。只要不断开发出能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好产品,企业的发展是必然的。

  正是有了基础,这3年贝达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都高达30%以上。目前贝达药业研发管线中的30多个项目中,已经有3个项目进入三期临床。

  有人问我,当年回国时能想到有今天的成绩吗?客观说我没有这样的远见,贝达的发展已经超出预期。我们的确赶上了好时代。重新站在一个新的高点上,我认为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正当其时。我与团队还建设了“贝达梦工场”,为海归创新提供孵化平台,帮助更多科学家实现创业梦想。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民营经济发展和医药创新迎来了重要机遇。尽管遇到一些困难,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困难,也一定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我们将研发出更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标签:浙江骄傲 最美浙江人编辑:陶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