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挖掘非遗项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5-08-21 09:53:42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对中国人来说,七夕节是个美丽的日子。农历七月七日晚,在嘉兴市民中颇具影响的2015“月河·月老杯”两岸三地爱情散文诗大赛颁奖晚会即将在月河浪漫进行。而与洋气浪漫的爱情诗大赛同时上演的,还有另一个透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半墩七夕庙会。

  舞起精致的彩龙,扭起农家传统秧歌,祭拜医神保佑安康——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半墩七夕庙会都会成为当地群众狂欢的“草根Party”。该庙会最初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神医孙正而设,2010年被正式列为嘉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虽然搬到了农村新社区,可这份‘闹猛’还是要去轧的。”一些已从农村搬进新社区的农民坦言,参加庙会,能让他们勾起以前美好的回忆,也祈求全家平安健康。

  半墩七夕庙会,只是南湖区众多民间文化遗珠中的一颗。2008年,南湖区开展全面非遗普查,彻底摸清了“家底”,共从民间征集到8000多条线索,并筛选出较有价值的260多条信息。数据显示,目前南湖区已有区级非遗目录25个,“凤桥竹刻”、“嘉兴黑陶烧制技艺”等13个项目列为市级非遗项目。其中“掼牛”、“三塔踏白船”、“南湖船拳”被列为省级目录,“掼牛”还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但也是最容易消逝的一种文化形态。如何实现对非遗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难题,也是一个南湖区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命题。“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实现活态传承。”南湖区文化馆馆长、区非遗中心主任陈哲峰认为。正是循着这样的传承理念,南湖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6月20日,南湖区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中国斗牛馆“杀气腾腾”,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掼牛”勇士,与重达千斤的战牛展开了激烈交锋,这已是南湖区第四次开展这样的全国性大型比赛。通过政府推动,近年来,南湖区的这项精彩赛事知名度越来越高,已升级到了省、市级活动。“中国式斗牛”在国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催生了一大批“掼牛”高手,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观众,成为南湖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利用端午节举办踏白船等比赛,只是政府保护非遗传承的众多“组合拳”之一。“星星之火”如何燎原?面对非遗人才年纪越来越大的现状,南湖区重点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除了每年为65周岁以上传承人提供4000元专项补助外,还以学校为阵地,在孩子中种下非遗保护、传承的种子。如东栅中心小学已将南湖船拳作为校本课材,并请来非遗传承人做“总教头”,让船拳以早操的形式出现在学校。在吉水小学,该校建起了一个300平方米的非遗文化客厅,并投资砌起了黑陶窑,传承人时良俊老先生已教出了林军、林莉老师等一批“徒子”、“徒孙”;余新泥猫传承人顾去宝则在余新镇中心小学开辟了泥猫制作课;而凤桥竹刻作为选修课程,也受到了凤桥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的欢迎。

  非遗传承需要“广种”,更需要“深植”,产业化是其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力量。一个看似普通的仕女竹笔筒价值近万元,一方约40厘米长、20厘米高的竹刻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但即便这样,有人要买市非遗传承人冯嘉生的竹刻作品,还是得提前预订。目前,作为竹刻传承人的冯嘉生已组建了自己的创作团队,实现了创作和销售的良性循环。龙凤花烛传承人程国华,也实现了“子承母业”,教会了儿子学做花烛这项嘉兴民间技艺。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