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非遗文化在小学生手里“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7-10-20 15:24:40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一年半时间打磨出校本教材

  在余新镇中心小学,记者看到了一艘艘精致的丝网船,虽然只有30多厘米长,但船篷、桨桩、船梢等各个零部件一应俱全。“这些都是学生制作的丝网船。”余新镇中心小学教导丝网船课程的寿元章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精心保存着,尽管今年8月学校才出版了《渔里丝网船》校本课程,但早在1年多前,他已经开始教导学生制作丝网船,并把整个教导过程、工艺融入校本课程编制。

  这本校本课程所有实景图片都是课堂现拍的,包含渔里丝网船模型制作、常用工具介绍、维修与保养等内容,是学生们学习制作丝网船的生动写照。

  “渔里丝网船承载着余新的历史和文化,丝网船制作工艺更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有责任让学生探究渔里历史,有责任将丝网船制作技术传承下去。”余新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慧松告诉记者,教育人当“立足乡土,眼望世界”,而丝网船是立足乡土联结世界的上佳载体,学校立足乡土可挖掘的课程资源,借助优秀的科技老师队伍,自主开发学校特色精品课程,丰富学生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今年72岁的寿元章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余新人。余新,古名渔里,原为渔民歇闲聚散之地。那时的渔民在丝网船上讨生活,丝网船载着期待,载过收获,也曾载着梦想,载过幸福。寿老师儿时的记忆中有丝网船的身影,但随着渔里及丝网船成为历史,余新发展为高铁新城,如今对于丝网船的印象也逐渐模糊。

  丝网船制作工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丝网船制作技艺传承下去?2016年初,余新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走访了当地南湖画舫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明华,又找到当地的老渔民、渔里丝网船修船造船手工匠人,了解渔里丝网船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再到图书馆找资料,不断摸索尝试制作。寿元章老师用一个寒假时间制作了2艘不同造型的渔里丝网船,随后又与老师、学生一起共同改进、反复实践,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在《渔里丝网船》校本课程编写中,学生周晗煜、范俊杰、金陈超、卢家豪、陈迈杰也协助编写。这个由学校师生共同编制的校本课程一经开课深受学生欢迎,每个学期只能限定报名人数,先报先得。

  传承乡土文化中提升综合能力

  “丝网船制作每个零件的精确度都要求很高,像闸档的制作讲究对称,一丝一毫的差距就会无法密合。不要小看小小一艘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寿元章说。

  制作一艘丝网船,涉及到整条船的设计、制作和组装。特别是船的零部件,如船旁板、闸档、船舱板、船篷、船桨、橹的设计与制作及船的整体组装,对学生来讲都是复杂的任务,需要小心细致,疏忽不得。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和做事的耐性。

  同时,制作丝网船需要数学、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学科知识,需要了解船的原理,需要计算船舱板与船篷的面积及长度,需要利用各种材料整合船体,需要制作得具有审美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程中提升综合素养。

  王慧松说,最早由美国人提出的STEAM教育理念,就是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在丝网船课程中,学校以开放式的教学场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去实践,最

  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创造性地去设计、制作,也是立足乡土,把丝网船课程发展成联结世界的“STEAM”课程。

  制作丝网船过程中,学校以小组团队形式,先从了解丝网船的结构开始,掌握丝网船的制作,再设计合理的任务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具有个性的丝网船甚至其他船型,整个学习过程倡导创新、合作。

  像丝网船这样的特色校本课程,余新镇中心小学并不是首次开设。早在十年前,学校就把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余新泥猫,列入学校课程,并派何志法等有一定美术基础的老师去向余新泥猫传承人顾去宝学习,不断吸收消化,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了解、传承余新泥猫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最初的泥塑兴趣班到之后的有课时保证、面向全校推广,余新镇中心小学专门汇编了《余新泥猫》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开展背景研究、艺术考察及泥猫制作、展览、拍卖等活动,推动学校课程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形象。

  《余新泥猫》校本教材还曾获得“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据何志法老师介绍,如今不仅是余新小学,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也把泥猫制作列入自由选修课程之一,开课教学生制作泥猫,还曾与余新小学共同在月河历史街区开展义卖活动。在今年的全省美术老师培训班上,泥猫制作也登上了讲堂。

  在余新镇中心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地推广、传承中“活起来”。

  五六个学生一组,一起测量、计算、切割木板……精细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制作一艘余新特色的丝网船。每周五下午的余新镇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选修课上,丝网船制作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从了解丝网船历史,到融入个性化创意设计,一艘艘集个性与乡土文化于一体的丝网船在学生们的手中一步步成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孩子们手中“活起来”。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