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先行纵横谈丨“好好说话”也是一种文化

发布时间:2021-09-15 09:31:01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王玉宝

  在污浊的空气中待久了,人体容易生病。舆论生态也像空气,看似无形,却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谈吐气度以及意见聚合。如果舆论生态不健康,那么不仅个体精神世界易受污染,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也会受到损害。

  今天的中国,民众普遍更加富裕,文化娱乐更加丰富,甚至形成各种“异次元”小众文化圈。人们走出家门看中国、看世界,看问题角度更多元,更倾向于大胆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虽增添了社会话语的丰富性,但有时也带来不同人群对同一议题的莫衷一是甚至截然对立。

  现实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有些人说话的方式有点变味了。比如,遇到一个问题,一些人首先不是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而是下意识主观地把交流主体分割成“我们”与“他们”两个对立阵营,进而把注意力和出发点放在界定言者的所谓身份和“阵营”上,凡是“我们”就力挺,凡是“他们”就反对,甚至为反对而反对,话越说越别扭,导致一些公共交流丧失理性和常识基础,简单化为固有偏见的“内循环”,退化为“想象共同体”的自我陶醉,甚至沦为毫无底线的“骂街”、攻讦。

  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共话题讨论中不时显现,比如关于“爱狗”、“女权”、教育、中医、历史等话题的讨论。一些人不能包容彼此立场,交流和思维方式陷入非此即彼、非白即黑;一些网民躲在屏幕后不负责任地发言,放任情绪化泛滥;一些持论者为博声名,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些自媒体热衷以极端个案,消解社会历史进程真实性,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这种现象,在“饭圈”文化中尤盛。近期,中宣部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开展“饭圈”文化整治,针对性极强。

  中国礼仪传承久远。这种说话方式不符合我们的文化气度,也不是一个蒸蒸日上社会的应有景象。舆论场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交流可以活泼,但彼此应该尊崇一些基本话语礼仪和范式,共同涵养和谐阳光的舆论生态。一方面,真诚交流、好好说话,有事说事、有理说理,尊重常识、秉持理性,留一份善良和包容,不尖酸、不刻薄、不带节奏,不搞无原则“站队”,不刻意制造群体对立,不撕裂社会主流价值。另一方面,抱着建设性、正面心态看待社会问题,不能模糊是非,更不能颠倒黑白。

  推动公共舆论参与者“好好说话”,法治、媒介和个体的作用都值得期待。我国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诸如对侮辱英烈、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言行,已有惩治的法律利器。但法律并非万能,法律本身的完善也是渐进的。在一些法律尚未明确的灰色地带,在一些道德问题上,主流媒体的主动出列,可以更好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维护舆论正常交流范式,维护和谐阳光的舆论生态,强化舆论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和免疫力。这是社会赋予媒体的特有功能,是社会调和矛盾的特有机制,社会系统中其他部分无法取代。同时,公民个体亦可贡献力量,在互联网场域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对那种撕裂性、非理性的说话方式要敢于说不。舆论生态也是公共产品,如果这个生态搞坏了,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侵害。

  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其中一个是精神力量高地,旨在展现人文精神标识鲜明、人民精神昂扬奋进的新气象,倡导美美与共、自信开放包容,让浙江社会正气充盈、温暖如春。着眼于这个目标,涵养和谐阳光的舆论生态,推动大家健康参与公共交流,应是一个重要方面。

标签: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