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嘉兴 >

桐乡:屠甸种粮大户糜学江的“计较”人生

发布时间:2020-09-18 17:13:28 来源: 嘉兴文明网 桐乡市文明办

  糜学江是桐乡市屠甸镇一位有名的种粮大户,600多亩田地均由他打理。每到秋收时分,从村里纵横的路边开过,都能看到连片的稻田,那些金灿灿的风景就是出自糜学江之手。按理说,这样的一位种粮大户,生活早已不愁吃穿,但在糜学江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浪费”的字眼。在糜学江心中,自己就是《悯农》古诗中所描绘的“弯腰劳作、汗如雨下的农民”,他既是不愁吃穿的种粮大户,也是一个爱“计较”的人。

图片1

  不“体面”的泛白皮带

  在糜学江女儿眼里,父亲一直在用一条颜色泛白的皮带。这根泛白的皮带,是糜学江8年前花20元买的假皮皮带,用得时间太久,早已磨没了本来的颜色,旧皮带身上的褶子和他脸上的褶子一样深刻,都是饱经风霜的模样。

  仿佛像对待老战友般,糜学江一直不舍得与这根不“体面”的皮带分开,后来女儿给他买了一根真皮皮带,糜学江也不舍得将旧皮带扔掉。尽管女儿经常念叨着,让父亲早点把这根不值钱的老皮带换掉,并反复对老糜强调,新皮带并不贵,糜学江却“敷衍了事”,常常“打马虎眼”, “蒙混过关”地说:“这不挺好的嘛,坏了再换。”

  种粮大户的“执着”

  今年,糜学江受邀给屠甸镇的年轻干部授课,讲述插秧之道。虽然已经用机器耕作多年,但糜学江插秧的手艺并没有退休,他头戴草帽,撸起袖子,高挽裤脚,光脚趟入田里,讲起课来精神抖擞:“插秧不能插得太深,苗会长不出来;也不能太浅,苗会浮上来无法成活”。 “蹲好马步,目测间距,左手分秧,右手插禾!”他边亲身示范边讲解。从事耕种已有十八年的糜学江,对待田里的种种都格外深情,因为他知道,每一粒大米从田间地头再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十分不易。

图片2

  每到秋收时节,收割机割过的稻田里偶尔会有零星的稻头散落,糜学江会亲自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稻头收集起来,有时候太忙,他会专门雇人去捡。总有人问他,一斤米的价格本来就低,加上额外雇人捡稻头的人工费,成本又增加了,这样是否值得?糜学江却笑了说道:“一亩田的稻头可能不会很多,但我600多亩的稻头加起来也就不少了。辛苦种出来的粮食,不能就这样浪费!”

  每一餐饭都要“讲究”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欢聚一堂。人们都说,一家人能聚在一起、人都到齐的次数不多,不仅要好好吃上一顿,更要吃得体体面面,但在糜学江家的饭桌上,八口人的一顿饭也只是四菜一汤。不仅菜的数量少,菜的分量更是由糜学江亲自把控,“米下几碗、虾买几两、肉是几斤”,都是在他心中好好计算过的。

  在外人看来,糜学江对家里人“太不客气”,但他家里人早已习惯,也成了家里不成文的“规矩”——菜不在多,够吃就好,不能浪费。糜学江告诉记者,他种了十几年的田,知道种田的不容易。每次糜学江给孩子们盛饭时,一定会问问孩子们,“这个量能不能吃完,要吃光、不留饭粒”。没事的时候,糜学江就会带着孩子们去田埂上散步,告诉他们需要多少的功夫才能将大米种出来。如今,糜学江的孩子们早已在每一餐饭的“讲究”中逐渐懂得,逐渐将他的“讲究”传承下来。

标签:屠 甸 种粮编辑: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