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宁波 > 余姚

余姚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文明主阵地 村民精神新家园

发布时间:2019-05-15 17:53:00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余姚市文明办供稿

  汤家闸村旗袍队参加演出

  兰墅桥村老年乐队的孙天佑在该村文化礼堂排练节目

  北郊村举办重阳敬老礼仪活动

  农村文化礼堂是“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基石,更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自2013年以来,余姚根据浙江省、宁波市的统一部署,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坚持科学规划,立足常态长效,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切实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截至目前,余姚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62家,覆盖率达61.1%。2015年,余姚获得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

  近日召开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公布了2018年验收合格的293家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余姚有4家上榜,分别是陆埠镇袁马村文化礼堂、兰江街道兰墅桥村文化礼堂、低塘街道汤家闸村文化礼堂、阳明街道北郊村文化礼堂。至此,余姚星级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再次扩容,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总数达到7家。

  据了解,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是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的最高荣誉,要名列其中,门槛不低。此次上榜的4家农村文化礼堂,在坚持规范建设的同时,立足于自身特色,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构建农村文化矩阵,切实打造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让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袁马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

  2013年,随着全省掀起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高潮,陆埠镇袁马村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结合村庄实际,在充分利用村落文化宫的基础上,建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礼堂,包括家园馆、农家书屋、室内欢乐大舞台、婚嫁寿宴厅、篮球场等。

  为进一步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村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确保文化礼堂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2015年12月,袁马村成立余姚首个文化礼堂理事会,作为该村文化礼堂的决策和管理机构。“文化礼堂给周边群众带来精神教育、文化享受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管理薄弱、活动开展困难等问题。成立文化礼堂理事会有利于真正实现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袁马村负责宣传工作的党支部委员马再军说。

  据介绍,袁马村文化礼堂理事会共有理事19名,其中理事长由袁马籍企业家翁国畅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由村委会委员袁海涨担任,理事会秘书长和文化礼堂管理员由村宣传文化员翁海燕兼任。理事会按照章程办事,明确了宗旨和业务范围、组成及权责、运作方式、理事长会议制度等,同时设立监事会。为规范资金管理,理事会还专门制定了财务收支管理细则,设立文化礼堂独立账户,将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划入该账户,实现专款专用,统一管理。

  目前,理事会下设乡村歌手队、舞蹈队、戏曲队、乒乓球队等文体团队,团队负责人均为文化礼堂理事会理事,基本形成了“文化工作由村党总支、村委会主管抓,文化礼堂理事会分工抓,秘书长具体抓,文体团队共同抓”的工作机制,改变了原来由村两委直接管理文化礼堂的局面,探索出“民间主导文化创新”的新模式。

  “理事会成立后,文化礼堂的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了。”马再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文化礼堂理事会充分利用该村的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人文历史资源,组织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袁马村”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演出,“春色满园”新春戏曲专场演出,袁马好声音比赛,“绿色骑行,山水袁马”环陆埠水库自行车骑游大会等精彩活动。同时,文化礼堂理事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文化团队前往各地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把袁马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据悉,袁马村文化礼堂理事会已创建成为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兰墅桥村文化礼堂:改变村民生活方式

  兰江街道兰墅桥村区域面积2.37平方公里,现有村民3193人,外来人口6000余人。近年来,为进一步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该村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宁波市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因地制宜地建设了集“一馆、一台、二堂、五室”于一体的文化礼堂。2017年,兰墅桥村文化礼堂被评为首批宁波市四星级文化礼堂。

  投资60万元的欢乐大舞台于2013年6月投入使用,占地约200平方米,并建有屋顶,配有灯光、舞台幕布等设备。为了更好地举办文娱活动,欢乐大舞台于2016年6月进行施工维护、设备更新。依托欢乐大舞台,兰墅桥村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六届“兰墅好声音”专场秀活动。同时,按照“月月有主题”的要求,村里每月都会开展一次文化主题活动,以村民自编自演、文艺团队交流演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等形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欢乐大舞台和灯光篮球场的边上是村落文化宫,设有棋牌室、影音室、乒乓球室等,深受村民的喜爱。“这里实行全年开放式服务,节假日会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老年人都喜欢到这来聚聚,可热闹了。”兰墅桥村党支部书记张百凡介绍说。

  文化礼堂由兰墅公寓二期物业配套办公楼改造:一楼是婚嫁寿宴厅,为村民提供酒席场地,多的时候一年要举办上百场酒席;二楼是家园馆和综合活动室,家园馆面积150平方米,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兰墅桥村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三楼开辟了一间舞蹈室,供村舞蹈队排练舞蹈。

  文化基础设施的健全促进了文化队伍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村庄的文化面貌。据了解,兰墅桥村目前有锣鼓队、民族舞队、戏曲队、门球队等10支文体团队,经常参加街道、余姚的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年69岁的孙天佑是村老年乐队的一员,擅长琵琶、葫芦丝、扬琴等乐器。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和队员到文化礼堂二楼的综合活动室排练节目。“我们老年乐队有9名队员,都已经退休,大家因为喜欢乐器走到了一起。平日里,大家玩玩乐器,有说有笑,精神面貌好了不少。”孙天佑笑着说,“我们还会组织一些活动,和外村甚至外市的音乐爱好者同台表演、切磋技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汤家闸村文化礼堂:骨干引领活动多

