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文明种子 长兴把文明倡导变成群众自觉行动

发布时间:2019-08-01 11:17:1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梁国瑞 吴丽燕 县委报道组 张泽民

  长兴县洪桥镇陈家埭村,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志愿者正在以快板的形式

  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相关内容。拍友谭云俸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进入新时代,我们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凝聚群众、引导群众?

  去年8月开始,全国50个县(市、区)试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试点之一,湖州长兴县搭建起一张覆盖全县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聚焦百姓所需,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通俗化、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持续不断的实践养成中,将文明融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长兴,试图以长兴为样本,解读文明究竟是如何实践的。

  最后一公里卡在哪里用精准服务凝聚人心

  每天一早,20名身穿马甲的“红管家”,就会前往雉城街道皇家湾社区服务中心报到,随后回到各自的责任片区,巡查楼道、排查安全隐患、检查垃圾分类。

  皇家湾社区共有25个小区,常住居民有1万多人,其中流动人口1200多人。“社区只有9名工作人员,服务群众很难到位。”社区书记邹存英坦言,此前,社区与居民联系不紧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很难传递到社区。

  如何在社区和居民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2017年3月,社区成立“红管家”居民自治服务中心,选拔有责任心、公益心,具备一定沟通、调解能力的居民代表担任“红管家”。这些“红管家”每天走家串户,仅今年上半年就搜集各类民生需求72件,其中14个重点问题已全部解决。“呼声有回应,难题有人解,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融入感大大提升。”邹存英说。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大功能,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到底卡在哪里?

  “以前,为民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没有匹配到位:群众对干部的工作不了解,对为民服务感受不深;干部不确定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群众所需,服务结果能否让群众满意。”长兴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平说,要占领基层群众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处理好文明弘扬与群众需求的关系,“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试点开始以来,长兴将回应群众需求作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建立起一张全员化、全程化、全链条的志愿服务网,通过更好的服务群众赢得人心、凝聚人心。

  今年1月,林城镇北汤村通过会议座谈、微信群、农民信箱等途径,广泛征集村民需求,筛选出7类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内容,并由此组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志愿服务队”满足群众需求;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则获得积分,不仅可以在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还能作为年底评选“最美北汤人”“最美志愿者”的重要依据。

  根据群众需要,精准提供服务。与北汤村一样,各类志愿服务正源源不断地送到群众身边。

  去年底,全县38个部门按照群众需求,梳理制定出一份《“送志愿”总菜单》,这份菜单共有53项内容,涵盖民生需求的方方面面。群众只需登录“长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就能随时“点单”。

  群众“点单”,政府服务。为了深度回应群众需求,让志愿服务常态、长效,长兴在全县掀起一场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热潮。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53支,民间公益志愿服务队21支,大量退休党员、转业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不断加入志愿者队伍。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已达2.3万余名,志愿服务活动也从此前的每年几百场增加至上万场。

  在服务群众中赢得人心,在回应需求中凝聚人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后,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文明实践的阵地也在不断巩固扩大。

  思想理论怎样进万家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

  “阿姨,最近我们村在创建‘美丽庭院’,家家户户都把门前整理好了,这样一起生活的地方才会更好……”这几日,李家巷镇刘家渡村“妇女微家”的负责人张琴琴,正带着姐妹们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

  在“美丽庭院”创建中,最让刘家渡村妇联主席古晓红头疼的,是村里少数养鸡养鸭的老人们。“他们习惯在自家院子里养上几只鸡鸭,但却影响了庭院美观,也影响了村里的环境。”古晓红说,有些老人脾气倔,村干部去讲政策、做工作根本听不进去。

  老百姓对政策不了解、对思想理论不感兴趣,这是基层开展文明实践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层层递减、“水土流失”问题?怎样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以来,李家巷镇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实践站的基础上,发挥广大农村妇女的作用,在各个村建立“妇女微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遴选村里有威信、有热情、有特长的妇女担任“微家主人”,把文明实践的阵地建在老百姓家中。截至目前,全镇已实现了12个行政村“妇女微家”全覆盖,建起“妇女微家”驿站19个。

