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手工匠人陈宝钿 坚守编芦席手艺50余年

发布时间:2018-05-14 15:42:02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一说起芦苇,不少人都会在脑中浮现芦苇随风起伏,扬起阵阵芦花的迷人景色,也会有不少诗词爱好者吟诵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丽诗句。但在75岁的陈宝钿老人眼中,芦苇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图为陈宝钿在编制芦席。摄影蒋亚军

  在农村,芦席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晒棉被、晒干菜、晒竹笋等都离不开它。50多年前,古塘街道上傅家路社区20出头的陈宝钿作为家中的长子接下了父亲的这门手艺,编起了芦席,他靠着这门手艺养大了3个孩子,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早些年间,遍地都是芦苇,芦席的材料来源根本不愁,但如今芦苇却不好找了。5年前还曾在文化商务区收割芦苇的陈宝钿,如今则需要踩着三轮车前往余姚甚至更远的地方寻找芦苇丛。

  编芦席是个辛苦活,收割打捆、剥壳清洗、挑选编制每一个步骤都费时费力,往往要蹲坐或站着干上一整天,但这个看起来瘦弱的古稀老人有着惊人的毅力,他时常载着300多斤的芦苇,再踩上整整3个多小时的三轮车从余姚回到上傅家路社区的家中。

  “收割芦苇的最好时间是在霜降之后,这时的芦苇已经开过花,杆子老而坚,做出来的芦席最为牢固。”为此,每年11月份是陈宝钿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割芦苇的地方远,所以生性节俭的陈宝钿就带上饼干和水做干粮,早出晚归的收割芦苇,“芦苇也有优劣之分,如干湿、粗细、厚薄等。质量最好的芦苇是长在咸水里的海芦苇,杆子直还很硬,不过现在可不好找了。”

  陈宝钿看到不少“新手”在7、8月份就开始割芦苇,那时的芦苇是绿色的,晒干后颜色也会变黄,外行人看不出差别,但作为行家的陈宝钿却知道,这样的“嫩芦苇”晒黄后容易“出筋”,用不上几年就坏了。

  “我编的芦席能用上三四十年,编的绳也是尼龙加全棉两股,耐用得很。”陈宝钿告诉记者,自己做的芦席每一席都有14芦,头尾两芦紧,中间宽,这样绑起来的芦席牢固,不容易脱线,而且用的芦苇都会经过精挑细选,质量绝对没的说。也正是因为质量好,所以许多客户就认准了陈宝钿编的芦席。

  三四十年前,陈宝钿就专做芦席供给国营酒厂,因为用量大,一年能卖出1000多席。“一个芦席算一个工,收1.6元,你别看才一千多元钱,当时工人一个月工资也才二三十元。”陈宝钿回忆,当时天天忙着编芦席,只能从别人手中购买芦苇,“以前家门口还有河,我就买涌江边的芦苇,一年要用上一万多斤,每次都要用15吨的船装回来。”

  而后许多酒厂改制,陈宝钿的生意也就淡了。60岁时,陈宝钿突然想换个活,他干过保安、仓库保管员、做过花木生意,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老本行。如今这位年已75岁的老人仍继续编制着芦席。每天早上4点多,陈宝钿起床就开始编制,除去中午的吃饭时间,要一直忙到晚上7点才吃晚饭,一年能编上300席芦席。

  老伴和孩子心疼他,总是劝他放下手里的活计,但陈宝钿不愿意,他说自己不喜欢打麻将,也不喜欢去老年活动室聊天,唯一的爱好就是编芦席。“人啊闲不得,空下来反而容易生病。”这个质朴的老人笑着表示,干着活,自己心里才踏实。(慈溪文明办)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