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不老 风韵更新 海曙巧解两难命题

发布时间:2019-11-28 14:32:10 来源: 浙江文明网 记者 陆遥 陈醉 区委报道组 续大治 孙勇

  月湖西区一期夜景。本版图片均由海曙区委宣传部提供

  周末,来到古色古香的宁波海曙区南塘老街,走几步就能撞上长长的队伍,诸如缸鸭狗等老字号店铺前,游人如织,热闹而繁华,仿佛回到消失已久的“南门三市”。一条南塘老街,还原了宁波历史中最朴素的市集生活,而就在几年前,它还是一条又破又旧的废弃老街。

  从一条悄无声息多年的老街区,到市民和游人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南塘老街重焕生机的背后,是海曙区长期以来在环境、历史、社会等多个层面融通汇合、巧解历史街区和城市更新“两难”命题的结果。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核心区域,海曙区有近1200年历史,“三江交汇,一湖居中”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正因如此,早在2005年《宁波市城市紫线规划》划定8处历史街区时,7处就在海曙。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取与舍,就像是一架极易倾斜的天平。初冬时节,记者走进海曙,看他们如何在天平两端摆放合适的砝码。

  【保护底线】拆和建的博弈

  “我们要保护街巷肌理,更要保护和传承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包括其中特有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等方式予以保护,这必将牺牲掉一部分的经济利益。”宁波城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红燕说。当年他们接过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案时,面对的是因上一任开发商拆迁影响原有面貌而被政府紧急叫停的“半拉子”工程。

  作为宁波现存面积最大、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老街区,月湖历史文化街区里有11处文物保护单位、44处文物保护点、114处历史建筑,闻名海内外的天一阁也置身其中。“月湖是宁波最核心区块,这近百公顷的历史街区寸土寸金,在城市化高速推进下,街区更新势在必行,我们接手时,已有少数非文保点的老房子被推倒。”沈红燕回忆道。

  2013年,一份抢救性保护和街区复兴规划《宁波市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出台,规划极尽所能保下此前并不在保护范围的114处历史建筑,甚至具体到166棵大树。不能仿造,不能拆旧造旧,要原模原样保护。

  文物保护“底线”一划,城市更新的空间变窄,考验的是开发者摆放砝码的能力。

  海曙探索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模式实施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就是说,由政府部门负责历史街区的规划制定、业态定位和前期拆迁工作,具体改造项目由宁波市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国有公司实施,承担项目的业态重组、街区重建、招商、物业管理等职责。

  在这一思路的倡导下,毗邻月湖的郁家巷历史街区率先启动保护和更新。说到这个历史街区,宁波人都知道,这里曾居住过宁波第一买办杨坊、麻将发明者陈鱼门等名人,辖区内还有浙东学派学者李氏宗祠、灵应庙等大量历史古迹。保护开发中,宁波城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综合利用原地保护、修缮、迁建、新建、空间转换等手法,使街区在保留古老的建筑结构和风格基础上,诞生了“月湖盛园”文商旅综合体,成为国内首个以江南院落为蓝本打造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而对沈红燕来说,后来启动的月湖历史文化街区工程,让她真正理解了所谓“牺牲利益”的意义。

  走进月湖历史文化街区里的惠政巷,可以看到一处100多平方米的建筑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建筑的一至两层木结构和砼结构中西合璧,天井内大部分面积被加建的一间木屋占据。木屋很完整,并无损坏,但建筑风格却跟主体有细微差别。“如果按公司利益,我们不需要动这个现成的房子,但我们考证史料后,证明这房子是后来‘添补’的,并非原主人的手笔,我们还是决定花钱拆除,还原其历史真实面貌。”沈红燕说。

  南塘老街游人如织。

  【复制原貌】点与面的平衡

  从小就生长在南塘老街边的宁波人孙均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改造老家项目的“大管家”。

  2012年,南塘老街一期改造结束开业后,300米长的青石板路上,遍布着赵大有、缸鸭狗等诸多宁波老字号,完整保留了江南传统水乡街巷,承载着百年来无数宁波人经商交易、日常生活的浓厚风气。2015年,突出文化内涵并注入商业活力的二期工程,打造出了一条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民俗特色于一体的体验式主题商业街区。去年全街商铺营业额2.56亿元,高峰期单日客流达10万人次。

  “我们小时候就在南塘河边玩耍,常常听老人家讲起‘南门三市’的故事,这里的风韵非常吸引人。”在孙均眼里,“南门三市”是老城的余韵,有一种民间的朴素。当年的街市得以重现,如同人们心中的一幅水墨丹青画,淡雅而充满情趣。

  随着一个个成功案例的诞生,海曙区开始进一步梳理总结,希望从涉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街区街貌、街区服务和街区管理等4方面制定更高的工作标准,并且通过规范硬件设施、文物保护、民俗活动、商业规范等,提高街区规划合理性和服务管理水平。经过数易其稿,2016年9月,海曙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标准规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活动和服务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填补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标准规范的空白。

