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要闻

思政课怎么上?浙大这样打造有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19-12-25 10:26:05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柯溢能

  开学典礼上,浙大师生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卢绍庆摄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浙江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高水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打造有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什么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灵魂”?记者连日来在浙大采访,深刻感受到铸魂育人这一崇高事业蕴涵的蓬勃动能、甘甜味道和感人温度。

  数说唐诗宋词成爆款

  制度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

  当唐诗、宋词遇上数据可视化,它们之间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我有柔情似水,亦有豪情万丈”——大数据勾勒出别具诗情的唐代女诗人群像;“草木皆有情,词即人生”——数以万计的宋词背后是曼妙缱绻的大千世界。

  CAD&CG教工党支部书记陈为教授上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建促科研”的主题教育党课。

  尤为让人惊艳之处在于,这一在中华人文长河里上下求索而得到的数字化产品,诞生在浙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出自一群理工科学生之手。

  “数说唐诗宋词”在新华网首发后成为“爆款”,被数十家媒体转发,并获评2019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三等奖。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大放异彩,把深厚的文化自信通过网络传播注入千万用户心中——这样一个优秀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数说唐诗宋词’是以党支部为基点建设的一个项目。它凝聚了团队的人心和力量,大家发现,我们可以用专业知识为坚定‘四个自信’做一些踏实的工作,增添一些鲜活的注脚。”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时又是该“国重”实验室教工党支部书记陈为说。

  陈为是一名典型的“双带头人”支部书记。这个支部“阵容”强大:23名党员中有11名教授(研究员),且不乏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各类青年拔尖人才。陈为带领支部教工夯实党建与业务“双融通”,努力“将红旗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插在科技的最前沿”。该支部入选100个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培育像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工党支部这样的支部和陈为这样的“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已经成为浙大教师党建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浙大积极探索在新型学术组织、重大项目平台、新型学生管理园区等成立党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浙江大学党委入选第一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浙大党委书记任少波说,高水平思政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浙大坚持德育制度化、平台一体化、资源校本化、思政生活化,在铸魂育人中构建“德育共同体”。

  “新生之友”——这是浙大又一项坚持多年、行之有效的育人制度。从校党委书记、校长、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职工,浙大教师全面参与进来,一位教师对接一个新生寝室,多途径关心学生成长发展。

  多次参加“新生之友”的院士说,这项工作把教学相长、人生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们进步明显。自2011年启动以来,累计参与“新生之友”机制的教师超1.2万人次,其中院士近10人。

  以教师带学生,以骨干带群众。浙大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聚焦育人主业,健全完善“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建成浙大延安培训学院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选送6000余人次教职工赴中央党校、井冈山、延安等基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在学生群体中,则注重发挥学生骨干对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等平台纷纷涌现出来,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干部。

  校园内外开门办思政

  课程有观点、有温度、有风景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组织学生到东海舰队某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课堂内外到校园内外,“开门办思政”让大写的思政课变得丰富精彩。

  浙大校长吴朝晖表示,学校构建了“通专跨”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塑造协同育人网络生态,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浙大思政课的讲台上,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优秀的学长、辅导员,校外专家学者,地方党政干部,社会贤达……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学长进课堂、院长进课堂、厅局长进课堂,让思政课堂变得丰富而具体,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实践的广度和热度。

  尚小强是浙大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他曾以“优秀学长进课堂”的方式,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的留学经历。“祖国是科学研究坚实的臂膀,知识无国界,但是科研工作有国界。”尚小强说。一学期的思政课后,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调查问卷上“印象最深刻”一栏中写下了优秀学长们的分享。有大一同学说:“高年级学长的经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为刚刚开启的大学生活打开了多种可能的天窗,注入了进取的活力。”

  在坚决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攻坚战的同时,浙大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让思政课教师不再“单兵作战”、思政课不再是“孤岛”。

  浙大海洋学院地处舟山群岛新区,面朝大海,专门开设了“甲板上的思政课”。该院所有本科生在读期间都会乘坐“紫金港号”教学实习船,到摘箬山科技岛开展近海实习。蔚蓝海面上,青年学子切身感受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院还与东海舰队某部、海军远海测量船王淦昌船等签署了共建协议,带领学生走上舰艇,把海洋强国教育的思政课堂开到甲板上。

  创新创业教育是浙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气质。在浙大,德育和创业同样是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的历程同时是一个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浙大党委副书记邬小撑说,学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深度对接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要。

  浙大农学院“青年学者社会责任行动”专项团队在田间地头。

  浙大农创客团队“一亩彩禾”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红色青年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团队创始人邹滔是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3级直博生,他出身农村,钻研农学,选定大农业领域作为自己连续创业的方向。他带领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脚踩泥土,用彩色水稻在大地上作画,把一个个偏僻山村打造成“网红”景点。