  文化礼堂的建设离不开文化队伍的培育。文艺骨干将文化“种”下去,才能带动基层文化传播。近年来,低塘街道汤家闸村在不断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硬件设施的同时,积极培育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志愿者队伍,挖掘乡村文化能人,让他们真正成为基层文化的耕耘者,为文化礼堂特别是欢乐大舞台的常态长效运作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汤家闸村的文化员金凤不仅是文化礼堂活动的策划者,也是低塘街道颇有名气的文艺骨干。“我是2013年到汤家闸村担任文化员的,那时候,村里可以说是零基础,只有一支铜管乐队,有活动的时候得请外村的团队过来支援。”金凤说,为了把村里的文化团队组建起来,她到村文化广场教村民跳佳木斯广场舞,和村民拉近距离,顺便物色好苗子。“我这人比较豁得出去,看到合适的人选就厚着脸皮上前问人家愿不愿意加入文化团队。”

  就这样,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在金凤的组织带领下,舞蹈队、戏曲队、旗袍队、腰鼓队等一支支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村里的文化礼堂也逐渐热闹起来。“我们已经在村里的欢乐大舞台上举行了多场大型演出。平日里,各个团队会不定期地去那里表演,受到村民欢迎。我们还积极组织‘文化走亲’活动,或者进企业、学校、敬老院开展文艺表演,受到好评。”金凤说,这些团队还因为节目优质登上了省市级舞台。

  在汤家闸村所有的文化团队中,名气最大的要数旗袍队了,不仅在2018年市礼仪旗袍风采大赛中获得“最美团队风采奖”和“团体赛网络人气奖”,还在今年参加了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这是低塘文艺团队第一次登上省级舞台。“旗袍队是2016年组建的,队员中有医生、教师、学生、个体户,年纪最小的才16岁。”金凤告诉记者,“平时训练、参加演出,大家有说有笑,非常开心,旗袍秀给我们带来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自信,我们也成了旗袍文化的传播者。”

  今年47岁的汤家闸村妇联主席张国芬是戏曲队的“台柱子”,唱戏是她一直以来的爱好和梦想。“没加入戏曲队前,我在家里‘小打小闹’,唱给自己听,所以,刚开始站上舞台时,有点心慌。现在,表演次数多了,经验慢慢积累,我越来越自信了。”张国芬告诉记者,去年,戏曲队在“一人一艺”杯2018年余姚市业余文艺团队大展演中获动态类银奖,在余姚市理论说唱大比武中获得三等奖,还受邀参加了宁波市文化礼堂“村晚”。

  北郊村文化礼堂: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

  “这里好啊,可以看电视、下棋、打乒乓球,还可以和街坊聊天,别提有多热闹了。”今年68岁的鲁连如是阳明街道北郊村人,平日里一个人在家闲得无聊,村里的文体活动中心就成了他娱乐休闲的好去处。“除了这里,我有时候还会去图书阅览室看看书,去道德讲堂听听课,欢乐大舞台有演出的时候会去看表演,文化礼堂丰富的活动让我的老年生活有了奔头。”

  据了解,北郊村文化礼堂建于2013年,投资450万元,涵盖家园馆、欢乐大舞台、文化广场、道德法治文化长廊、灯光球场、道德讲堂、“春泥”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礼堂建起来后,该村充分按照“吸引群众参与、提升群众素质”的文化礼堂工作要求,利用现有活动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发挥文化礼堂的积极作用。

  北郊村党支部副书记潘红君向记者介绍,北郊村目前拥有旗袍队、经络操队、腰鼓队等文体团队10支,村集体每年都会提供至少3万元的资金用于团队开展活动。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有主题”的要求,文体团队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以“周末剧场”的形式进行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该村利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比如今年元宵节前夕,组织村民在礼堂内包汤圆、猜灯谜、写“廉”字,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除了特色文化活动,教育活动和礼仪活动也是该村文化礼堂的一大亮点。在教育活动方面,该村结合“春泥计划”实施工作,以余姚市“春泥”志愿服务百村行活动为载体,在“春泥”活动室开展各类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依托道德讲堂,设立余姚市老年大学北郊村教育点,开设健康养生、智能手机、法律知识等课堂。在礼仪活动方面,该村开展以爱国爱乡教育、传统民俗传承为内容的主题活动,不断提升文化礼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每年重阳节,我们都会开展敬老主题活动。”潘红君告诉记者,去年,该村在欢乐大舞台举行了“孝满人间爱在重阳”北郊村迎重阳暨退休职工风采展文艺表演,活动现场表彰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婆婆”“十佳美丽家庭示范户”,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尚。

  “把文化礼堂有效利用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自然也就深了。”在潘红君看来,合格的文化礼堂不仅是精神家园的载体,更是维系村民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也在无形中凝聚着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化礼堂真正“活起来”“用起来”,才能把这项得民心、顺民意、暖人心的工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