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文明聚焦

身残志坚的他们,活成了一道光

发布时间:2019-11-09 10:39:52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沈吟

 和木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吴向东:匠心入木 成竹在胸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吟)眼前这双厚实的手掌,因为常年握凿刀,左手掌心长满一个个老茧,左手虎口处依稀可见一处旧伤疤——这是一双木匠的手,它的主人名叫吴向东。

  吴向东出生于1975年,来自中国木雕之乡东阳。受家乡浓郁的木雕氛围影响,17岁时,他开始在当地一家厂里学习木雕。然而作为一名重度残疾人,吴向东的木雕之路比常人走得艰辛许多。

  两岁时因高烧用药不当,吴向东不幸双耳失聪。听不见、语言交流也存在很大障碍的他,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并一举夺得本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木雕项目第一名,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

  吴向东边写边比划地告诉记者——靠自学。初为学徒,吴向东只能用眼、用心看别人雕刻,学习技法,有时通过纸笔请教老师傅。他靠着刻苦钻研,慢慢掌握木雕技术。

  无声世界里,吴向东与刨刀、凿刀、锤子等工具为伴,日复一日地雕刻着木头,同时也雕刻着自己的人生。从一锤一凿一刻开始,20多年积累,他的木雕技艺日臻成熟。2018年7月的省残疾人工匠大赛,他夺得木雕项目第一名;此后经过层层选拔,他又代表浙江参加本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赛场新兵,这是吴向东第一次参加全国性赛事,要与来自各地的残疾人能工巧匠同台竞技,赛前他难免有些忐忑。

  不过等到真正走上赛场、拿起工具时,他的心态反而放松了。端详着面前的图案,该从哪里下第一刀,后续怎么精雕细琢,吴向东成竹在胸。

  这次比赛的主题是荷花与天鹅。同题竞赛,比的是谁的技艺更精湛。吴向东平日在厂里工作时主要雕刻人物,比如百子图、红军、红楼梦系列等。这次比的作品不一样,他用纸笔向记者描绘图案——荷花亭亭玉立,莲叶田田,一对天鹅栩栩如生……

  整整6小时的紧张比赛,打坯、修光,每个步骤都不容马虎。这对常人来说也许有些难熬,吴向东却连连摇头:“不辛苦、不紧张。”

  10月29日下午比赛成绩公布——94.8分,木雕项目第一名。得知成绩,吴向东通过微信给家人报了喜。“刚比完那天,他就告诉我发挥得不错。现在成绩公布了,家里人都为他高兴。”妻子吴艳君在视频连线的另一头,笑着告诉记者。

  木雕技艺的练成,绝非一朝一夕。妻子说,家里有好几个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吴向东拍摄的木雕照片。原来,每当看见好的木雕作品,他总会多角度拍摄,再把照片一张张冲印出来细细琢磨。除此之外,家里还有很多雕刻、美术、陶瓷品等有关的画册,这是他托哥哥从外地买回来学习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吴向东的木雕水平不断提高,从山水雕刻、花鸟雕刻,再到现在的人物雕刻,从平面雕技法到如今的镂空雕、浮雕技艺,逐渐受到同行认可,现受聘于东阳市区一家知名家具企业。

  这次参赛前,吴向东在东阳木雕小镇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参加了省残联组织的集训,得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建华的悉心指导。经过系统培训,他的木雕技艺更上一层楼,并最终在比赛中夺魁。

  “我要做精品。”吴向东郑重地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字,并告诉记者,下一步,自己还会继续磨炼技术,争取做出更多好的木雕作品。

  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的张海斌:一针一线 缝出精彩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雨红)一年又一年坐着干同样的事情,枯燥吗?张海斌的回答是:不,很有意义。

  在本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现场,记者第一次见到了正专注比赛的舟山籍选手张海斌。灰白外套,拄着一根拐杖,双眼炯炯有神,温暖的笑容里透着一丝腼腆。

  张海斌参加的项目是服装制作,需在赛场内进行6个多小时的作业,这对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他来说有些不易。走出赛场时,他的腿已有些许肿胀和疼痛。

  “今年把服装制作和服装制图两个项目合并一起,也就是说不仅要裁剪出一件成衣,还要考验选手处理口袋、拉链等配件的技术,并且要求美观。”赛后,张海斌告诉记者。

  尽管是首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张海斌不输赛场老将,勇夺项目第一。说起与服装的缘分,他打开了话匣子。

