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爱心医疗队去"巡山" 见证一场延续17年的"约会"

发布时间:2019-12-20 11:25:00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晨 通讯员 洪洁 郭慧慧

  深冬,天未亮,夜尚寒。

  “快上车!我们尽量早点出发!”晨曦中,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5位医生、护士麻利地将一箱箱药品搬上车。医共体巡回医疗队队长王宇光一看到我们,来不及寒暄,便急切地催促道。

  与此同时,在临海白水洋镇后寥村,也依稀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20多位头发花白的村民,裹紧了厚厚的棉袄,打着手电,互相照应,小心翼翼地结伴穿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和周边各村的百余位老人齐赴一场共同的“约会”:地点是交通相对便利的丁公园村,对象则是临海市爱心巡回医疗服务队。

  这场在大山深处、海岛之上,已经延续了17年的“约会”,从来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景,但留下的一个个故事、结下的一份份情谊,平淡、质朴,而动人心弦。用老人们的话来形容,这些服务队成员就是可敬、可亲、可信赖的亲人。

  17年奔波48万公里

  老爷车退役了

  与王宇光一同颠簸前行中,我们注意到乘坐的是一辆功能齐全的新型医疗服务车。车身被分隔成一个个独立小间,LED屏、操作台、器械设备一应俱全,宛若一个移动的小型门诊部。“这辆车配备了听力计、数字化X光机、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等多种便携式检测设备。”车子开动了,王宇光向我们介绍,“车上可以拍胸片、做B超,一整套‘流水线’作业下来,检验结果立等可取。”

  “这辆车今年9月刚上岗,以前的那辆老爷车破得不行,被逼‘退役’了。”驾驶员章可志口中的老爷车,是巡回医疗队2003年成立之初配备的一辆专用救护车,17年山路跑下来,早已破旧不堪,“一动起来,就‘咣当咣当’作响。可是大家对它感情特别深,时不时就会聊起这个‘老朋友’。”

  对“老朋友”感触最深的,无疑是巡回医疗队的首任驾驶员钱光敏。2003年夏天,为了解决山区海岛、边远地区就医难问题,临海市卫生局决定成立一支巡回医疗队,每天送医上门,免费为特困户提供医疗援助。那一年,35岁的钱光敏刚从部队转业,加上两名医生、一名护士,组成一支4人小队,背着听诊器、血压机、体温计、药品等,开始了“上山下海”的行医之旅。

  “那时候,村道都是石子路。像丁公园村,从山脚到山上,就要开50分钟。”钱光敏回忆说,有一次,去往丁公园村的山路结了薄冰,医疗车的轮胎被挤压破了两个。“因为想多带点药上山送村民,车里有限的空间都放药箱了,没有放备胎。后来我们只能把轮胎背下山去修好,再装回来。还有一次上山,车轴都开断了,现在回忆起来觉得真危险。”

  山路崎岖,每一次送医下乡入村,都不容易,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坚持,竟是连续17年的超长征程。“老爷车”破旧的仪表盘,依稀看得清里程数——481305公里。

  17年来,巡回医疗队“跑”遍了临海近千个行政村,累计行驶里程约50万公里、送诊30余万人次、送药价值300余万元。17年来,随车的医护服务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车子还是那辆车子。

  “远远一看到它,大家就知道是巡回医疗队来了。尽管它慢慢变得‘难看’,但在那些老人心中,在我们心中,它还是那么可爱。”王宇光专注地看着前方山路,仿佛那辆老爷车正在前面领路似的……

  翻山越岭两个小时

  老朋友相见了

  “到了!到了!”一看到丁公园村,车子里有些骚动。大家都不是第一次来,但这次有些特别,因为终于可以实现为山里老人来一次全面体检的愿望了。

  那边是两个小时山路,这边是一个小时车程,老朋友们又相见了。车刚停稳,排队等候的村民们,就一股脑地簇拥上来,热切地找医生打招呼。

  “今天是体检,人太多,请大家一定要排队按顺序来。”主管护师杨燕见状,急忙提高嗓门维持起秩序。

  另一边,眼科、骨科、皮肤科、妇产科……11个科室的医生,迅速在村里的临时诊台上各就各位,诊台是村民们用高低不平的小方桌排成一长溜,再铺上绿色桌布精心打造的。医生们刚一落脚,诊台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各个诊位前围满了前来问诊的群众,络绎不绝。