  “以前,基层群众对很多文明宣讲不感冒,送农技、送医疗有人听,一讲政策理论很多人掉头就走。”长兴县创建办主任叶爱斌说,现在,长兴尝试把文明实践基地建到百姓家里,让身边人讲给身边人听。

  如今,长兴城乡活跃着一支支“村嫂宣讲团”“旱船宣讲队”“红色熔炉”等农村宣讲队伍,他们用家常话解读新思想,以小故事阐述大道路,把“普通话”变成了“地方话”,把“书面语”变成了“大白话”。

  截至目前,全县共已开展系列宣讲活动680多场,从群众关心的天气状况、农耕生产说起,把创业致富、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安全防范等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送到乡间田头。

  除了政策理论的宣讲,长兴还通过新闻、文艺、网络等多种形式、多种平台,面对面地向当地农村群众宣传村情村事,点对点地向外出村民和关注农村发展的乡贤传播乡村变化,牢牢拽住老百姓的心灵之绳。走在长兴城乡间,时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居民驻足在“和文化走廊”,欣赏着小区文化墙上的图文。

  近年来,长兴不断推送民间文化艺术精品下基层,共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让全县60多万群众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在“文化惠民”活动中,《走进新时代》《我爱你中国》等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片赞誉。

  如今,通过以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为重点,长兴各乡镇(街道、园区)已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文化礼堂数123个,在建19个,覆盖率达60%。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全县去年共开展活动3228场。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基层群众活动有去处、精神有寄托,真正实现了“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情有所系”。

  乡风民俗如何更文明靠新制度增强获得感

  在洪桥镇太湖村,按照旧习俗,小孩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摆酒庆祝,各种酒席加起来多达28种。如今再提及此事,村民们连连摆手:“现在只摆3场酒,而且酒席规模、场次、宴请对象、礼金多少都有规定。”

  变化源自一支队伍——“和治理事会”。去年5月,洪桥镇试点移风易俗新规,各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选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建“和治理事会”,协助村两委开展移风易俗、文明诚信档案建设。

  “有时候,这些老人比干部更能说得上话。”洪桥镇社会发展办副主任彭明说,有了“和治理事会”的监督推动,洪桥镇形成酒席办理主动申报至“和治理事会”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全镇共规范红白事159例,减少群众开支近600多万元。

  同样的文明实践,以前也有倡导、也建了制度,为何现在才落到实处?“光有宣传倡导还不行,关键是要有人管事、有制度管事。”叶爱斌说,试点以来,长兴尝试将高深的文明思想,转化成“直白”的生活规范,把文明实践落实、落细、落小,让群众在遵守规定中不知不觉地实践文明。

  走进虹星桥镇港口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挂有一块被当地百姓称为“苹果树”的公示牌,上面标着这户村民的家训、星级文明指数、卫生创建美丽庭院指数、垃圾分类示范户指数。是否配合村里各项工作?文明程度高不高?都在“苹果树”上直接体现,获得十星的农户还能上台领奖。对家门口的这棵“苹果树”,763户村民都视如珍宝。

  这一做法,激起了港口村人主动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如今的港口村,不仅拿到了中国美丽乡村、浙江美丽宜居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还摇身一变,从十多年前负债80多万元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不靠强力靠制度,全县各地不断探索,将文明实践与村民的获得感紧密结合,让广大群众从被动实践,变成主动实践、争相实践。

  画溪街道白莲桥村为村民建起诚信档案,每季度开展考核评分。村民老方常年在外做生意,对家里的垃圾分类不够重视,连连出错以至诚信积分被扣到了75分以下。去年,老方包工程需要流动资金,得知诚信积分能用于信用贷款,便和家人主动请教邻居和志愿者,每次垃圾分类准确率都达到100%。分数一上来,村里就为老方开出了绿色通道,联系银行贷到了30万元。

  “有了诚信档案,邻里间吵架的少了,赡养孝敬老人的多了,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人多了,村风民风好了,治安管理也日趋完善。”白莲桥村党总支书记曹寨军笑着说,如今村里形成了“分数见风气,高低显品行”的村民共治机制。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群众既是对象,也是主体。只有广大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这项试点的意义才算真正实现。在1年的试点中,长兴努力将文明实践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动员广大群众发自内心认同、自觉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标签:文明 倡导 实践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