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废弃的老宁波三幼 如今被爆改成这样一个美丽庭院

发布时间:2019-01-14 12:01:19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滕华

  这里,就像是喧闹城市中的一处世外桃源。穿过热闹喧嚣的华严菜市,走进大步里院的黑色铁门,扑面而来的是一座充满浪漫情调的美丽庭院。

  古树、青砖、石墙和玻璃房前水池里游弋的金鱼,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座隐身市井深处百年建筑的往日旧事。

  可少有人知道,在三年多前,这里还只是一处被荒弃多年的幼儿园旧址,常年积水、垃圾遍地……

  正是宁波的一位老师和她的伙伴投资近千万元,让老屋活化,有了今日这般美丽容颜。在改建为文创园区的过程中,他们如翻阅照片一样,一页一页保守着这座城市的那段记忆。

  斑驳的画墙重见天日

  当年毕业生都在这里合影


  树叶凋零,庭院里常年积水30公分;地面泥泞,两层小楼被涂抹得花花绿绿;墙壁斑驳,四处窟窿,老鼠野猫聚会的乐园……这是华严菜场附近居民对曾经“大步里院”的讲述。

  “这里曾经是宁波市第三幼儿园,以前好热闹的。”一位在大步公园散步的街坊对记者说,最怕的还是台风天,四周都比幼儿园地基高,雨水全都流了过去,积水可以超过60公分。“每年台风天都如此,后来幼儿园搬了,院子就废弃了。”

  2016年2月,这座破败已久的老院子迎来了一批年轻人。大步里院文创园创始人、白鹤双语幼儿园的园长潘红娅和她的伙伴们走了进来,试图修复这座空置3年多的老屋。

如今,园子彻底变了样,但有些东西,却又一点没变。

  “看到这面墙了吗?远远望去,上面有四个男孩女孩正在做游戏,两人飞着头发在跳绳、两人蹲在地上玩沙包。”潘红娅说的那面墙,是今天大步里院中庭玻璃房与主楼间的隔墙。墙面有些斑驳,孩子们的脸蛋若隐若现,女孩身上的黄色蓝色衫裙也变得模糊。

  “这面墙,是40多年前的作品了,当时市三幼的老师画的。”潘红娅说,有客人告诉她,当年这面墙就是学校的教室外墙,为了学校的美观,常组织老师们作画,绘画内容基本都是孩子们的校园活动。负责这幅画作的,是一位刚分配过来不久的年轻老师,据说她担心任务完成得不够漂亮,还发动了几位同事们友情帮忙……

  这面斑驳的画墙,在当年,可是市三幼孩子们毕业照的“御用”背景。

  今年73岁的严斐斐老师在1979年2月到这里工作,直到1992年暑假跟着市三幼搬走,成为当时江东区南大步巷4号的宁波市第三幼儿园最后一任园长。

  她手头保留了不少影像资料,其中就有不少关于这面墙的。在严斐斐老师发给记者的旧照片里,1983年、1985年毕业的市三幼大班毕业留念照里均能看见孩子们身后的那堵画墙。

  “当年在这里读幼儿园的孩子,现在年龄大的也60多岁了,小一些的也有三四十岁了。”言谈中,严斐斐老师很是感慨。2年前她听人说起以前老幼儿园改造过了,便连夜和一位同事好友一起赶来故地重游。特别是见到这面画墙,她的思绪一下被触动,往事像电影一下慢慢回放起来……

  黑板、收据、小脚丫、高低床他们都当成宝贝留了下来

  如果你也去逛大步里院,会发现真的很难挪得动脚步,因为这里的每一处小件,都有着各自的故事。

  那面挂在通透办公室墙上像水墨山水的,原来并不是一幅画,而是一面小黑板。“它就是黑色墨汁一遍一遍刷上去的,后来历经岁月慢慢风化,成了今天渐变色的模样。”潘红娅说,设计师想把它保留下来,灵机一动,搬来了好多地砖砌在地面,做出一个讲台来。

  二楼露台也有了美丽的名字,叫“遇见小院”。那些刷着绿漆的桌椅沙发,形状有些不太统一,而其实,它们都不过是几十年前孩子们的高低床。

  潘红娅熟练地指着那些一米多长的沙发椅,脱口而出它们的“来路”。甚至,茶吧的那两段门档,也是高低床上拆下来的余木:左边来自中三班、右边来自大一班……

  拾级而上,刻意做低的楼梯道上,一列小脚丫整齐地排着队。这些小小胖胖的脚丫,幼儿园里随处可见的它们的踪迹。但当它们出现在斑驳的、透露着红黄蓝绿各色底漆的楼梯上,记者的心还是被温柔地撞击了一下,往日孩子们排着队跑上跑下的热闹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而最叫潘红娅“意外”的,是她在改建中的偶然发现的老收据。一沓又一沓的记账本、学习手册,被装在一只绿色的手提包里,封藏在阁楼顶上的储藏间。这些纸质资料,几乎都边角卷起,页面发黄甚至发霉。