  “脂肪肝、左肾囊肿1厘米。”拿到体检报告单,74岁的村民王秀才有些惊慌失措,抓住主任医师胡余敏连连追问:“医生,囊肿要开刀吗?”“不要紧的,一年做一次健康体检观察着就行。”“我每天都下地干活,怎么会有脂肪肝?”医生在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后宽慰道:“猪油先放放,改吃素油。劳动是做事,锻炼是强身,是不一样的。”

  王秀才反复确认后,悬着的心放下了,他举着医生的诊断建议书递给我们看:“我74岁了,还是第一次拍片、第一次体检呢!不用赶半天路到市区看医生,真是太好了。”

  王秀才的孩子都在外地务工,和老伴相依为命。打听清楚后,他小声和老伴琢磨着:“以后吃饱晚饭,不能倒头就睡了,得绕着村道多走几步……”

  “我们去看看?”听说村中有位梁阿婆腿脚受伤,走不了路,王宇光立即和队员们拎起药箱,进村查看。走了不到10分钟,我们来到梁阿婆家。正坐在家门口椅子上晒太阳的梁阿婆,一看见医生,就挣扎着要站起来:“真是难为情!怎么好意思让你们上门来看呢。”

  “阿婆,您安心坐着就好。您是哪条腿摔伤了?有拍片子吗?”骨科医生朱辉低下身子,边耐心询问,边用手顺着腿骨,小心翼翼地按压检查。 “上压140下压66,没什么大问题。”普外科医生王波则卷起老人的衣袖,测量起血压。看着各项指标都还正常,医生们嘱咐了几句,就告别出来。

  抢塞红薯请吃午饭

  老乡情更浓了

  回到村口短短一段路,我们耗费的时间反而更多了。临近中午,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饭香飘散。正在烧饭的村民,见到这一行白大褂过来,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有的拿着刚烧熟的芋头、红薯,往我们口袋里塞;有的拉着我们的手,邀请到家里喝杯茶、吃午饭;有的拎着刚摘的蔬菜,和我们同行边走边问诊……

  当我们回到村口,时针已划过11时,经过一个上午忙碌,前来体检问诊的人群已渐渐散去。后寥村20多位老人结伴走在回村的路上。这时,章可志一脚油门把车子开到他们跟前:“阿公阿婆,我送你们!下山走了两小时,上山得走到什么时候!”1趟10多分钟,3个来回,章可志用了近1个小时,将后寥村的老人们悉数安全送回村子。

  趁着这一空隙,我们和医护人员聊起了和村民们的难忘往事。“现在百姓这么热情,你可能想不到,医疗队第一次出诊还吃过‘闭门羹’。”王宇光笑着与我们分享着医疗队前辈们的故事。2003年9月15日,巡回医疗队第一次出征,目的地是小芝镇中岙村。当时村子里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看见他们村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我们不要免费服务,送医送药也不要!”

  王宇光说:“一开始老人们打心底里不相信会有免费送医上门这种好事。弄明白真相后,几乎全村人都来了,热闹得就像办喜事一般,听说队员们一直忙到下午1时多才吃上午饭。”

  括苍镇阵车村,曾是一个汽车开不到的小山村。2006年的一天,医疗队到阵车村巡诊,将车停在村口附近后,正准备步行,谁知车门一打开,村民们都抢着把药箱和医疗器械搬运进村。也就是这次普通巡诊中,医疗队还救了一位老人的命。

  那是85岁的陈阿婆。队员入户探访推开老人家门时,她正卧病在床。由于交通不便,家人又都外出,老人已经发高烧4天了。“我在等死啊!”见到医疗队员,老人哽咽着吐出这几个字。时任队长应丽萍给她测量体温后吓了一跳:39℃。老人呼吸已经困难,口唇发紫,病情十分危急。

  “如果不是我们刚好碰上,陈阿婆可能真的就死了。”事后,应丽萍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其实,陈阿婆的病是很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城市里,这是最普通的病,而在偏僻山村,因为缺医少药,普通的病有可能演变成重病,甚至只能在家等死。”

  打针、喂药、退热、消炎、平喘,老人病情很快缓解。临别时,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救命医生啊,救命医生,你们是共产党派来的活菩萨啊!”