  初中毕业那年,家人希望张海斌能靠一门手艺生活,便为其找到了当地一位做服装的师傅。但张海斌认为做衣服是女孩子的事,起初并不乐意学习。

  “制衣不仅讲究手艺,还讲究审美。”在师傅的引导下,张海斌渐渐发现做衣服不止是个针线活,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会创新,是一门大学问。

  为提高自己的技艺,2000年,张海斌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来自上海的“服装大师”张建国,并拜他为师。“阿国师傅是个很亲和的人,但唯独在服装制作上很爱‘斤斤计较’。”张海斌说,“差一点都不行。”

  严师出高徒。锁扣、敲边、裁剪、熨烫……张海斌从基础工序学起,每天至少练习8小时,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缝纫细节做不到位,甚至得熬夜反复琢磨。

  懂服装制作的人都知道,传统西装是工序最繁琐、难度系数最高的。从小就好强的张海斌却执意选择学习西服制作。“精做一件西装要300多道工序,从接单到取货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他说。

  两年后,张海斌出师。在家人和师傅的鼓励下,2002年,张海斌选择自主创业,在沈家门开办了一家私人订制服装店,专做商务西服、礼服、工作服等。

  “手工虽然没有机器精准,但它会‘思考’。”每扎下一根针、每穿过一股线,张海斌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客人身型,对他来说,制作一件贴合客户身型的成衣,更像是一个极具幸福感的仪式。

  “衣服再好,不合身不行。”张海斌坚信每件西装只有一个主人,一件高端西服如果衣领处理不到位、裁剪不合体,都会让西服大打折扣。

  “刚开始也做坏过,一件西服改了三四次,顾客都不耐烦了。”张海斌说,做高端西服定制这行,心急不得,慢工才能出细活。为此,他不大量接单,确保每件经手衣服都能做到极致。

  如今,张海斌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意越来越火。师傅张建国今年还与他合伙,在沈家门新街45号开办了一间高端西服定制店,名字就叫“阿国洋服”,店面有200多平方米。

  “师傅自己也经营着一家服装店,这是他的招牌,我不能把牌子做砸了。”张海斌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他告诉记者,自己一定要把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把每一件衣服当成艺术品去做。

  一举摘冠的90后电脑高手宋天宁:网上过招 天地崭新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璐怡)1.8米的大高个,单眼皮、高鼻梁,如果没有夹在耳后的电子耳蜗一体机,眼前的宋天宁看起来和普通大男生并无区别。

  10月29日,在本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26岁的宋天宁一举拿下网页制作单项的冠军,成功为浙江代表团喜添一金。消息经媒体公布推送,很快,宋天宁的手机接连响起,微信内一片祝贺。“激动!”此时,性格有些内敛的他眉毛一扬,展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嘉兴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前端程序员的宋天宁,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大赛,也是本届大赛浙江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位。27日网页制作项目赛题揭晓——选手们要在6个小时内,为展销嘉兴特色产品制作一个电商平台网站。

  国赛四年一届,高手云集。宋天宁开场便全身心投入紧张的设计制作中。“我平时做网页的速度相对较慢,担心时间来不及。”回忆起赛时双手在键盘和鼠标间不停“飞舞”的场景,他语速稍稍加快。对于网站的主色调,他大胆选用红色,辅以黄色点缀,他解释说:“这一创意来源于南湖红船,‘红’最能代表嘉兴。”随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增多的代码,一张张图文并茂的精彩网页最终成型。

  获奖的结果让宋天宁惊喜不已,更让他感到振奋和自信。

  24年前,父母发现小天宁不开口说话,对别人的逗乐也一直没有反应,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其患有先天听力障碍。这让身体健全的双亲无法接受。四处求医无果后,他们没有放弃,转而将年幼的宋天宁送进去了语言训练学校。“我学懂唇语后,也有机会和普通人一起上学。”从小带着助听器的宋天宁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就连说话发音,也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同学们轻松就可掌握的程度。

  19岁时,宋天宁进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电子商务专业,并接触到了网页制作。“学这门课时意外发现自己成绩不错。”这让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而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别人要学好几遍才能记住的知识点,他总是一两遍就能理解。学校基础教学结束后,宋天宁决定开始自学。