  记者随手翻开一份1957年度第一学期杂费收入预算表,上面显示当时大中小班各有一个班级,在园人数共88人,收费标准是五元每人。在另一本1958年度第二学期杂费收据存根上,中班的何光辉同学在4月17日结清了六元(可见该年度杂费标准增长了一元)。

  这一年的何光辉,或许4周岁,今日的他应该65周岁了吧。这份他自己都不一定留存的收据,大步里院却把他好好地收藏着。

  改建是保守也是创新

  不仅考验技术更要“烧钱”

  如今的大步里院,已是宁波小有名气的一处文创园区。这里有花室、咖啡厅、茶室、书房、教育咨询培训、设计公司……让人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空间类型去套它的存在模式。

  保存了那么多当年旧物,在潘红娅看来,她只是遵从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希望为这座城市留住一段记忆。但旁人不知的是,她为此却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发现那面画墙,也是一个意外。”潘红娅说,那天施工间隙,她正埋头吃馄饨,头顶的泥灰一点点振落,露出了一块肉色脸、黑色头发的墙底。自2004年创办自己的幼儿园,她对这些校园产物有着天生的敏感,立刻觉察到,这可能是一堵留着印记的墙面。

  潘红娅和伙伴立即叫停了施工。因为担心墙面整块打结脱落,她请来工人用软刷连着刷了四天,终于刷出了这掩藏在四层水泥灰覆盖下的墙画。“真是搞得跟挖掘古董文物一样啊”,潘红娅笑着说。直到这几个小朋友在游戏的画像“浮出泥面”,她才大大松一口气。

  常年积水、白蚁侵蚀,这里已被认定是危房。有专家告诉潘红娅,你改建的费用至少是建一座同样水平新房的5倍,还是及时“收手”认栽出局的好。

  事实证明专家没有骗她。单单是清理院子里的废物、垃圾,就足足花了10天。被白蚁吃空的木梁,全部都要更换钢梁,只能一边加固、一边保护,生怕在改建中造成崩塌。

  而最为惊险的,当属为园子做蓄水池。因为大步里院地势低洼,潘红娅不得不投入160多万元,在地下空间挖出一个4米深、120平米的蓄水池来。经过2016、2017两年的台风“实测”,改建后的大步里院8小时内可以强排全部排完积水。这个“业绩”,还被当成了有关部门的一个正面典型,说抗击台风就没有努力做不成的事。

  当然,改建的过程也有惊喜。在老楼里拆除那些已经废旧的隔墙和天花装修时,房子的本来面貌逐渐展现出来。那些开放的空间、交错的角梁,还有漂亮的拱券,无不展示着这座百年历史民国建筑的艺术之美。

  但更多的改建细节,却是如何与旧时光的握手言和。

  百年历史的民国老屋,遵从它的结构和姿态,小心翼翼地进行着修缮。园里两棵两三百年的老树,身上都背着古树名木二维码了,也得好好伺候着。

  有了老屋、老树,门前是不是也得配一条老路?潘红娅找到倒闭38年的奉化老缸厂,请了7个工人历时2个多月,从山上拉回来20吨的缸瓦片,全部拆开铺满了园子。园子的新墙门,则是潘红娅外婆家的老屋地基,一块一块条石,整齐地砌在了不起眼的墙角……

  原本计划5个月完工的装修,硬生生被潘红娅“折腾”到了18个月。原计划的投入资金一再超支,最后不得不抵押了家里两套房,使得改建成本一下冲到了近千万元。烧钱如此速度,让沉稳的老父亲都忍不住发问,“小潘,你这装修,到底有‘底线’没啊?”

  一座园子留住一段城市记忆如今它已变身文创园区

  一处小小的大步里院,留下了一段精彩的城市记忆——这里原是一处私宅,解放后原主人捐献给了政府,成为了政府办公的地方;后来,宁波市第三幼儿园在这里热闹了30多年;曾有一段时间,江东区教育局的办公地也在这里;再后来,这里租借给了一间民办幼儿园,直至几年前荒弃……

  但幸运的是,这段历史从掩埋的尘土中走了出来,建筑的深度和历史的温度,让这个院子又重新活了过来。隔壁菜场里海鲜蔬菜的烟火气,公园里老人的弹唱,滤过了这道院墙,慢慢沉淀下来,逐渐展露出生活朴实的美。

  大步里院美好的环境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艺术、教育、亲子,给整个院子带来勃勃生机。潘红娅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们举办了大量文创活动,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例月活动已经拥有了不少粉丝。他们致力于推广“三代共学”、“三代共享”、“三代共修”的教育理念,让三世同堂能够有机会在大步里院内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残破被美好所代替,孩子们嬉笑的声音又回来了。这里没有变过,当年的黑板、小脚丫、高低床都在,大步里院也仍传承着以前的教书育人精髓;这里又跟以前彻底不一样了,它变得洋气又时髦。

  一座园子,留住一段城市记忆。

  潘红娅说,很多人都喜欢用情怀来为大步里院点赞,而她却说这一切的付出,只因心底对孩子的真爱、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宁波,是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剪不掉的脐带。愿我们活得能像孩子,天真可爱,永葆童心。”崔引/摄(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编辑:毛宁