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宁波市海曙区文明办主任 王甬明

宁波市海曙区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做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坚持守护与创新并举的理念,探索把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民俗节庆这三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同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NO.1

主要做法

(一)转变展现思路,传统戏曲“圈粉”新群体。

受文化供给多元化、创作队伍分布不均、受众人群狭窄等内外因素影响,地方戏曲逐渐淡出民众的视野,有些剧种濒临消失,戏曲传承走向低迷。为了让戏曲保护传承延续下去,我们改变以往将戏曲原原本本搬上银幕的传统思路,以影视企业为制作主体,在保留地方方言的前提下,将地方戏曲创造性地改编到具体电影情节中,吸引不同层面、不同年龄的观众欣赏和品味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拓宽地方戏曲“粉丝”范围。甬剧代表作《典妻》就是一个有益尝试,该剧取材于柔石作品《为奴隶的母亲》,通过扶持和推动本土影视企业投资制作,历时3载成为电影,今年4月成功上映,在全城掀起了一轮甬剧电影的观影热潮,引发了各类群体对甬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典妻》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剧目奖。


《典妻》宣传海报

(二)依托电商平台,传统手艺打开新市场。

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非遗”的重构设计,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探索形成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即在保持传统技艺完整和原本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积极运用现代宣传、营销等工具,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推进传统手工艺的规模化生产。以海曙区老字号品牌——黄古林草席为例,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在传统手工艺和机械化生产相结合的基础上,努力拓宽电商平台、互联网广告等产品营销渠道。黄古林草席2018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成为凉席领域的全网销售第一。


(三)唤醒断层民俗,传统节庆受到新追捧。

传统节庆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在这方面,我们特别关注了断层传统民俗节庆的挖掘和再现,做到两个“坚持”,一个是坚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内容,另一个就是坚持与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打造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建设”。“高桥会”原来是老百姓为纪念宋朝抗金大捷而自发组织的活动,曾经名扬浙东,但1947年之后就没举行了。2017年我们采用挖掘和弘扬并举的方式,重办沉睡70年的高桥会,将梁祝化蝶、十里红妆等本土故事以及抬阁纱船、高跷马灯等民俗技艺集中进行展示,最大程度地重现了高桥会的历史盛况,让多种几近失传的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弘扬,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高桥会—诗书传家
NO.2
工作启示
 

(一)做好“后继有人”文章。

非遗传承老龄化,“老字号”作坊衰弱等因素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重视非遗传人的挖掘和培育,建立非遗研究人才培养与管理体系,给予非遗传承团队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鼓励政策,让非遗资源在交流、展演、提升的过程中得到“活态传承”。


海曙区国遗项目—“四明南词”展演

(二)做好“融入时代”文章。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传承是有限的,做好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让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因此,要在政府政策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商旅开发等方面下功夫,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社会价值创造有机融合,探索以“产”养“遗”,让更多非遗资源被现代人所获知、所认可、所喜爱,增强非遗资源生机活力。


(三)做好“多维合作”文章。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现形式,可以通过影视、动漫、旅游、音乐等多维度合作,对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充分展示非遗中的真、善、美,让人们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在心里充满阳光、充满温暖、充满快乐,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王升大博物馆未成年人活动
浙江文明网出品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