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要闻

开化92岁的“红色讲解员”林翠娥递交入党申请书

有信仰的人永远年轻

发布时间:2021-04-13 09:49:02 来源: 浙江新闻

  一个人在92岁高龄时,还能做些什么?

  在革命老区开化县何田乡一个叫福岭山的小村中,林翠娥老人用行动作出了回答。4月8日上午,在村里的中共浙皖特委旧址,这位38年义务讲解和守护红色旧址的老人,在入党申请书上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郑重地交到村党支部。

4月8日,林翠娥在入党申请书上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钱洁瑗摄

  这份入党申请书不长,120余字,由林翠娥口述、她女婿执笔,言辞质朴,却字字传递着老人的心声。在林翠娥的心里,入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她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一直不敢递交申请书。在建党百年之际,她终于鼓足了勇气。获悉老人强烈的入党愿望,开化县委高度重视,立即与上级组织部门对接相关事宜。

  福岭山地处崇山峻岭,距安徽不到15公里。1936年8月,隶属于中共皖浙赣省委的中共浙皖特委成立,办公场所就设在村里一栋老房子内,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浙江成立的第一个地市级党组织。这里也是后来林翠娥住了大半辈子的家,是她最亲切的“讲堂”。

  是什么力量,让这位老人一心向党,年逾九旬依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几十年初心不改,执著地讲解和传播红军故事?

  这份情感历经68年“发酵”

  福岭山46号,每天清晨,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老人,准时打开中共浙皖特委旧址大门,细细清扫一番,静候参观者到来。这是林翠娥多年养成的习惯,至今风雨无阻。

  老人拄着拐杖站在老屋里,一缕缕天光从天井泻下,整座老屋顿时亮堂起来。如同80多年前在此战斗过的年轻红军战士,给那个暗世带来了曙光。

  即使过去68年,林翠娥依然记得第一次踏进老屋的时候,婆婆给自己上的“第一课”。

  1953年,24岁的林翠娥走了半天山路,从马金镇嫁到福岭山江家。在这个小天井里,婆婆给新进门的儿媳上了见面“第一课”——不谈家长里短,却讲起红色故事,述说当年红军闹革命的往事。

  “婆婆说,红军在福岭山战斗过,特委就设在这栋老屋里,一楼办公,二楼休息、开会。”得知记者来访,林翠娥特意翻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红军当年编草鞋的“草鞋耙”、用过的竹筒,“二楼还有红军休息的床”。

  婆媳间的这次对话,是林翠娥至今记忆犹新的“红色启蒙课”,从此在她心里播下红色的种子。

  红军,原来是这样一支可爱的队伍;福岭山,原来是这样一处红色的地方。80多年前,方志敏领导的红军队伍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成为当时南方八省坚持斗争时间最久的红色根据地。当时村里29户人家107人中,有29人参加革命,其中10多人牺牲。如今,老屋斑驳的外墙上,“红军政宣”4个字仍依稀可见。

  “我在福岭山村生活了多年。家中出了3个红军,丈夫也是抗日老兵……”在口述的入党申请书里,林翠娥这样说起往事。

  江家曾有3个儿子从这里走出,走上革命道路:林翠娥丈夫的大哥江光余任贫农团团长,后牺牲;二哥江光标,十几岁时随红军攻打开化县城;三哥江光金,才8岁就任儿童团团长。

  原来,自家的亲人也是这样的人!一个个红色故事默默记在心间,对党和红军的情感,也由陌生到亲近,在与老屋的日夜相守中与日俱增。

  对林翠娥来说,人生的跃迁出现在1983年。

  当时,民政部门前来考察这栋老宅,准备恢复中共浙皖特委旧址。林翠娥和丈夫商量了一晚上,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这栋老屋“有来头”,他们要继续住在里面看护,给参观者讲述红军的故事。

  从那时起,林翠娥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了一名党史的“义务讲解员”,这一讲就是38年,从未间断。哪怕在田头忙碌时,只要听说有人来参观,林翠娥就会马上赶回家。

  信仰的种子在心里长成大树

  在入党申请书里,林翠娥说:“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通过对比,我深深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一直有个心愿,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信仰的种子,在林翠娥心里早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直到今天,林翠娥还会想起自己7岁时,在马金河滩亲眼目睹革命烈士余云凤就义的那一幕。“你们要杀就杀,将来还是我们共产党的天下。”这个年仅19岁的姑娘,在就义前高喊的口号,依旧回响在林翠娥耳边。多年以后,林翠娥在旧址墙上看到余云凤的照片,一眼就认了出来,连连说:“那么年轻的姑娘,真勇敢呀!”