  这种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医生陈海龙记得,他们曾乘船近两个小时,赶到头门港达岛。当时,岛上没有自来水,队员每天限量一盆水,既洗漱又做饭;白天渔民外出打渔,晚上先给渔民们做B超,断了电就点蜡烛开药开处方。护士朱红记得,她曾挺着大肚子在山上跟村民们一起推车,村民们拽着她的手就是不让碰:“肚子这么大了还不请假,是要把孩子生在山上吗?”

  设备更新人员扩充

  “老三样”升级了

  回到临海市区,在市卫生健康局,我们见到了满满一屋子的锦旗。有些是患者自己或家属送来的,有些是村干部代表全村人送过来的,其中最让大家感动的,则是挂在最显眼处的一幅,上面写着“爱心天使巡回医疗队无私奉献、济贫帮困”。“送的人是一位阿婆。她手头没什么钱,就提着一整篮鸡蛋,到文印店换来了这一面锦旗。”钱光敏说。

  “很多人说,我们就像以前的‘赤脚医生’,整天往农村、海岛跑。”陈海龙对我们说,在学校读书时,觉得赤脚医生与自己很遥远,“但自己真做起来后,感觉‘赤脚医生’的责任同样很重,而且也很神圣。”

  对这支坚持了17年的医疗队,卫生健康局局长丁畅宝有着新的打算:“临海地域大、人口多,偏远山区、海岛老百姓就医意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我们以医共体为单位,以医防融合为重点,重新整合组建规模更大的巡回医疗队下基层,将市区的医疗力量更频繁地流动至偏远地区。”

  于是,从听诊器、血压器、温度计“老三样”,升级成为一辆配备多种便携式检测设备的流动体检车,从送医下乡到如今的“点单式”医疗服务,最早的4人医疗小队,如今也已发展壮大成为拥有20多个小分队、300多名成员的巡回医疗队,确保平均每天都有1支以上的医疗队常态化进村入户送医送诊。

  今年8月,“利奇马”超强台风侵袭临海,这支升级版的医疗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群众最密集的老城区支起了24小时医疗支援点,6天4夜连续为救援人员处理伤口、为受灾群众看病就诊、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灾后防疫知识。同时,为了防止灾后大疫发生,队员们深入受灾乡镇,在三江村和石鼓村设医疗救助点5天,支援灾后防疫,提供医疗救助。

  巡回医疗队的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手记】

  爱心暖暖幸福满满

  金晨

  背着药箱,拎着听诊器满村跑的“赤脚医生”,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上世纪的符号。

  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乡村医生”“家庭医生”逐渐覆盖城乡。听说临海仍有这样一支巡回医疗队时,我不禁心生疑问:“还有这个需要吗?”

  跟了医疗队员一天,我才知道,这些隐藏在大山、海岛深处的村庄,乡村医生并无法完全满足村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群爱心医生用最传统的方式,用与时俱进的装备,做着救死扶伤的事。

  他们不但被需要,而且很重要。在丁公园村,我看见了村民求医问药的艰难,感受到他们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专家名医上门服务时,他们面露喜色眼中闪烁着光。同样,在村民送来的那一锅锅番薯芋头的腾腾热气中,我也感受到了医患间最质朴的温暖。

  17年,临海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路并未止步,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改革仍在继续,一个个铿锵有力的举措正覆盖城乡。

  17年,最初的梦也依旧在坚持,这群“新赤脚医生”,用最简单的方式,带给乡村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