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好、乡村旅游好、崇文敬老好,桐乡

发布时间:2018-05-16 11:01:24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去年,发源于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基层治理创新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样本。

  从2013年开始,桐乡率先探索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去年,桐乡市委、市政府从县域科学治理的高度出发,立足于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桐乡,将自治、法治、德治深化为三治融合“桐乡经验”。

  如今,桐乡“三治融合”建设不断深化,建立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这“一约两会三团”以及“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新格局。

  201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三治故事汇”栏目,讲述桐乡“三治融合”故事,充分展现“三治融合”在桐乡的生动实践。

  开发区(高桥街道)越丰村:

  用“和”声吹响“六场战役”号角

  如果要用关键词来形容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越丰村,越丰村的答案是:除了“富”和“美”,还要“和”。

  越丰村的“和”,代表着一种和谐的向心力,一种融洽的氛围,“和”的背后,处处彰显着乡村治理水平。

  开发区(高桥街道)是桐乡“三治”建设的发源地,而越丰村则是开发区(高桥街道)“三治”的一个样本。正是因为“三治”,越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治理模范村。村里新建了上百幢小洋房,门前院后花草环绕,村口一个大气的三治文化主题公园格外醒目。在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三五成群围聚在一起,看电视、喝茶、玩象棋,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切的变化,从“三治融合”试点这一年开始了。

  在打好打赢“六场战役”的行动中,越丰村有一个特殊的团队——道德评判团。因为有了他们,越丰村变得“与众不同”。

  3月的一天,阳光和煦。“这些材料都是有用的,少一样,我就找你们!”说这话的正是越丰村新村点村民老朱。老朱口中的“你们”,是道德评判团成员沈菊芬、陈少华和徐员明。原来,老朱以前是一名包工头,多年来积累了一大堆舍不得丢弃的材料,便放置在离家不远的一处空地上,堆放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在“垃圾处置能力提升战”和“文明市创建(国卫复查迎检)决胜战”的落实上,环境整治提升是其中重要的一道工作。

  这一堆闲置的材料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妨碍了附近路面维修工作的开展。“环境整治也就是喊个口号,你们倒好,没完没了。”道德评判团成员在和老朱带有“情绪”的交谈中,结束了第一次的沟通。

  时隔三日,道德评判团再次敲开了老朱家的大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老朱脸色依然不悦,但态度缓和不少。“做思想工作急不得,得慢慢做,我们还得再上门一次。”看到老朱内心有了些许动摇后,道德评判团成员沈菊芬跟另两名成员沟通道。

  一周后,道德评判团又来了,这一次他们给“老朱”带来了“金点子”。“老朱,我帮你出个主意,我们给你去找一个可以储存这些材料的地方,找人帮你搬好,你看看这样行吗?”话语刚落,老朱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怎么好意思?”老朱一脸愧疚。“都是一个村的,都是为了共建美丽的新越丰村。”道德评判团成员说道。

  感情是最好的融合剂,理解是有效的通行证。如今,老朱的材料堆已顺利“挪”了地方,越丰村的环境美丽之花也在“三治融合”下精彩绽放。村干部陈晓晓见证了这几年越丰村的变化,除环境美化外,从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到村民议事会,“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家庭邻里更加幸福和美。

  河山镇八泉村:

  共谱美丽乡村

  近年来,各地乡村依托各自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增收渠道来振兴乡村的经济。在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一个房车露营地已经初具规模。

  其中,河山镇八泉村毛家浜风情小镇(原毛家浜旅游度假村)是桐乡市倾力打造的26个旅游重点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河山镇引进的第一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目前项目已经进入二期工程的建设当中。

  而慕云恺撒房车营地就在这景色优美的毛家浜风情小镇中,为了营造这番美景,在项目建设之初就颇费了一番思量。当游客居住在房车中,生活废水、垃圾自然也会产生,如果直接将生活废水排入鱼塘、河流,尽管这是最方便的方式,但日后的旅游建设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虑到实际情况,八泉村与房车营地项目负责人经过充分沟通和吸收合理建议,最后决定实施房车营地生活废水管道铺设并接入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如今,两年过去了,尽管房车从4辆增加到了12辆,客流量也日趋增多,但房车营地内依然保持了绿草如茵、河水清澈的生态环境。

  随处可见的垃圾桶、环保小贴士……一处处环保设施,时时提醒每一位游客一起携手共建八泉村毛家浜风情小镇的美丽环境。

  不仅如此,就连毛家浜风情小镇附近的村落居民,在百事服务团成员的宣传引导下,都自觉地将垃圾进行分类,将屋前屋后的杂物整理清除。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水质变好了。”家住八泉村的张纪良印象非常深刻,在他的记忆里,过去由于养鸭、养猪,村里搭建了不少鸭棚和猪棚,而养鸭、养猪带来的河道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甚至还带来了不少邻里间的纷争。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八泉村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充分运用“三治融合”,成立道德评判团凝聚共识,成立村民巡查团监督约束,引导养殖户适时转业转产。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全村的养殖户都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都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清澈的河水、美丽的绿化、整洁的庭院、宽敞的村道,现在的八泉村处处展现出乡村美景,发展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也持续提升。

  洲泉镇坝桥村:

  “三治”推动农村文化礼堂更有内涵了

  走进洲泉镇坝桥村,一座由70年代文革礼堂修缮而成的文化礼堂惹人注目。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洗礼,礼堂的独特外观正与它所承载的“三治”精髓散发出超越时代的气息,也成为“三治融合”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内涵的一个缩影。

  坝桥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沈杰对于自己的身份很自豪:“在坝桥村,乡风文明传承至今生生不息。现在教导孩子,我都会和他讲祖宗廉、孝、义的故事,讲述村规民约,希望村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坝桥文化礼堂约五十米的长廊里,展示着坝桥村史、村情、历代名人、党员创先争优、道德模范等,显示着坝桥村对于德治的重视。过去管理不到的地方,用村规民约取代了“江湖规矩”。国有国法,村有村规。依法依规治村成为坝桥村实现自治的一大法宝。

  “自2005年开始,村里颁发崇学奖,至2017年已经是第十三届表彰优秀学生了。”沈杰说,坝桥人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对于本村在册户口的高中、初中、小学升学考试名列全村第一位的,每年给予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子照片会被张贴在长廊中,让村民浏览长廊时,真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感受文化。

  崇学奖的成功,是坝桥村德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坝桥村将德治作为立村的根本保障,村里发动群众学文明、创文明,在重阳节到来之际组织村里最年长的50位老人欢聚文化礼堂,营造忆旧、尊老的浓厚氛围。在重要节假日期间邀请各类地方剧团在文化礼堂表演各种地方戏种,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德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激发参与全村各项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在礼堂内,通过具有“坝桥特色”70年代的老照片展示,为广大党员、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红色”教育的空间,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礼堂还将道德讲堂等融入日常活动,特别是每月一期的“湘溪青年大讲堂”为全镇青年干部提供了一个学习、锻炼的舞台。

  如今,在村民自治下,村里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越变越漂亮,村民们在自治、法治、德治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