  也许从那时起,对革命英雄的崇尚和对旧世界的厌憎,像一团火一样,在林翠娥心中渐渐地升腾起来。

  在讲解中,林翠娥经常动情地说:“那时候红军很艰苦,住在山上的红军洞中,铺点稻草就是床铺了。即使这么苦,他们还拿粮接济贫苦农民,帮助农民干活。”正因为红军保护群众,群众也拥护红军,村民经常轮流上山送饭,绝不暴露红军行踪,“在大家心里,红军就是老百姓的亲人”。

  一个“英雄潭”的故事,因为林翠娥的宣讲而广为人知。

  在敌人的一次“围剿”中,地下工作者江光献、江光华为保护村民,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是红军,被敌人枪杀于村口的水潭中。后来,这口水潭被改名为“英雄潭”,它见证了共产党、红军与人民的血肉相连、生死与共。

  林翠娥讲述的英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让人难忘。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林翠娥也在红军的故事中改变、成长,仿佛被植入红色基因,最终成为和他们一样有信仰的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林翠娥在讲解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用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更迭,从曾经的战乱和贫穷,到如今身逢盛世,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现在,林翠娥爱看电视,也看新闻。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些词语,她并不陌生,也知道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村里的变化,林翠娥更是看在眼里。这些年,通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福岭山红色旅游景区创建为3A级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依托良好的生态,这里的清水鱼养殖声名远播;光伏发电等新事物也出现在小山村,帮助农民稳定增收……红色旅游与绿色经济,激活了往日沉寂的山乡。

  福岭山地势险要,以前只有一条盘旋在山坳中的泥路,到县城要走一天时间,林翠娥经常挑着担子走过。不过前些年,这里修建了宽阔的水泥公路,交通便捷多了。

  “你看,这路修得多好啊!”看着公路向远山延伸,林翠娥发出感叹。

  这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责任

  听过林翠娥讲红色历史的人,至今不下10万人次。

  每天早上7时许,林翠娥佝偻着背、拄着登山杖,慢慢踱步到特委旧址——自从10年前丈夫去世,她搬离了老屋,和儿子一家共同生活。

  “吱呀”一声推门而入,老屋里很干净,林翠娥习惯性地从桌板下抽出抹布,对着桌凳擦拭一遍。

  与其说这是一个习惯,不如说是一种责任,因为这已成为林翠娥心中神圣的事业。

  在送走一批衢州来的参观者后,林翠娥坐在板凳上歇了一会儿。她告诉记者,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度参观者少了,不过现在又多起来了。“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七一前后来的人肯定会更多。”她满怀憧憬地说,“我的身体能坚持一天,就要讲一天红军的故事。”

  尽管年岁高了,但林翠娥讲解时的那份投入和认真劲头,让人为之动容。今年3月中旬,专程来学习的衢州市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宣讲员们,见老人始终站着讲解,不少人感动得泪目:“您坐下慢慢讲,我们把故事记下来,讲给更多人听。”

  老人却说:“没事,我就站着讲。我年纪大了,就怕这些红军的故事,你们以后听不到了。”

  2016年8月,为纪念中共浙皖特委建立80周年,开化县在村里建起特委纪念馆新馆,配备了专业讲解员。但人们在参观新馆后,依然会来到旧址瞻仰。

  为此,林翠娥还坚守在特委旧址,继续着她的讲解事业。她说,自己不会讲大道理,能做的也有限,但一定要向每个来参观的人,讲好福岭山的红色故事。为更好地和参观者交流,她在70多岁时还边看电视边自学普通话,还请当小学教师的女婿作辅导。

  新馆落成后,讲解员郑度娜常向林翠娥请教,在老人的帮助下重新整理了红军故事,密密麻麻记了一个半笔记本。老人满是期待地说:“要把福岭山的红色故事讲得更好,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林翠娥已是四代同堂,儿孙辈里有多名党员,孙辈就有5人考上重点大学、2人出国留学,林翠娥希望他们学业有成报效国家。她告诫孙辈,要清清白白做人做事,“懂得感恩,不能忘本”。

  “我从小喜欢听外婆讲故事,虽然故事并不多,但她对党和国家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影响了我们后辈的选择。”从新加坡学成归国的外孙江进说。

  这,正是一个九旬老人多年来的希望。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入党的想法更为强烈,恳求党组织考验我!”在入党申请书的最后,林翠娥向党组织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文字虽短,却是一位老人一生爱党颂党的浓缩。

  有信仰的人,永远年轻!

标签:编辑:陶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