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浙江文明网 > 市县动态 > 宁波 > 慈溪

慈溪:三代人三十年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9-05-14 16:18:15 来源: 浙江文明网 慈溪市文明办

  在一份工作上投入一辈子,需要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以及对重复的工作始终保有热情。可如果是三代人投入在一份敬老事业上,光靠个人的努力就远远不够,更多的则是一家人对所做之事的高度认可和心与心的传承。

  在慈溪掌起有这么一家子。30年来,她们坚守在山脚下,陪伴了几百位老人,在人生的夕阳时刻,给他们带去了无尽的温暖和照拂,秉持着一颗“敬老孝老”的初心。

董彩娣(后排左一)与老人们合影 (2)

  外婆董彩娣:

  把家安在了敬老院

  董彩娣今年已经80岁了。从19岁任村里的妇女干部开始,她拉开了为民服务的一生。1989年,掌起镇中心敬老院创办落成,事事细心、待人和善的董彩娣被调去做院长。刚上手时,敬老院因才建成不久,老人的起居用品没有落实,生火做饭的大灶也还没搭起来。在收拾自己的铺盖卷的同时,董彩娣拿出了家里所有能用得上的生活用品,装了一个大行囊,背到敬老院就住下了。这一住,就是30年。

  刚到敬老院,董彩娣没有马上上岗院长的职务,而是先做起了小工。拾砖、搭灶、捡柴火……一阵子下来,敬老院就变得有模有样了。“当时每人每月交24元的费用,我们会退还5元的理发费,剩下19元虽然有些拮据,但也要让大家都能够吃好睡好。”董彩娣回忆道。

  为了减少敬老院的公共开支,把钱都用到老人们的食宿上,董彩娣带着院里相对年轻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去附近的山林拾柴火,衣服则大伙一块儿挑着去远处的溪水里洗,这样每月能节省不少钱。“和现在不一样,当时院里住的基本是五保户,这其中就有没有收入来源和没有法定抚养人,但是自己本身年纪不算大的人,大家慢慢有了自给自足的观念,也不用节衣缩食地过日子了。”董彩娣说。从1989年到2001年间,掌起镇中心敬老院在没有向政府要过补助的情况下,还结余了6.8万元,“可不是董院长小气,是我们像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齐心协力为家庭作点贡献。”住在一楼的一位大爷说。

  见到董院长的时候,她精神不佳,见有人来了,她一如既往地想起身迎接,被身边来探望的家人拦住了。细问才知道,是前阵子清明上山祭扫了50多个坟头给累坏了。怎么要去50多处?董彩娣解释说,以前住在敬老院的不少五保户都无儿无女的,就跟她说死了以后不用拿骨灰回来,也没人去祭拜。董彩娣听了心里难受,答应他们自己每一年都会去看他们。

  为了一句承诺,董彩娣已经去了二三十年,这个数字也在越变越多。今年她一如既往靠自己的双脚一处不落地去了50多个坟头,给每位“老朋友”带去了水果和贡品,回来就腰酸背痛哪儿都不舒服,孩子们劝她人到耄耋了,下次别这么累了,她却说:“我都答应人家了,怎么能言而无信呢?”

  母亲童夏丽:

  全年无休的全能院长

  让童夏丽来敬老院帮忙,是董彩娣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我的女儿里面,她最热情耐心,来敬老院帮忙最合适。”董彩娣说话的时候像是在表扬自己一个优秀的员工,并不为女儿的辛苦而担心。

  最早是敬老院里缺一个会烧饭的人。能减少人员的招聘,对敬老院的支出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就这样,1998年,童夏丽来到了敬老院。和母亲学习了所有照顾老人的事宜后,2008年,童夏丽在母亲退休后成为了敬老院的新任院长。

  说是院长其实并不确切,童夏丽一天的工作量很大,屁股基本就没沾过院长办公室的椅子。从早上五点多起床买菜开始,一天内她要负责每个房间的巡查、和老人聊天、带老人出门办事看病、烧菜做饭等,直到晚上六点多回家前再去查一遍寝,并且365天全年无休。有时候工作人员对她说可以少操点心,“我们在你有什么不放心,早点回去吧。”可童夏丽却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哪天回家前没查寝,总觉得一颗心放不下。

  目前在敬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不少老人一开始来的时候其实是抗拒的,童夏丽介绍,他们总觉得敬老院不是一个好的晚年选择。但是住上一阵子,大家的内心都发生了变化,变得依赖起敬老院,依赖起童夏丽来。潘尧林今年91岁,去年2月份以来和老伴一起住在掌起镇敬老院。说起童院长,潘老爷子有很多形容词,“积极”“有爱心”“会照顾人”……“基本上是饭在口里、茶捧在手里,让我们觉得住在这里心情愉悦,加上环境好空气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很满意。”潘尧林说。

  为了让敬老院更有家的味道,童夏丽还登记了所有老人的生日,不论大小,都操办着给他们庆祝。前两日,院里的沈雅娟老人迎来了自己101岁生日,童夏丽照例炒了面条、买了蛋糕,让全院老人一起为他庆生。“与其说是办一个敬老院,不如说是组一个大家庭,能够互相陪伴互相照顾,还能分享喜悦和排解烦恼,我就满足了。”童夏丽说。

  女儿王伟:

  敬老也是年轻人的事

  王伟今年35岁,这个年纪在敬老院实在算得上是小年轻了。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这个小年轻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敬老院。“不少人质疑过年轻人是不是做得好‘敬老’工作,会不会嫌脏嫌累,可他们不知道我自小就是在敬老院泡大的,对它的感情也深得很呢。”王伟说。

  小时候,敬老院对王伟来说就是外婆家,因为外婆就住在敬老院里,所以每次和妈妈去外婆家玩,去的就是敬老院。“那时候外婆全身心扑在敬老事业上,常常大年三十都不回家过年,外公没人照顾,所以家里人多少也有些不理解。”王伟回忆道,“直到长大点后才明白这份事业的伟大,所以有外婆和妈妈做榜样,我自然也不能落后。”

  毕业后,王伟在一家企业工作,空了就回来帮帮母亲料理敬老院的日常。每次做义工,免不了给老人擦洗身子、换洗床单,问她觉得辛苦吗,她笑得很灿烂说,“怎么会,外婆还帮一位排便困难的老人用手抠过便,这就是敬老服务的日常。”从小的耳濡目染让王伟与一般的年轻人相比,和老年人处得更亲些。

  随着敬老院的与时俱进,除了照料老人外,王伟开始帮敬老院做一些信息整理的工作。为了给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她从头开始整理资料,把所有的资料进行了归档,让敬老院的信息化得到了落实。与此同时,她还为敬老院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出了不少力,为更多在白天无法照看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了便利。“在学习祖辈传承下来的细致和热心外,我也想为敬老院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通过多样的方式让其与社会接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全的保障。”王伟说。

  一个人做好事的能量有限,如果能够感染到身边的人,甚至成为一种家风,这份力量就能得到延绵不绝的传承。就像董彩娣、童夏丽和王伟这三代人,她们都积极投身于敬老事业,敬老院也在三代人中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光彩来。(慈溪文明办)

标签:编辑: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