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中共海宁市文明办主任 卜娟萍

海宁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坚持以健全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为基石,重点实施文明实践精品站点建设工程,全面整合优化基层服务阵地,从“新思想强信心、新风尚塑正心、新文化聚民心、新环境筑同心、新关爱暖人心”五大方面项目化推进志愿服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NO.1

主要做法

一是有的放矢地“讲”。

探索“乡村播报”模式,志愿者变身“主播”,配合着幻灯片,用“家乡话”解读“大政策”,把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国内热点大事、本村政策信息、身边新闻、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实现了“把新闻播报开到村里,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把矛盾化解在沟通里”,用农民语言让新思想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李家村的“李家播报”。



二是隆重节俭地“庆”。

探索“乡村菜单”模式,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建新针对铺张浪费等乡风文明“堵点”,深入基层听取农户建议,召集农村党员、三小组长、村民代表和乡村厨师等,一同讨论把节俭办酒写进村规民约,探索制定节俭办酒“乡村菜单”。500-900元不等的“乡村菜单”,让群众办酒有了“参考标准”,既为基层群众“减负”,又弘扬了文明乡风。


三是丰富多彩地“乐”。

探索“文化有约”模式,结合海宁潮文化、灯彩文化、名人文化三大特色文化,依托“潮韵非遗”“七彩文艺”“越剧惠民”等专业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设立了“艺术一堂课”“流动博物馆”“阅读推广人”等七大类“文化有约”服务项目,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收获快乐、涵养文明。



四是同心协力地“治”。

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在文明实践站点集中开展乡风文明评议、优美庭院创建等活动,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兴福村推出“幸福(兴福)指数”,垃圾分类做好了没有,节俭办酒做到了没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参加了没有,这些都让群众来评议。博儒桥村的“众筹服务”模式,通过“筹资、筹智、筹治”,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让群众既参与又得实惠,让乡风文明看得见摸得着。



五是真心实意地“帮”。

探索“温暖关爱”模式,全市所有村级实践站都设立党群关爱基金,积极发动新乡贤、志愿者等群体捐赠,筹集900多万元。各级志愿者对困难家庭、残疾人开展关爱帮扶,实施“两富同行”温暖工程,在市、镇、村三级设立“好人好事银行”234家,党员群众做好事好比“存款”,换取生活用品好比“取现”,捐赠好比“转账”的做法,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助互动的常态。

NO.2
存在问题
 

试点一年来,我们在统筹工作资源、探索服务模式、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但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从当前实践来看,主要存在四个矛盾:一是党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度不够的矛盾;二是党的思想理论的深刻性和诠释手段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三是群众需求的多样性与实践服务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四是统筹推进的迫切性与资源整合的渐进性的矛盾。


NO.3
下步打算
 

瞄准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地,下步,我们将围绕“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总体目标,抓常态、抓机制、抓实效。


一是优化文明实践服务。处理好党委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进一步坚持思想引领,坚持群众主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新思想,让群众听得懂、有认同。处理好迎合需求与引领风尚的关系,通过不断满足群众需求,让群众实现从“要我实践”到“我来实践”的转变,引导形成守望互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在线上把群众发动起来,在线下把活动开展起来;在线上把媒体融合起来,在线下把工作统筹起来,科学分析群众诉求,动态适应群众对文明实践的需求变化。


二是打造特色工作品牌。继续深化“五新(心)”实践模式,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多渠道发现需求,多方面整合资源,多元化设计项目,坚持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贯穿融入到产业转型升级、乡风文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强化、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等工作中,打造一批可看、可听、可复制、可持续的文明实践特色品牌。


三是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实践中心科学运行机制,把握正确工作导向,盘活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资源、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聚焦发力。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定期督导评估。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和嘉许奖励机制,探索突破只以服务时长“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加大保障力度,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管理运营人才、社会组织服务人才、专业志愿者人才。

浙江文明网出品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