  “我每天都会上网。”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宋天宁关注网站的色彩搭配、图文排版等内容。他还会学习优秀网站的技术文档,将其纳入自己的模板库,反复练习,取长补短。为了学做一个网页,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我能找到现在这份工作,和有这项技能分不开。”如今的他,可顺利完成公司委派的各类网页制作任务。

  网页制作并非易事,更何况制作者还有听力障碍。“它既注重前端用户交互的表现,又要保证后端数据功能的实现,知识体系和逻辑架构都要非常严密。”嘉兴技师学院教师张娟解释。

  几个月前,该学院受任协助培训选拔参加国赛项目的浙江代表团选手,作为培训老师的张娟对参与集训的宋天宁印象深刻:“他话很少,但实力不俗,不然也不会在22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该项目浙江省唯一代表参加比拼。”

  这次大赛的获奖对宋天宇而言意义非凡。“这是我拿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不仅仅是对我技能的肯定。”让他更加坚信的是,更多残疾人朋友可在网页制作这类岗位上,绽放自己的精彩人生。

  让美丽从头开始的无声理发师王晓珍:顶上功夫 恣意人生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雨红)1.45米的个头,扎着马尾辫,和人交流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初见王晓珍,是在本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的美发项目赛场外。若不是手语老师介绍,记者看不出她已连续熬了好几夜。

  为备战这次比赛,王晓珍集训了两个月,反复练习造型和烫染,就连大赛前一天也没松懈,加码练习到晚上11时多。

  有志者事竟成。这次比赛,王晓珍以98.28分的高分,获得美发项目第一名。

  王晓珍是聋哑人,出生于淳安县一户普通人家,家中还有一个姐姐。1998年,18岁的王晓珍决定学门手艺,既养活自己,又减轻家里负担。天生爱美的她选择了理发。

  一切从零开始,不会说也听不见的王晓珍,只能靠一双眼睛观察。“晓珍很有灵性,也很用功。”正如这次大赛的美发项目指导老师王芹所说的那样,王晓珍手艺进步非常快,仅仅一年时间,就能独自理发了。

  出师后的王晓珍去过不少理发店打工,积累经验。2003年,王晓珍结识了同样学理发的余杭塘栖聋哑小伙董华良,相似的经历,将两颗心越拉越近。王晓珍因此收获了一份美丽的爱情。两人喜结连理后,在塘栖当地开了一家理发店,名字就叫“晓珍发艺”。

  虽然沟通不便,但这并不妨碍顾客对王晓珍手艺的信赖。每当有客人进店,她都会拿纸和笔,询问他们的要求。在一旁经营小超市的公公婆婆有时也会充当“翻译”,帮着她和客人交流。

  凭借过硬的手艺和朴实的品质,渐渐的,大家都知道塘栖当地有家无声的夫妻档理发店,老板和老板娘的手艺都不错,从洗头、吹干到理发,每个流程细节都很认真,最重要的是,价格还很亲民。

  “男的15元,女的20元,染发35元起步。”王晓珍用手语比划着告诉记者,如今,夫妻俩一个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吃穿不愁,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这些年,“晓珍发艺”的价格表从未变过。“大家都是村民邻居,不涨价。”王晓珍比划着手势。

  采访间,王晓珍还略显得意地翻出了手机里一张照片。照片里,不大的墙上挂满了荣誉: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美发项目第四名、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理发项目第二名、杭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余杭区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理发项目第一名……

  失去了听力,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精彩。跳舞、乒乓球、旱地冰壶……翻看王晓珍的微信朋友圈,记者感受到,她的生活里充满了阳光与欢乐。

  如果说理发是王晓珍的工作,那么乒乓球就是她的精神寄托。王晓珍可是塘栖镇残联女子聋哑组的种子选手,平时一有空,都会和丈夫、朋友一起,到家附近的文体活动室切磋球技。2015年,她还取得余杭区残疾人乒乓球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公益活动中,也能看到王晓珍忙碌的身影。她用自己的理发技能,为困难居民免费理发,奉献一分爱心。

  “我没有多么伟大的理想,只想把自己的小店经营好,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就很幸福了。”王晓珍的眼神里充满了温柔与平和。

标签:编辑: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