  《指南》从多个细微之处着手,提出了很多明确要求。例如对街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安全设施等有具体规定:“各类建筑应布局合理,体量、高度、色彩、造型相协调;公共设施设计应融入街区特色元素……”对街区街貌要求“标志标识的设计应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突出植物造景,形成四季景观;街区夜景应进行专门设计,有反映街区特色的文化符号;有美化环境的休闲景观、小品雕塑和公益广告等”。

  “历史街区的活化保护,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文物建筑和历史风貌,优化环境,更要注重群众的体验感。”海曙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俞岚说。《指南》前瞻性地开启了“互联网+街区”建设的新模式,开展街区智慧服务建设,实现街区免费WiFi信号覆盖,通过手机APP平台、二维码扫描等实现和街区管理与服务的接入。针对特定时段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可能出现人流暴增的情况,《指南》还要求通过技术手段核定街区最大承载量并及时对公众发布相关预警信息。居民及游客也可通过街区信息服务获得业态定位、特色活动等服务信息,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需求。

  3年来,海曙历史街区活化保护的路子越走越宽。其中,南塘老街二期在运营中积极与《指南》要求对标,不仅实现免费WiFi信号覆盖,还增加了书店、民宿、服装定制等与市民互动的业态,高峰期日均游客量一直保持在6万至8万人次;月湖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中做好品质文章。去年10月,天一阁·月湖景区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省当年唯一入选景区……

  月湖西广场,宁波市民赏灯猜谜。

  【提升功能】

  新和旧的融合

“天封塔、鼓楼沿,东南西北通走遍”。历时千年的鼓楼,见证了宁波城的荣辱兴衰,鼓楼脚下的步行街则是宁波人市井商业基因的交汇点,小商小贩喜欢在这里摆摊,市民喜爱来这里排队买油赞子、淘衣服、品古玩。

  鼓楼沿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上世纪90年代,鼓楼地区的商铺卖给了个体,钢丝床搭着、小摊位摆着,用现在的目光来看,鼓楼沿街区业态简直不伦不类。

  全盘复制,或是融合升级?新旧融合,这是海曙在历史街区改造中摸索的街区晋级方式。

  “历史街区改造,不光是文化传承和设施更新,更应该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海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宁辉说,“我们从巧解‘两难’命题着手,在传承中最大程度保留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同时依托文商旅融合,加大发掘、开发力度,使分散的、隐性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化、显现化,形成具有海曙特色的老城保护经验,为海曙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强大的文化支撑。”

  这意味着,改造提升完成的历史街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文化遗产资源,将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将老城区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融合。

  鼓楼沿3D灯光秀。

  2011年,海曙区政府成立了鼓楼综管办,专门针对街区的运营管理、商业活动、文化活动进行规划,重新定位,按中华老字号、艺术大师楼、非遗文化点、宁波特色风俗等几条主线开展挖掘、联系和招商工作。

  如今,再走进鼓楼沿,石板路面、一串串的红灯笼、活灵活现的民俗雕塑,浓郁的文创市集味扑面而来,步行街的南街口,多了一个两层的古戏台,每到节假日,来自各个街道的文艺队伍轮番上台,唱响各种好戏。

  而以鼓楼为背景、交织历史时光和地理坐标的3D灯光秀已成为此地的文化地标。灯光秀展示着《万年沧桑、时光长河》《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等多个有关宁波文化主题的篇章,以年代的变迁顺序梳理整合,切换时空、虚实结合,不仅可以让游客动感了解鼓楼的历史变迁,还能欣赏到宁波藏书文化、港口文化、商帮文化等多种城市文化元素。今年8月首次演出当天,街区吸引观光群众超3万人次。鼓楼市集正逐渐成为知名文创市集品牌,整座街区保持着月均客流近80万人次的高水平。

  刚刚改造完成的月湖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宁波传统的金融中心。2017年投资15亿元的月湖金汇小镇核心启动区开园,如今已经吸引了清华控股、北控水务等私募基金,上海复星等产业基金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宁波金控、宁波金融资产等本土重要金融平台,永安期货、爱建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维科等上市公司总部前来入驻。如今,小镇已累计入驻企业464家,注册资金达441.14亿元,入驻率达50%。

  事实证明,新旧融合是海曙用“看得见的手”对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与现代社会功能衔接,让群众感受到活色生香的历史味道,同时开辟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传承文化方能持续发展

  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宋臻

  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身体,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文化灵魂的根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矛盾,是新时代给出的考题。

  宁波海曙有7个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有的散发浓郁的书香,有的存留着浓浓的市井烟火味,我们以海曙为样本看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至少可得到3方面的经验。

  一是从制度上做顶层设计。由于种种原因,古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受过这样那样的破坏。一方面固然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与城市发展中没有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关。海曙区发布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活动和服务管理指南》,填补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标准规范的空白,如此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来规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二是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历史信息多样且复杂,也存在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这影响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直观认知。海曙的做法告诉我们,只有将历史信息完整保存下来,才能真实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无法也不能完全回到历史街区曾经的风貌,但不妨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尽量多地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原本风貌。

  三是从文化传承层面去保护。海曙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把注重文化传承作为处理保护与利用这一对矛盾的关键环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是原住民成片的聚集地,要将之视为文化底蕴的主要承载者与传承者,历史街区才能保持活力,生生不息。因此,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利用时,要重点关注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注重文化传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