  2015年至今,项目已经推广到贵州台江县、重庆石柱县、陕西汉中市等贫困县市在内的30多个县市,其中贫困县已实现增收超1000万元,脱贫超350户。“乡村振兴离不开爱农业、懂农业、从事农业的人。”邹滔说,“我会更笃定地在农业领域创业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现场教学感召家国情

  彰显“红船味”“浙江味”“求是味”

  浙江大学原创话剧《速写林俊德》12月23日晚在紫金港剧场首演。卢绍庆摄

  浙大——跨越3个世纪、两个甲子的百年大学,人文底蕴深厚;浙江——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历史资源、政治资源、人文资源,成为浙大做好思政工作的特色优势。

  当前,浙大的思政教育日益彰显“红船味”“浙江味”“求是味”。

  红船和当代青年学子的距离,实则比想象中更近。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先生的后人王明华是浙大信电学院老教授。教书育人40多年,王明华总是和年轻一代讲党的历史和传统,谈理想和使命。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将来不论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深造,都要记着党,记着国家,常回‘家’看看!”

  王明华教授为师生讲述红船精神。

  退休后的王明华继续让“红色基因”发光发热,“跟着王明华学党史”如今成为浙大思政教育工作一个品牌项目。“年过七旬仍可以为党工作,我感到很骄傲。”王明华说。他常带着学生去南湖革命纪念馆,告诉大家:“信仰是红船精神中最根本的东西。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扎实的业务知识,对于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生、应该拥有怎样的意志与品质,也必须深入思考,得到答案。”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确定浙江大学作为他的工作联系点,先后18次来到校园调研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为师生作报告。浙大编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重要指示精神资料汇编》,引导师生深刻把握总书记对浙大的期待与要求,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张蓝图绘到底。编写《党的创新理论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教材》,打造具有浙大特色的高水平干部培训和思政教育品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校建设浙江大学党建馆,筹办“红船精神”主题展、浙大党建工作主题展,主动寻求理论学习新形式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

  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广现场教学模式,确定了46个反映浙江“三个地”特色的现场教学基地。至2019年底共开展现场教学活动70余次,覆盖师生6500余人。

  120多年来,从浙大走出了许许多多灿若星斗的人物。

  “马兰”,这个核试验基地的名字,在求是园里有着特殊的意义。浙大马兰工作室从“中国核司令”程开甲校友、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校友等马兰人的事迹出发,以“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马兰精神为指引,在当代大学生心中厚植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

  精神的感召力是实实在在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让浙大学生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浙大机械工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是许多大型跨国企业争抢的人才,而该院飞机数字化装配团队的许多毕业生都选择了服务国家重点单位。“我们把研究生派到航空工业大型国企生产一线,当同学们看到飞机生产自动化装备的铭牌上写着‘浙大制造’几个字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团队教师董辉跃研究员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学生送去为国筑器,真正培养一批国家靠得住、用得上的人。”

  【浙江新闻+】

  “数”说浙大思政教育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来自浙大学子的思考和感悟

  浙大青年学生在以于子三烈士命名的“子三园”举行党日活动。

  浙大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郭崇韬:

  2019年夏天,我参加了生命科学学院“重走共和国七十载奋进路”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来到贵州遵义、湄潭等地,重温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感悟遵义会议精神,回顾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办学历史……实地寻访让我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感悟革命精神,勇担报国使命,这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求是学子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7级硕士纵榜正:

  面对着脸上写满坚毅的于子三烈士塑像,我久久无法平静: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挺身而出;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忘却生死;自那时起,又有多少浙大青年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向前去,成为时代的脊梁……他们是“五四精神最好的传承者”,诠释了竺可桢老校长教诲的“不计利害,只问是非”,和“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我们也应当以于子三精神为指引,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于子三精神在我们新时代青年学子身上焕发新的光芒,呈现新的活力。

  浙大机械工程学院2019级直博生韩颖:

  《速写林俊德》师生原创话剧表演深入生活,于细节处戳人泪点,带给我们的是“家”的感动,“国”的强大,更是一种牺牲的信念,一股向上的力量。话剧有立志报国的热血、投身科研的专注、大漠风烟的无畏、小家大家的取舍和最后一刻的坚守,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纵死终令汗竹香!同为机械学院的我,除了精神上的震撼,还有学业上的共鸣。仅是大三的林俊德和张文斌便创新性地攻破了液压马达的难题,当时的我却还在为简单的减速器制图而抱怨不已。“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以浙大校训和林俊德院士代表的马兰精神为指引,追随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物前民、树我邦国!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